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研究及对其疼痛的影响

2023-03-02 07:40张桓恺李朋飞张现伟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内环腹股沟腹膜

张桓恺 李朋飞 韦 源 张 飞 张现伟

河南省儿童医院小儿外科 (河南 郑州 450000)

腹股沟斜疝作为在小儿中发病率较高的外科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腹腔内的脏器自腹股沟内环处向体表外突出而成[1]。一般都是由家长无意中发现得知,其发病原因主要是与小儿先天发育异常有关。腹股沟肿块通常发生在儿童时期任何阶段,肿块经常是在患儿哭闹大便用力时出现,休息睡眠时消失,肿块可以反复出现和消退,偶尔有轻微的胀痛;常伴随的症状哭闹、烦躁不安、腹局部压痛等,严重时会发生剧烈疼痛、血便、肠坏死引起腹膜炎发生生命危险[2-3]。腹股沟斜疝最主要治疗方式是进行手术治疗,随着微创外科技术进步,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渐渐取代创伤较大的传统开放手术,此手术优点是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4]。本研究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研究及对其疼痛的影响,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我院儿科收治的10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的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年龄为1~8岁;患儿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排除标准:凝血障碍、肝肾病功能不全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伴急慢性感染、有严重疾病的患儿;合并难复性斜疝、滑动性斜疝、合并高危患儿。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3.6±0.8)岁;平均病程(1.7±0.6)年; 内环口直径1-3cm,平均(2.39±0.21)cm ;其中单侧28例,双侧22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4.4±0.7)岁;平均病程(1.8±0.4)年; 内环口直径2~4cm,平均(3.32±0.21)cm;其中单侧29例,双侧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开放方式进行手术,在全麻及插管过程下进行,两组手术均由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进行。患者取平卧位,手术中采用腹股沟横切口沿着皮肤横纹至耻骨结节上方处做2~3cm切口,切开皮下组织进行分离,找到并打开疝囊。观察有无疝囊内容物,包含其性质、黏连情况等情况,游离疝囊时,男患儿注意避开精索及输精管;用弯钳将不可吸收缝合丝线高位结扎,完成止血后再逐层进行常规缝合,缝合时不宜过度;术中均给与两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补液并加强切口护理等常规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

1.2.2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微创方式进行手术,同对照组一致在全麻及喉罩置入过程下进行。患者取头低脚高位15°~30°;开放静脉通道,于患儿脐处小切口约0.5cm进入腹腔,直视下置入5mm Trocar将直径为0.35cm的腹腔镜放入腹腔,建立CO2人工气腹,压力根据患儿年龄、体重保持在8~10mmHg(1mmHg=0.133 kPa),置入腹腔镜后进行双侧内环口区域探查。于内环口顶部体表投影处切开皮肤2mm,疝气针带针丝线由皮肤切口穿人腹壁,于内环顶部腹膜外层,围绕内环口外侧在腹膜外间隙向内环口底部穿行,疝气针在内环底部穿破腹膜,将丝线头端放置于腹腔内,疝气针退至内环顶部腹膜外,沿内环内侧在腹膜外潜行,跨过输精管与睾丸血管,并从内环底部腹膜裂孔进入腹腔并夹住腹腔内丝线拉出体外,使内环口形成一条近完整的环形缝合,排空疝囊内气体或积液,结扎7#丝线。腹腔镜探査内环口结扎牢靠,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卵巢及输卵管均未被结扎,排空腹腔气体,拔出套管,可吸收线常规缝合各个切口,组织胶水粘合皮肤,无菌敷料覆盖固定。两组男患儿均检査双侧睾丸均在阴囊内。

该手术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在腹腔外就可完成缝合、打结等,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另外此方法复发率也较低,被广泛用于临床。如果出现肠管坏死穿孔现象,则在处理坏死肠管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腹腔的肠内容物后再进行缝扎。为避免对腹膜、精索血管与神经等损伤,有时可采用水分离腹膜技术进行腹膜与输精管等分离,将生理盐水注射在腹膜下的输精管、精索血管平面处,使腹膜与其分开,避免在缝合时对输精管、精索血管与神经的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最后挤压疝囊防止囊内有气体或积液,拉紧缝线后打结,再将线头藏到切口处的皮下,完成疝囊高位结扎,结束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各指标情况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术后下床活动和住院天数。

1.3.2 疼痛评估 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在纸上划一条横线长为10cm,横线两段分别为0和10,分别表示为无痛、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深,患儿可根据自身疼痛情况判断数值,年龄较小者可由家属依据对患者的了解进行评分。

1.3.3 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3个月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阴囊血肿、膀胱损伤、精索血管损伤和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通气时间、术后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值<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第3天VAS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后第1天(P值均<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值<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外科疾病,常发生在儿童时期;据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国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病率为1%~4%,其中早产儿发病率较高,其占比约为30%;男性显著多于女性[6]。病因主要是由先天性腹膜鞘状突闭锁不全或未闭,同时加上哭闹、用力增大,因腹腔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所引起。基本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意突出的肿块,开始时肿块比较小,仅有内环口处轻微的坠胀感[7]。该疾病自愈性较低,不进行治疗将会造成睾丸萎缩、腹膜炎,严重者可致感染性休克。因此需尽快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避免处理不及时出现严重并发症。

随着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在手术进行过程无需破坏患儿腹股沟解剖结构,可避免血管与神经等损伤,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患侧内环口缝合;该手术操作细微,对患儿其他部位的影响小,创伤小,伤口更隐形等优点[8]。传统的手术容易破坏腹股沟管结构,造成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传统手术仅处理发作侧,而对另一侧无法探查,易出现术后对侧斜疝发作等情况,会导致出现二次手术风险情况,增加术后发病率、治疗费用、患儿痛苦及患儿和家属的心理负担,更不利于节约社会医疗资源;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则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9]。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通气时间、术后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推测其原因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方式进行手术,未造成对腹股沟解剖结构破坏,对患儿的创伤较小,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可缩短手术时间等,从而缩短患儿康复时间;观察组术后第3天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观察组在腹腔镜微创手术下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可减少患儿术中疼痛感,使得疼痛程度低与给予传统手术切口大的疼痛程度。 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操作中细微,对其他部位未造成破坏;有研究指出,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术后复发率为2% ~4%[10],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可探查至对侧疝囊发作情况,及时发现病患问题并及早对症治疗,降低术后复发率风险,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综上所述,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疾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内环腹股沟腹膜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弓状下缘的腹腔镜内环网塞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关于腹膜透析后腹膜感染的护理分析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复发疝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