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

2023-03-03 12:43李少云“少成若天性,习
家长·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笔记书写习惯

李少云 “少成若天性,习

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某种方面来说,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一旦养成,便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让习惯成为学生高效学习、多维探索、深层理解知识的有力支撑,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价值,探索了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旨在引领学生以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进行高效学习,塑造良好学习品质,提升综合学习能力,获得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学习习惯通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形成和发展,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十分重要。教师专注于促进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专心致志地听讲、认真深入地思考、积极主动地配合,掌握更加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获得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与知识技能,从而更好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形成学科综合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种素养与能力最终也将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将以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支撑自身内化理解并外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减少课后学习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应用于自己感兴趣的实践中,从而贯彻“双减”政策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小学学科均是基础性课程,是学生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及科学精神综合发展的媒介。教师专注于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够规范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让他们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把握课堂学习的黄金时间,更好更快地吸收、理解、内化并掌握学科知识,大幅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与实践操作热情,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积累学科学习方法,提高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学习效果一旦得到了正向反馈,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心也将得到增强。在面对各学科难题时,学生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并解决问题,并从问题中总结经验,持续深化学科融合的意识与理念,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所展现出来的自觉性、主动性、专注程度、独立性、创造性、抗压性等。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持续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能够潜移默化地推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将以简洁、规范、正确的语言进行交互,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交流与表达的能力,自主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学会从问题中总结经验,获得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同时,学生能以清晰、正确、公正的文字记录课堂所学内容,始终保持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由此,学生也将以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更为愉悦的學习体验,创造性地解读所学的知识,体现自身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小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下文根据课堂教学的过程,从初始、中间、结尾三个阶段出发,分析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力求前后贯穿,使学生学习的习惯养成逻辑一致,助力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课堂初始阶段

课堂初始阶段重在让学生解读教材,掌握所学的知识,专心致志地听讲,获得对所学知识的初步认知。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习惯表现为学生专心致志听讲、合作交流与互动、自主化的语言表达,以良好的习惯支撑学生达成对知识的初步理解。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加以落实:

1.提取关键信息,培养专注习惯。

专心听讲指的是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保持端正的坐姿,有意识地获取教师讲话的内容,同时根据教师所讲的内容自主思考,理解真正的意义与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教师讲课及同学发言等两个角度出发,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在讲课时,教师要让学生专注提取自己所讲解的知识信息,从中产生新的思考,基于课本教材生成对知识的多维理解,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在同学发言时,教师要让学生善于从同学发表的言论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根据自身的知识理解大胆质疑、判断,表述不同的观点或增加更深一层的理解,生成积极交互的学习过程。总的说来,在教师讲课中,学生要与老师有眼神、动作交流,在同学发言中,学生要与同学有语言交流,以多种不同的交流形式持续深化学生专心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交流习惯。

合作交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与交流中,面对问题或知识点,积极发表自身的观点与看法,同时尊重小组成员的表达内容,尊重每一个独特的思考和想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分组,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模式,使学习能力不同、思维活跃程度不一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组内成员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触动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的内驱力。同时,教师还要制定合作交流的规则,要求各个组员轮流发言,尊重他人的表达内容,让每一个组员都有表达自己见解与看法的机会。在规则的约束下,各个小组的交流与互动将井然有序地进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

3.师生对话交流,培养自主表达习惯。

课堂初始阶段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关键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自主表达,敢于表明自己的不足点,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说、愿意说,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与教师有对话交流的机会。在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时候,教师要表扬鼓励,而不是批评指责。面对一些有价值的表达内容,教师还可以当作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基于同学表达的内容展开探究思考,这样便能驱动学生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高质量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中间阶段

课堂中间阶段是学生在理解了新知、突破了重难点之后,能够集中思考所学知识及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对知识的新思考。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充分体现新旧知识的交融。因此,教师要从初始阶段的“扶”转到中间阶段的“放”,重点体现学生思考、联想的过程。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加以落实:

1.提问探索,培养独立思考习惯。

独立思考是让学生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各项要素及收集到的各项资源进行融合。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主动动脑的良好习惯。

首先,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不能太简单,否则无法激发学生思考力,问题也不能太难,否则很容易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综合分析不同学段、不同课程教学的内容指示,设计环环相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在提出了一个问题之后,教师不应急于带领学生探究答案,而是先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综合课本教材或者手中已有的资料,尝试寻找问题的突破口,达到独立思考的状态。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点拨、启发和引导,深层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

最后,教师要及时地反馈学生的思考结果。对于一些得出了正确答案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肯定、赞扬的语言和动作,给予学生正向激励。对于一些未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安抚他们,让他们有自主参与下一轮独立思考的自信心,始终保持良好的思考状态。

2.问题引导,培养反思质疑习惯。

反思质疑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思维盲点和误区,还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甄别,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反思质疑的机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从被动的反思质疑转变为主动的反思质疑,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内容,对新知识提出不同的观点,想问、敢问、会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也将充分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让他们自主投身于思考与交互中。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养成反思质疑的良好习惯。比如,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条件存有缺陷的问题,让学生反思质疑,或者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出错的点,举一反三,让学生展开质疑,总结经验,持续增强反思质疑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堂结尾阶段

课堂结尾阶段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归纳、概括已获得的知识并作出结论,以此形成组织严密、更加完整的知识系统,为后续的知识迁移及应用奠定基础。这一阶段重在让学生养成勤于做笔记及良好书写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养成以科学的方法总结概述知识的习惯,系统建构知识内容,完善知识储备,细化知识结构,完美地结束课堂学习活动。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实现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1.把控教学节奏,培养笔记习惯。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做笔记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这是彰显学生课堂学习成果、为后续自主复习提供支撑的良好媒介。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让学生养成善于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勤做笔记的意识,提高学生做笔记的主动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地强调做笔记的重要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做笔记的意识与习惯。比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做笔记有助于增强记忆效果。课堂上的知识点纷繁复杂,做记笔记的方式能够延长个人记忆知识的时间,提高记忆效率。同时,做笔记还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节奏,一边做笔记一边理解知识,更好地消化、巩固并应用所学知识。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做笔记的方法。会做笔记往往会对整个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做笔记的方式方法。比如,先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听懂并透彻理解之后,再将重难点知识补充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同时在做笔记的时候,不能一大片一大片地记录内容,而是抓住关键信息,如知识重难点、方法结论以及教师补充的内容等,将这些关键的信息加以记录,才能更好地发挥做笔记的价值。

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留足做笔记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中所做的笔记之所以杂乱无章,原因之一是教师并没有给学生留足做笔记的时间,学生为了追求速度忽视了质量,使得笔记的内容杂乱无章,不利于课后的复习。所以,教师要在教授了学生正确做笔记方法的基础之上,要给学生留足记笔记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做笔记的方法,养成善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2.规范书写姿势,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不管是记笔记、总结知识还是练习,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书写,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方面,教师要强调写字姿势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坐姿,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写出规范端正的字。比如,教师可以多多表扬班上一些坐姿端正,写字规范、工整、漂亮的学生,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让学生无意识地向这些榜样学习,模仿他们的书写姿势,潜移默化地養成正确书写的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规范书写的指导,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为学生普及不同学科不同的书写形式。比如,语文的各种笔画、数学的各种数字符号及单位以及英语的各种字母等。教师要重点彰显学科的特性,为学生提供规范书写的指导,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书写中融通学科间的书写模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意义既要传授学生知识,也要传授学生能力,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要基于课堂教学,持续优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帮助学生以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完成高质、高效的课程学习实践,获得愉悦的课程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经历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以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助力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

猜你喜欢
笔记书写习惯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上课好习惯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