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琚 司徒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很大改变。线上购物盛行,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购物网站上买到自己想要的书籍;电子书发展快速,透过小小的屏幕就可以翻阅万卷书籍……这些都使得实体书店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成为数字化社会进程中慢慢远离的过去。
纪录片《书店,遇见你》带领我们重新走进实体书店,感受快节奏的冲击下,来之不易的慢生活;走进“读书人”的生活,看到更多普通人与书相遇的故事。
遇见:喜欢满世界逛书店的13岁少年
万圣书园毗邻清华和北大,是一家拥有30年历史的人文学术书店。一位刚上初一的小伙子总是骑车10公里独自来到这家书店,他拥有自己的“独立书架”,对书籍的选择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喜欢逛书店,曾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年时间里骑自行车把家周边二十多公里范围内的书店逛了一个遍。讲起与一家家书店邂逅的遭遇,他眉飞色舞;评价起每家书店的特点,他一语中的。但这样一个对阅读上瘾的孩子,却让妈妈头疼不已。“担心有点失控,就是我对他的生活和学业,并没有太多的参与感,他的整个‘三观的构成、成长,我觉得我现在是稍微有点无力的那种感觉。”
身后有父母的目送和羁绊,前方有未知的疑惑和期许;但成长中的我们,还是急匆匆地奔向更大的世界。
遇见:爱看书的农村留守老人
河南渑池。老人74岁,是书店常客。特别爱看红色经典小说。上次来书店,本打算买《红岩》,结账时,意外发现一本《青春之歌》,結果把《青春之歌》买回家了。
这次来,他决定在书店里把《红岩》看完,就不买了,因为觉得书贵。老人住在乡下,距县城30多里地,每次进城,坐公交车往返。往返车票一次要10块钱,政府每个月给老年乘车卡里打30块钱。于是,每个月,他就来县城3次。
老伴儿去世了,女儿嫁到了外村,儿子在上海打工。老人说自己经常感觉无聊,无聊的时候就在家里看书。有时候想孙子了,就坐车进城,顺便到新华书店看书。他说,城里人多,热闹,书店店员对他也挺好,他很喜欢进城。
遇见:性格像晴雯的“红迷”
这位“红迷”,是一个9岁女孩的母亲。她带着女儿一路小跑来书店,边跑边跟女儿大声介绍:“这就是传说中的百草园书店。”书架前,她找书的样子火急火燎,生怕好书被别人抢走。挑了一堆书,结完账,在书店外,她给雨中玩耍的女儿讲起“无根之水”的故事……她说,年轻时,觉得自己像《红楼梦》里的晴雯,率性而为。十多年过去,重读红楼,她却写下不一样的感悟:“我也羡慕‘95后那种‘老板不听话,我就离职的胆量,但显然,人到中年又‘缺矿的我们,只有生活下去,成为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任是无情也动人……”
不断重返书中的世界,不断走进自己的内心——这也许是我们不断打开同一本书的理由吧。
遇见:喜欢研究世界军事政治史的“95后”
轶然,95后,在国外读完大学,回国工作。他喜欢旧书,主要原因是想看看前人的批注。“比如《君主论》,有个版本叫‘拿破仑批注版。拿破仑看了四次,做了四次批注,每次都不一样,就相当于可以跟四个时期的拿破仑进行交流。”他说想要真正看懂有深度的书其实算是一种挑战。他喜欢挑战高难度,平时锻炼也是一样,每天晚上腿上绑6公斤沙袋,绕着东湖跑大圈。可是现在他做不到了,因为他患上了“脊髓空洞症”,肌肉萎缩非常严重。这个病很缓慢,病程很长,会让他感到力量在一点点消散。但是他说:“我一点都不觉得房子里面闷。房子里面,有列宁、普列汉诺夫……他们都陪着我呢。”
主题解读
角度一:让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
快节奏时代下,我们评判事物的标准仿佛只有是否“快速”,来到餐厅吃饭我们更关心的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出餐的快慢;相比于腾出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一部电影,我们更乐意在视频软件上看10分钟左右的电影解说……快餐、短视频,这些都使我们置身于“快文化”的圈子中。
但无论外界环境变化多么惊人,社会转型多么迅速,实体书店总是保留了一方净土,一份安宁。迈进书店,翻开书本,慢节奏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的美妙选择。
角度二:透过书店看不同人生故事。
在当下所谓的“原子化”社会,人与人大多数情况下很陌生。但当我们走进同一家书店,或看过同一本书,就像邂逅了同路人。这种陌生人社交的体验,让人感觉很温暖。在阅读这件小事儿上,会很真实地被某一点触动。点很小,但是见微知著,聚少成多,不经意间就咀嚼出人生百味。
角度三:在阅读中获取向上生长的力量。
《书店,遇见你》用一个个人与书相遇的故事,带我们感受“闹中取静”的质朴真诚。书店里的这些小人物,在“丧”“焦虑”“浮夸”风盛行的当下,坚持阅读,不断“向上”。阅读,给予我们更多的光芒,这种外在的光芒与内心的光芒交相辉映,产生一种蓬勃的希望,一种源源不绝的力量,将成为改变世界的火炬,引领我们不断向前。
运用示例:阅读是人的智慧发展和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阅读能让生命更加优雅从容。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到达;眼睛看不见的地方,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纪录片《书店,遇见你》中,一个13岁少年总是独自骑车去书店,一年时间把家周边二十多公里范围内的书店逛了一个遍,阅读量不亚于一个成年人;喜欢研究世界军事政治史的“95后”轶然,酷爱旧书里前人的批注,两年前确诊身患脊髓空洞症,但他很乐观,也很享受小屋里这些旧书的陪伴;还有一位独居老人经常去书店看《红岩》,回到家他也会自己写诗,怀念家乡和旧时光……阅读,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底蕴,也给了他们无穷的精神力量。含英咀华,浸润书香,我们在读书中汲取知识雨露,吸收思想精华,在春风化雨中得到成长与淬炼。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