八桂书风的守正与传承
——罗殿龙的书法专著及展览临摹作品述评

2023-03-04 15:48李方重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书风书法

李方重

引 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大国。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最长的、生命力最久、末曾中断的古文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产生了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及其书法。在漫长的主流文化发展中,科举制度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书学”成为铨选人才的标准之一。近人刘惠孙著《中国文化史稿》、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都有专门论述。另一方面是中国艺术的众多类别和书法艺术的民族特性。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丰硕创造,如绘画、音乐、雕刻、建筑艺术等。唯有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成为一个与诗、画、印等平行的特殊门类而发展至今。从商贾云集的都会市镇到名山大川的荒刹古寺几乎都有石经碑刻存留。这种随处可见的古老文字的痕迹,无论是在百姓的居所还是在帝王的宫殿都散发出特有的文化魅力与艺术灵光。如果说广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创作的崖画、铜鼓与干栏建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近现代广西文人筚路蓝缕传承与发展的国学精华——书法艺术,则是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所取得的伟大功绩。

书法艺术最直接的审美感受就是书风。书风是指书法艺术中的风格,也是一种表现形态。具体是指从书法作品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点。这种特点是由书家主观方面的特色和作品的内容、笔墨技巧所表现的形质、神采等融会后显示出的一种独特的风貌。书法风格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地域生态、民族风情、文化形态、艺术经历、师承渊源、性格风范等因素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八桂书风”就是本世纪初时任广西文联主席的潘琦先生对广西书法风貌进行归纳、总结、精炼之后提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风情和社会文艺风气。八桂,原指桂林市,后为广西别称。整体概念是生活和工作在广西的书法家,在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受广西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形成一种对书法艺术追求和目标一致,书法审美的心理相通、书法理念相似,价值观念相同的艺术风格、风范、风度和风骨。近年来“八桂书风”已逐渐成为广西书法的艺术名片与文化品牌,也即将发展成为广西书协人才培养阵地和学术交流平台。目前,在潘琦、黄道伟、罗殿龙、钟桂发、韦克义、郑军健、李六玲等一大批关心、热爱书法艺术的学界领袖、书坛前辈们的引领和推动一下,罗殿龙成为“八桂书风”第一代领军人物。

近期,广西美术出版社的新书《罗殿龙书法:临秦汉石刻文字》等一套五册(卷)面世后,读者们最初的印象即是此书严谨的学术性,忠实的传承性、编撰的独创性以及强大的普适性。全套书整体安排既突出了书法史已有的专业经验,也倾注了作者个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尽管中国书法史论或技法的著述已经十分普便,但是罗殿龙所撰之书却以它的学术性编撰特色让书道同仁们耳目一新。作者罗殿龙要从浩如烟海的书法名作中选取代表人物与经典作品进行临作摹写并编排全书,必需要有基础性的书法史论评经验积累。他在长期的书法研习与思考中认识了许多诗书大家与书法才俊,“深感书法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及博大精深,体会到继承传统、弘扬经典、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1]。再加上他历经数年锲而不舍的心摹手追,终于成功编撰了由五个分卷与三大主题组成的巨作。 多卷本《罗殿龙书法》是作者在文字学、书法学、历史学与美学诸领域思考的集中反映,既突出了书法史已有的专业经验,又倾注了作者最新的实践经验和独特感悟。一卷《临秦汉石刻文字》及两卷《临王羲之法帖》《临王羲之圣教序》分别是学习书法的知识储备,两卷《临历代名帖选》是宏观的书法研究必要“门坎”。在第一卷中,作者首先选择了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地位,对小篆的影响最直接、最大的石鼓文,然后编排了包括汉代的《乙瑛碑》《张迁碑》等五篇隶书,并附北魏的多件楷书墓志铭与墓志。对所选的碑刻,作者强调了书法史上的突出价值,并且表明其重视碑刻。在两卷“二王”专辑中,作者编排了王羲之的几件代表作品,彰显了“右军书法,一变汉魏以来的体势风格,承前启后,开创了妍俊健美的新书风,成为历代楷模”[2]的书法史意义。对于王献之的尺牍三类十七种的选编,则体现了其“继承传统、善于变通”的特点尺牍。

在两卷《临历代名帖选》中,作者以“时代书风”作为选择“名帖”的标准,所选作品代表了东汉以来书法的名篇佳作。作者首先对书法史做了历史线索的划分,将汉代至唐代列为第一卷,宋代至清代列为第二卷,然后严格挑选了代表书家及作品,于大小书法图像中插入自己精致的各种评论或解释。这部分除了“二王”之外,整体编排上作者特别关注、给予较大篇幅的还有数位名家。例如:颜真卿、怀素、赵孟頫等。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评论孙过庭的草书《书谱》“是一篇史无前例的书法美学思想论著,细读全文,可品味到孙过庭对书法主要艺术特征的把握”[3]。而对末篇的黄自元楷书《读书乐》则借其言称颂“人生唯有读书好”的理想,是“加强学养、字外求功”的手段之一。两文的入选反映出作者对内容做了精心策划,播撒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罗殿龙临作《汉代 张迁碑》

为了让读者达到读帖、求形似的目的,该书的图像与文字处理方式十分巧妙。图像形式上可分为四类:一是典型的原帖局部影印。如先秦篆书《石鼓文》、东晋王羲之草书《行穰帖》、唐代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等,置于各篇开头起到领会篇章与临摹结果相互比较作用。阅读相关的背景与分析文字,可由一般欣赏进入研究性的读帖。二是临作全幅缩微图。如汉代隶书《礼器碑》、横幅《集王羲之圣教序》、明代王铎《拟山园帖》,它们原本是超大尺寸,整体观赏可一目了然,感受气势。三是基本接近临写等大字迹或其局部作品。如北魏楷书《崔敬邕墓志铭》单字尺寸纵约十一厘米、横约十四厘米,黄庭坚行书《松风阁》单字尺寸纵约八厘米、横约六厘米,这些是本书基本信息,可以直接作为临摹范本与创作参考。四是临摹法帖后增添的题跋。如作者在王珣《伯远帖》、米芾《元日帖》、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等帖后撰写感想文字,既是书艺理论的发挥,又具有作者本人书体的特色。这些生动活泼的形象组合,让全书展现了延宕起伏的书法文化进程。

值得指出的是随图的文字注释与评论。为了让读者清晰了解临摹法帖的价值,从“形似”“神似”走向“由约而博”。作者不仅完整注释各幅作品的五项要素,包括“作品规格”“单字尺寸”“临摹时间”“临摹内容”“装裱形式”,还对多件作品附了长期研究的心得文字。例如,他以多种形式反复临王羲之《圣教序》,并以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此碑笔法特征:“一是以平直为主,较少险劲利落,洒脱飞动的笔法。二是以刀代笔,纤微克肖,忠实的传达了王羲之行书的原味。三是起止果断,以侧锋方切为主;线条挺拔,力透纸背。四是笔势舒缓,笔速近乎均匀,给人以温文尔雅之感。”如临写文徵明行书《爱莲说》:“文徵明最为擅长小楷和行草,书他师王羲之、王献之和钟繇,并根据唐代书法的特点,进行有机融合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这种从理性上、规律上认识某一字帖的特点,对临帖实践起到了直接指导作用,可避免依样画葫芦地“抄帖”或“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临写。

另外,全书各分卷各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名家各篇又具有典型的书学价值,细化到每幅放大编排的经典作品又往往代表了书史的高峰,从整体角度可视该书为“书道文化史”“书法碑贴学”“书家评述”领域交叉的学术成果。这对于初涉书法的年轻人,起到帮助他们扩大视野、慧眼“择贴”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换言之,能够让他们在眼花缭乱的印刷品面前,先要学会选择书法范本的学问。其次,要逐步熟悉书中推举的张芝草书、颜真卿楷书到苏东坡与黄庭坚行书等作品特色。最后才能做坚持不懈又循序渐进的研习、摹仿。而对一般爱好者来说,将全套书的图文摆在一起赏析,既可以享受那些经典文学名篇的巨大感染力,又能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核心——东方书道的内涵精神。

罗殿龙,广西书法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西部画院顾问,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原书画院艺术顾问、特聘教授,广西政协书画院特聘艺术家。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广西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大学校友文化研究院院长。

其作品赠送出席亚太地区国家法官“加强国际司法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繁荣”研讨会的阿富汗、老挝、塞舌尔等多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1998年,作品获全国城市工作领导干部书画邀请展三等奖。2008年,作品参加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2010年,作品获第一届广西政法系统书画摄影作品展书法类作品一等奖。2011年,作品参加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2012年,作品在南宁、成都、重庆、广州、深圳、北京等地巡展。2013年,作品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出。2015年,应邀为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录制题词片头。同年,与谢云、刘艺等书法名宿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堂共同举办“群贤毕至”书法展。2021年4月、5月分别在南宁和北京举办“敬畏经典”罗殿龙书法作品展,获得广泛好评。

最后,全书的设计装帧十分精美,它的排版与色调也富有特色。例如对不同的篇幅做适当的背景颜色调节,相对微妙的色彩变化既能考虑到能让使用者查阅便利,又能产生一定视觉新鲜感。各面上方的页码与注释小字均采用暖灰色,就不会引起视觉上与主体内容的冲突。研读或临习此书,不会感觉过于单一,可二以两三种书体同时学习,随时换一换字帖,激发新的兴趣。总之,该书为阅读者提供了“由临到创”“边临边创”的书法新范本。

几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伴随着文字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线条艺术,它从甲骨文用刀刻锲开始到用毛笔书写至今,历代杰出书家层出不穷,优秀作品尤如浩瀚星空。众所周知,创办于1929年的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曾经培养了众多的近现代艺术家。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由沙孟海先生创办书法专业,然而此前许多从那儿毕业学生几乎都以书法知名。这些人都是从传统书艺中汲取的营养,从而成为书画双璧生辉的大家。此外,近百年来有一些文化界的人士也纷纷成为书法界的杰出人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1917-2018年),他集学术与艺术一身,在古文字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书画造诣尤深,以95岁高龄被推选为西冷印社社长。著名诗人、教育家梁披云(1907-2010年)精于书法理论,曾任《书谱》杂志社社长。他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堪称研究书法艺术之津梁。至于于右任、林散之、沈尹默、马一浮等当代的知名学者,留下了独特而影响世人的书法作品,不必更多骜述。罗殿龙是“壮族的优秀代表,带头学习汉文,带头书写中国书法”[4]。他是以职业官员、文化学者及书法爱好者的身份跨入艺术大雅之堂的。

罗殿龙年轻时无缘经历艺术学院的培养、高师的面授。但是,他从小就受到家乡历史文化的熏陶,尤其是黄庭坚书法的影响。他自幼酷爱诗词、书画,并进行了自学。据罗殿龙自述,自工作以来数十年间的繁忙岁月中,其将练习书法作为一种兴趣与爱好,作为业余陶冶心情的一种自娱方式从不间断。有人强调临习书法要经过“四个阶段”[5]:一、读贴。先仔细地研究此帖点画、结字,要能看到好处再去临它。二、求形似。初学者在尚不能辨其优劣情况下,不能自作聪明,要老老实实跟着写。三、求神似。在既能形似的基础上得其内在精神。即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四、由约而博。要广收博闻,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其规律博取众长,才能真正有所成就。同样,罗殿龙习书的经历也令人赞叹。尽管多卷本《罗殿龙书法》尽管每卷书名都冠有一个“临”字,但是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让人们欣赏文字与摹仿字体的毛笔字帖。初学或鉴赏者在品鉴、临习每一篇书法作品时,都会得到运笔、结字、用气、章法、格调、韵味等书法技艺的提升。我们在阅读罗殿龙为各作品撰写的评述时,可以感知到他临习时所具有的创作意识与美学修养。临摹,是向经典致敬,是回归书法艺术本源的重要途径。同时,临摹也是为了更好地创作。罗殿龙将书法“日课”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之一。他的原创书法作品,不管是楷书、行书、草书、隶书,都能看到临摹与创作的对应关系。因此,罗殿龙的创作不是“天马行空”的表现,而是“回归经典”的展现,不是盲目追求个性化的自我创造,而是“敬畏经典”为我所用。这套多卷本所选的临帖作品皆是罗殿龙平时日课习作,我们从各篇标题及内容,可知全书已将书法史上篆、隶、楷、行、草等各体的代表作品一一囊入其中。尤其是他的作品中有不少鸿幅巨篇:如临摹《自叙帖》长卷,规格达纵四十五、横八百八十三厘米;临摹《张黑女墓志》横幅,规格达纵一百四十、横一百八十厘米;临摹《圣教序》共二十七条屏,每幅规格是纵一百四十、横七十厘米。我们勿论他平时练习阶段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是其中的草书作品,没有数日的连续奋战也是难以完成的。

罗殿龙临作《东晋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罗殿龙临作《东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罗殿龙临作《魏碑 墓志铭两件》

然而,对于这种超强度的“日课”书写,罗殿龙自始至终保持着师古不泥的创新精神。他主张“即临即创”,思考并为之探索如何能够让传统笔墨与时代审美互相结合,如何结合个人理解将经典传承变得灵动鲜活。因此,罗殿龙在临《石鼓文》时有意弱化原作笔画如铸与润厚的特点,采用小篆圆厚的笔法,圆整方收,强化装饰意味。他临《乙瑛碑》时对结体、用笔有所异取,但乃保留原帖骨肉匀适、波磔左右分明、整平端庄的风貌。这一切都出于他平时“临中带创意”的自律目标。

纵观罗殿龙对各书体的临作和探索,他似乎对行书、草书体更加偏爱。他提出米芾传世墨迹行书《蜀素帖》是“从用笔到结体、章法都显得活泼跳跃,充分表现了米芾的行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独特书风”。对于王羲之《千字文》,他强调“最关键的是临写作品之气格,在不失原帖’尚意’的基础上,一是借以新笔、新墨、新纸,追求清新的格调;二是创新章法,增大篇幅,使作品更加壮观震憾,以势取胜。这是一种成功的以临带创的实验”。为此,罗殿龙又专门临摹《王羲之临摹钟繇千字文》,反复体验王羲之行书的精妙笔法。通过两幅几乎接近的临摹王羲之《心经》作品中,可以看到先打方格要求横竖对齐,后仅有竖格的竖式对齐的循序渐进训练方法。他在临唐张旭草书《李清莲序》之后,评价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满腔热情倾注在点化之间,如癫如狂”,相信罗殿龙也是以同样的心情与状态效法这位“草圣”的笔迹。正由于上述理论与实践的辨证思维,罗殿龙的书法著作给人印象更像是“非临摹而是在意写”的状态下进行的创新实验三。我们通过对罗殿龙临摹作品的分析,可知他是以独特的目光来审视中国书法史,以艺术的眼光去判断书法作品,还以现实的生活体悟的书法文化。在他看来,书法史上的任何高峰,都具备学习的价值,敬畏经典是为了传承经典。因此,他在临摹经典之间,实现了“笔法自由”,感悟了“线条之美”。

2021年4月,“敬畏经典——罗殿龙临帖书法作品展”在广西书画院美术馆开幕。本次作品展共展出罗殿龙临帖书法作品120件,这次展品的数量及展线堪称广西历次书法个展之最。所临摹经典作品的书体、书风和书家,跨度长,范围广、难度大。这些书法作品遍涉汉、晋、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名家大师,如王羲之、苏轼、米芾、黄庭坚等。罗殿龙所临各朝各家作品比较忠实还原了原作的风格、风范和风采,精彩纷呈,各显神韵,令观者目不暇接。广西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潘琦先生在“敬畏经典——罗殿龙临帖书法作品展”所作的《序》中提到罗殿龙在临摹名师经典作品上的高超技艺“得力于他早年临帖和勤学苦练书法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没有罗殿龙同志多年来的砥砺前行,艰辛磨炼出的厚实功底,靠一时之灵感绝不可能临摹出如此佳作”[6]。中国美协副主席黄格胜先生也说,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标志,因其线墨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字体书写所展示的美好意蕴与书写者的个人文化底蕴、经典传承、美学情愫息息相关。黄先生指出:“读罗殿龙先生的书法作品,能感觉出他那种延续了古人笔墨,却又跳出陈旧的墨守成规束缚的成功;可以感受到他在书写期间所滋生的豁达与舒畅,以及其本人在艺术追求中灵魂精神的交汇。他的书法作品蕴含着通畅的人文情感,从他的作品里能够感触到传统与时代审美的相互承接,这也许是因为他有不同工作历练才有着对艺术的起承转合及文化修为”[7]。5月9日,《敬畏经典——罗殿龙书法作品展》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罗殿龙书法作品186幅,其中临帖的114幅作品,涉及从先秦时期到近代,不乏王羲之、颜真卿、褚遂良、苏轼、黄庭坚等名家大师作品,其书体、书风和书家跨度长、范围广、难度大。罗殿龙钟情于翰墨,精通行、楷、草、隶、篆诸体。多年来,除精心专致创作自己独具风格的书法作品外,还将中国历代的书法名家的传世名帖进行反复临摹,并融入个人感悟和风格,创作出传神的临摹精品。同年11月,“敬畏经典——罗殿龙书法小品展暨《罗殿龙书法》”系列赠书仪式在广西美术出版社美术馆举办。展厅共展出罗殿龙书法作品80多件,涵盖了他所临的自秦汉到明清时期历代书法大家的经典之作。展览从另一个角度则彰显了“八桂书风”的独特魅力,展现八桂书家的别样风采,为推动广西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八桂书风”地域文化品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结 语

罗殿龙临作《楷书 临文征明爱莲说》

笔者在参观完《敬畏经典——罗殿龙书法作品展》系列展之后,对罗殿龙日常学习书法的刻苦精神开始肃然起敬。仔细阅读了《罗殿龙书法》五卷本专著,才理解其书法临摹的理念,也明白了罗殿龙在日常习字书写实践中所产生的感悟。他说:“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无限精彩;感受到了古人在笔墨交汇当中所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及个人情怀;感受到了书写者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不同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了书写者内在的心态、情绪及审美取向;感受到了一种社会担当和精神价值”[8]。广西文联副主席钟桂发指出:“八桂书风”是广西文艺界的重大书法品牌,是广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重要呈现。地区历史文化的形成、艺术作品时代风格的呈现和文脉流派的发展不能孤立或封闭,必须在深挖本地历史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地与周边优秀传统及外来先进文化对接、交流、碰撞、融合,必须要有一种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瞻远瞩、广闻博见的视野。广西书法界要走出八桂,突破独守自满状态,通过考察调研、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展览培训等途径,吸收借鉴不同的地域特色、风格流派、理论成果来提升“八桂书风”的区域性(本土性)、民族性和品牌性。

谨以此文致敬《罗殿龙书法》(临碑刻法贴五卷本)的出版及《敬畏经典——罗殿龙书法作品展》系列展的成功。也期待同道们在参观、欣赏、品鉴罗殿龙书法优秀成果的同时也能够分享不同的领悟。

猜你喜欢
书风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衣雪峰:盛世书风与理想人格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书法欣赏
书法类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