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规范型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的“新华”二字寓意“新的中华”。1953年至今,这部辞书出版整70年,经历了十余次修订和再版。70年光阴流转,《新华字典》堪称“时代的镜子”,参与着我们的文化生活,记录着现代汉语的更新轨迹,折射着时代变迁。
小字典,大学问
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是人类为了避免人类历史连续性的断裂,审慎把握记忆而发明的一种文化记忆工具,而且是一种既丰富又易于记忆的一种工具。《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现代汉语字典,是小型汉语语文辞书的典范。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主导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自1953年出版以来,《新华字典》一直与时代同步,历经修订,不断完善,迄今已发行4亿余册,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国家辞书奖特别奖等多个奖项,并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国外宾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在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遍及全球。《新华字典》因其篇幅小,便携带,内容丰富又语言平易,已经成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学习中华文化的好帮手。
运用示例:字典、辞书之类的书,是一种体现人类纯粹知识和理解力的书籍,它蕴涵着人类的智慧、思想和精神,它通过纯粹的知识和文化记录,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我们的自身的起源。以《新华字典》为代表的工具书,不仅是我们识字启蒙的途径,获取文化知识的来源,更是我们了解历史、留驻文化记忆、洞知天下宇宙的一个窗口!当我们抚摩或者翻阅那些厚重、深邃和博大的字典或辞海时,人类的历史、智慧和财富,握于我们的手端,通过它们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大学者,小字典
70年来,一批又一批新中国文化建设者们以崇高的精神品格编纂、修订和出版《新华字典》,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丁声澍、陈原、王力、吕叔湘、周祖谟、曹先擢等,都先后参与过这本小字典的编纂修订。
语言学家曹先擢是《新华字典》1971年版修订工作的实际主持人,也是《新华字典》第10版的学术顾问。“曹先生认真极了,哪怕一个字的问题,也会用几百字甚至更多的篇幅,以讲解的方式加以批评,委婉中透着严厉。在小小的卡片上,我们看到了曹先生认真严谨的修典学风。”《新华字典》第12版修订主持人程荣说,“《新华字典》的编修方式和编修流程在不断摸索改进,编纂工艺逐渐从纯手工的操作方式走向用计算机操作,纸质卡片逐渐被电子卡片替代,但无论怎样改变,坚持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从来没有变过。”
运用示例:《新华字典》有一个“大学者编小字典”的优秀传统。编纂者们俯首躬行,默默奉献;潜心钻研,字斟句酌;鼎新革故,持续创新;勇于担当,胸怀家国。正是这些品质铸就了《新华字典》的文化氣质,并最终化为薪火相传的精神——甘守寂寞、耕耘不辍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与时俱进、守正开拓的创新意识,心怀家国、使命担当的文化责任。
小字典,大功夫
《新华字典》的权威性来自编纂者的深厚学养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新华字典》第12版修订主持人程荣说,为了核实一个地名,修订者要翻检全部已出版的地图,还要实地勘察,用实地调查获得的材料与文献记载对比,只有地图、文献和实地调研在音形义上都一致,没有矛盾时,才能最终确定地名的读音和字形。例如广西宾阳的“呇(mèn)塘”,甘肃积石山的“癿(bié)藏”等地名就是在实地调研后确定的。再比如“焗油”这个词,第9版的撰稿者为了给出准确的释义,曾两次去理发店做焗油,体验了每一步过程,最终才做出了准确的解释。
“作为权威字典,一丝一毫都不能主观随意;如果随意,贻害无穷。《新华字典》的每一个字在编写和修订时都很谨慎。”程荣说。
运用示例:一部广受读者欢迎、历久不衰的字典的魅力何在?就在于它的质量。《新华字典》的编写者中不乏学识渊博的教授学者,不仅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养,而且有为新中国文化建设出力的热情和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几十年的应用实践证明,《新华字典》的编写者和历次修订者以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精益求精、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意志打造出的这部字典,是一部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力作。
小字典,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后,魏建功、金克木等语言家,在隆隆的炮声中聚在一间小客厅,商量编写字典的事。他们深知,中国的未来在于儿童,而“危险在于文盲和无知”。彼时,新中国5.5亿人口,逾80%是文盲。《新华字典》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为民族文化的普及和知识传播立下“汗马功劳”。在新的历史时期,《新华字典》还承担起助力教育脱贫、建设文化民生的历史重任。
近1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播音部、商务印书馆等众多文化机构持续关注乡村教育,开展“字典下乡”“小乡村,大课堂”“放飞梦想的翅膀”等系列公益活动,设立《新华字典》奖学金,建立乡村阅读中心,相关助教、扶贫活动已覆盖吉林、陕西、内蒙古、四川、福建等20多个省份。
70年来,《新华字典》见证和记录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过程。从新中国扫盲、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华字典》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运用示例:《新华字典》与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同步,从一开始,它便担负着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教育普及、文字普及的新的使命和任务,几代中国人大都是通过它接受启蒙文化教育……它们本身的编撰过程、诞生过程,也充满着让人着迷的记忆和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新华字典》的编纂,凝聚了编纂者的智慧和心血,而这一切,都已成为《新华字典》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新华字典》承载着爱国之心、忧患意识和文化担当,被很多人称为“新华精神”。这是《新华字典》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
老字典,新面貌
时代的变化、社会变迁,同样可以在这本字典中体现出来。例如,在第11次修订时,《新华字典》新增了800多个正字头,还增加了1500多个繁体字和500多个异体字。
一些汉字义项有了新变化。比如“晒”增加了新的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如“晒工资”。而“房奴”、“学历门”等网络“热词”也出现其中。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词语也增加了不少。如在“民”字的解释中添加“民生”,组词为“关注民生”;“和”字中新增“和谐”一词。此外,删去部分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比如“煤油”等。
具体到第12版《新华字典》,跟进升级50余个专项。此次修订内容与时俱进,增补新词100多个。比如,适当增补新词,有“初心”“点赞”“二维码”等等,更加接地气。
如今的《新华字典》,不仅纸质书每一页都有二维码,还有手机端上的“新华字典App”,可以听到新闻联播主持人李瑞英的标准读音,观看笔顺动画等——这是古稀之年的《新华字典》,为顺应时代变化做出的又一次改变。
运用示例:如今,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流行,有人说,我们再也不必像过去的字典编纂者那样费力地编写字典,更不必再翻查字典了,甚至,纸质书籍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真有那么悲观吗?技术的力量果真有如此强大吗?无论怎样,《新华字典》象征的文化和精神,都会薪火相传,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永远地守候着,永远书写着文化的传奇。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