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玥
很多同学在写作议论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例证缺失或不足的问题,殊不知,教材经过时间的考验和编者的筛选,文本的内涵深远、意蕴丰富、常读常新,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其中,海量的人物素材是最易收集整理的重要素材。但在实操过程中,常会遇到人物素材整理过于零散,难以在文章中使用的问题。这一讲,我们结合具体的整合实例,让教材中的人物素材从主题或观点的角度摆脱杂乱零散,帮助考生更好地挖掘素材,丰富自己的素材库。
单个人物,多篇提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提炼点拨: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的陶渊明,其所作五首《归园田居》《饮酒》(其五)和《归去来兮辞·并序》等作品均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展现了一幅幅闲适、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
进行素材积累和运用时,我们可以先搜集教材中出现的陶渊明的所有作品,概括其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从不同角度整合多篇作品中的陶渊明,包括其躬耕生活中的雅趣、对官场黑暗的无奈、内心反复徘徊的惆怅,乃至于曾经一度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还可以从作者“晚年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等角度进一步挖掘其名、字、号与其人生经历、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整合为素材。
运用示例:人生在世,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穿越历史的银河,陶渊明做到了。那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复得返自然”;那是“引壶觞,眄庭柯”的“自酌”与“怡颜”;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远地自偏”;那是更名为“潜”,“登皋舒啸”“临水赋诗”的性灵雅趣。——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陈俊妍
同类人物,运用点例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我的梦想是:在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的斗争中,中医药学进一步发挥威力,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教育专家、援藏干部……哪一个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在生命的高度和廣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提炼点拨:选文节选自教材中有关袁隆平、屠呦呦和钟扬的文本内容,更加明晰地展现同类人物素材的整理和提炼。袁隆平作为中国稻田里走向世界的农业科学家,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引导了一场又一场“绿色革命”,其富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其脚踏实地、淡泊名利,提炼的角度非常多。屠呦呦从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发现灵感,勇于担当、不断探索,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秉承着“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新贡献”的信念,日复一日地进行科学探索。钟扬胸怀人民、笃行不怠,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实现了自己的超越。
提炼过程中需要建立在极其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提取“同类项”,准确概括成词组或成语,使得零散的人物素材得以进一步深化统整,趋于完备。而后,可以通过点例排比的方式运用于文章中,补全素材短板。针对选文内容,我们从这几个人物身上可以提炼出“奉献”“胸怀家国”“无畏无惧”“科学探索”“心无旁骛”等多个特征,亦可以从关注时代的角度提炼为“引领时代的奋斗先锋”“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传承”“吹响时代号角”“追梦脚步”“新时代少年向前辈致敬”等主题。
运用示例:加快实现梦想的脚步离不开对探索的执着。“泥腿子院士”袁隆平,脚踏实地、深耕细作,在中国的稻田里引领着后来人接续奋斗,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绿色革命”;始终不放弃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疾病斗争的屠呦呦,传承中医文化,不断守正创新,用不懈的坚持演绎新时代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与担当;具有多重身份的钟扬用生命和心血诠释了梦想的意义,用“我将无我”的奉献精神成就了“探界者”的传奇。——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许灵韵
对立人物,进行对比
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提炼点拨:教材资源的提炼和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地积累和深度地思考。别里科夫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循规蹈矩、固步自封,最终在对变革的恐惧中死亡。契诃夫将讽刺手法用到了极致,以漫画笔法刻画了这样一个害怕变革的“卫道士”形象。与之相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马克思面对志同道合的革命代表们进行演讲,提出了“变革”的重大意义。
在进行素材整合提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个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相反,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提取核心观点和核心话题,力求将人物素材进一步拓展延伸,甚至可以链接更多篇目进行论证分析,运用在正反对比论证中,让论点更加鲜明有力。
运用示例:是选择守旧,还是选择变革?历史的跫音仍回荡耳畔——变才是真理。“套中人”别里科夫不敢变革,他歌颂过去,他隔绝人世,他躲避现实,但终究在变革的激流汹涌而来时被卷入时代的漩涡中难以脱身。马克思迎接变革、盼望变革,他断言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他呼吁社会的新生力量——工人团结起来。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多少暴风雨中的海燕,宁可“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也要在变革前的黑暗中奋勇前行,为后人开创一个黎明!——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林子希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