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挖呀挖呀挖”流行网络,听得“挖”声一片。而有的人,虽然未必知道“挖呀挖呀挖”是什么梗,却一直在核科学技术的“宝藏”里沉心挖掘,孜孜深耕。她就是汪量子,我国反应堆物理研究领域最年轻的教授级科学家。
人物解读
角度一:坚定追求理想。
汪量子1987年出生于重庆石柱县西沱镇。父亲给她取了一个名字“量子”,估计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女儿在多年之后会与核结缘。15岁那年,汪量子考入清華大学,19岁成为该校核工程与核技术最年轻的毕业生之一,同年,以优异成绩在该校硕博连读,2011年,24岁的汪量子博士毕业后,加入中核集团旗下“尖兵”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在设身处地了解到上一辈科研人员、工程师如何把核弹、核能从无到有做起来的过程后,汪量子与核的关系更加紧密。“越来越细地了解到我国核事业发展的历史,会对这个领域产生愈发多的崇敬感。”这让她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角度二:专业攻坚中的强者。
汪量子的科技工作清单很长:为中国同伊朗、约旦、沙特等国开展合作做铺垫的海南昌江示范堆项目,所用玲龙一号堆芯核设计正是出自汪量子团队之手。而伴随华龙一号出海,中国核电第一代工程设计软件包NESTOR研发堆芯核物理模块亦有汪量子的贡献。汪量子还是打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医用同位素试验堆的堆芯软件研发负责人。
核动力事业宛若巍峨的茫茫青山,汪量子说:“感谢老一辈动力院人开创的基业,才有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舞台。”“我们一定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让核动力事业在薪火相传中愈发壮大,灼灼生辉。”
运用示例:日益强大的中国核动力事业背后,是老一辈人筚路蓝缕,孜孜以启山林的执着;是继任者们赓续传承,不倦沉心深耕的毅力。当量子遇到“量子”,碰撞出惊世骇俗的“核”聚变。怀着对核事业的崇敬,她坚定理想,执着追梦,将小我融入我国核事业发展的洪流。征程漫漫,我们要坚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为民族复兴,为国之昌隆。——陕西省西安铁一中湖滨学校 樊锦荣
(指导教师:史晓婷/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