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媛 朱伟宁 杜山鹏
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常见病,临床可表现为泛酸烧心等症状,病情继续进展,可诱发胃及食管黏膜出血、溃疡,甚至导致食道狭窄,引起吞咽困难等功能障碍[1]。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属于质子泵抑制剂的一种,通过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方法控制症状、改善病情,但不能做到标本兼治,长期应用此类药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消化内科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病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中医中药治疗可运用不同的给药途径,随证灵活加减进行个体化治疗,增加临床疗效,且不良作用少、价格低,不易复发。中医讲求治病求本,单从发病部位考虑则治标不治本,针对其发病机制,基本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自拟清肝和胃汤为研究用药,选取120例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清肝和胃汤对此病的治疗效果。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威海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120例门诊及住院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选取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男性4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9.54±6.23)岁。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0.58±7.59)岁。2组年龄、性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的实施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全部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3]中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中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辨证标准。主要症状:①烧心;②反酸。次要症状:① 胸骨后烧灼痛或不适;②胃部烧灼感;③脘腹胀满不适;④嗳气频或反胃;⑤烦躁易怒;⑥善饥。舌象与脉象:①舌质红,舌苔黄;②脉为弦脉。证型确定:主要症状加至少2项次要症状,再结合舌象、脉象特点,诊断肝胃郁热证。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标准;②符合中医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标准;③患者对本次治疗充分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1.4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及严重精神疾病者;②病理结果提示需进行手术治疗者;③合并有胃、十二指肠等消化系溃疡、肿瘤及手术史者;④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⑤对研究药品存在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每日 1 次,每次 2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清肝和胃汤,处方:柴胡9 g,白芍6 g,枳壳6 g,川楝子6 g,延胡索6 g,黄连6 g,吴茱萸6 g,郁金9 g,鸡内金9 g,威灵仙6 g,三七6 g,白及6 g,海螵蛸3 g,浙贝母6 g,瓦楞子3 g,牡蛎、珍珠母各3 g ,炙甘草3 g。水煎成400 ml药液,每日2次。2组疗程均为3个月。
1.6 观察指标①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按照文献[3]拟定;②胃镜下炎症疗效判定标准:参照 1994 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洛杉矶分类(LA分类)法》[5]拟定。
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2组患者胃镜下炎症疗效比较 (例,%)
表3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生活质量总分比较 (分,
胃食管反流病是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上逆进入食管,损伤了食管细胞及环境造成的一种器质性病变[6,7]。此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反酸和烧心,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嗳气、恶心、咽部不适、胸骨后部烧灼痛等症状。该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且可导致多种复杂的并发症,其中包括食管狭窄、溃疡、出血等,部分严重病例可出现Barrett食管,甚至转变为难以治愈的食管腺癌[8,9]。
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范畴内没有确切的病名,甚至还没有明确对应的疾病,结合历代医家的表述,其大致可以归属于“吐酸”范畴。“吐酸”这一临床症状首次被明确定义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其中表述其最主要致病因素是热邪。临证以来诊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不在少数,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往往多个证型交替出现,而肝胃郁热也往往伴随于疾病的始终,故临床治疗较复杂。本研究针对病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在临床使用中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加减变化。方中柴胡为君药,柴胡善于条达肝气,有良好的疏肝解郁功效,本品切中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所致的泛酸病机,在临床应用中疗效良好;白芍能敛阴止汗、养血调经、抑肝阳止肝痛,本品临床常与柴胡相配伍;方中枳壳的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对于临床常见的肝气不舒、肝胃不和而出现的泛酸有较好的疗效;川楝子和延胡索相配为金铃子散,具有较好的疏肝解郁、通经行气的功效,能够切中肝胃不和之病机,使用后每每取得卓效;黄连、吴茱萸相配为左金丸,为中医治疗泛酸之专方,对于肝胃不和引起的泛酸、烧心有殊效;郁金、鸡内金相配为二金散,二者既能疏肝气,又能和胃气,二者相配共奏疏肝和胃之功;威灵仙疏通十二经脉,各经气滞选用威灵仙疗效显著;方中三七和白及2位药物配伍具有较好的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出现肝胃不和、血络内伤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海螵蛸、浙贝母、瓦楞子、牡蛎、珍珠母皆能制酸、止痛,为临床治疗烧心、泛酸必用之品;炙甘草调和诸药。
通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对比,本研究统计分析胃镜下炎症疗效、中医临床疗效、中医主症积分,效果得以有效的验证。通过对清肝和胃汤的组方分析,也说明了该处方选药合理,配方科学严谨,适用于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