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皖北六市视角下的宿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2023-03-02 02:58华权锋张文青刘润喆
山西农经 2023年1期
关键词:宿州市皖北县域

□华权锋,张文青,李 可,刘润喆

(宿州学院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在众多学者和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借鉴皖北各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从皖北六市县域经济发展视角,剖析影响宿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探索提出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的方法路径,以期为宿州市乃至整个皖北区域在“十四五”期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晰方向与参考。

1 皖北地区区域概况及宿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皖北六市是指位于安徽北部的亳州、阜阳、淮北、宿州、蚌埠、淮南6 个地级市,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面积约占安徽省全域面积的1/3,人口总量约占全省的1/2,地形以平原为主,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较发达,是全省及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皖南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颓势渐显。长期以来,皖北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 等经济指标仍相对滞后,面临着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城镇化发展较慢、投资动力不足、科技创新活跃度不高等问题。

皖北地区在安徽省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没有皖北的跨越式发展,就难有安徽省高质量发展,推动皖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刻不容缓。从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角度上看,皖北地区与皖南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以宿州市为例,该市县域经济面临经济总量较小、产业规模不够、产业发展缓慢等普遍问题。据2021 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排名表显示,宿州市4 县(灵璧县、砀山县、萧县、泗县)仅萧县上榜前20 强,且名次偏末。县域经济对宿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宿州市委、市政府把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给予了极大重视[1]。

2 基于皖北六市视角下宿州市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受历史文化和自然因素等影响,皖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文化和经济基础较弱。从产业结构上看,仍以传统工农业发展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1 年宿州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9.8 ∶32.1 ∶48.1,相较于宿州市的15.3∶35.5∶49.2 和安徽省的7.8∶41.0∶51.2 而言,仍存在不小差距。从皖北六市看,宿州市县域一产占比仅次于蚌埠市,居第二位,二产居第四位、三产居第三位,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不够协调,产业内部结构急需优化、效益偏低,反映了宿州市县域经济“一产不强,二产不大,三产不优”的现实状况,见表1。同时,在皖北六市县域GDP 排名中,萧县位居第六、灵璧县位居第十三、泗县位居第十五、砀山县位居第十七,各县经济发展并不协调,需要进一步协调发展。

表1 宿州市县域参考年份GDP 及结构表

2.2 各县县域城镇化率发展不平衡

皖北各县城镇化率排名中,砀山县成绩十分亮眼,城镇化率达到了48.9%,高居皖北第1,其他3 县城镇化率分别为35.5%(萧县)、36.3%(灵璧县)和40.2%(泗县),与砀山县相比明显存在差距,见表2。宿州市整体县域经济化率为39.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5.1%、高于皖北县域平均水平38.6%。城镇化率是一个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宿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深层次地反映了各县经济发展步伐的不一致。各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情况复杂,需要上级政府进一步统筹发展,各县加强交流合作。

表2 2020 年宿州市县域人口情况表

2.3 县域投资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宿州市委、市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各县县域投资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6%,领先宿州市平均投资水平。值得关注的是,近年各县域投资水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以萧县为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6 年的13.8%放缓到2020 年的0.6%,灵璧县的增速更是从10%下滑到-6.2%,出现了负增长,见表3。同时,与同属皖北地区的亳州市利辛县、蚌埠市固镇县等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反映了宿州市各县拉动投资水平的能力还需加强,方法也需与时俱进,并作出相应调整[2]。

表3 2016—2021 年宿州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表

3 宿州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

3.1 坚持产业结构升级,统筹发展

近年来,宿州市不断推出一批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优惠政策及扶持政策,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 年的28.1 ∶38.5 ∶33.4 调整为2021 年的16.8∶32.1∶48.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建设绿色食品、绿色家居、梨产业、纺织服装、制鞋五大工业互联网平台,紧抓“中国云都”的发展机遇,发挥好数字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增效提质稳产”的突出作用。宿州市4 座县城应坚持在促进产业结构上下大工夫,围绕工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制造业提升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各县还要结合自身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完善的、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

3.1.1 做“强”第一产业

宿州市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在农业发展上有广阔的发展进步空间。各县应结合本地情况,将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示范园区+品牌农业”的农业创新发展新格局,重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形成农业现代化合作片区,结合区域耕地面积大、耕地利用率高、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连片等优势,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集聚作用。以质量为生命,重视品牌建设,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所合作,进一步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将“农业大县”转化为“农业强县”。

3.1.2 做“大”第二产业

工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做大工业是推动宿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各县政府要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推出并完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文件。通过发挥经济开发区,工业示范园区的“排头兵”作用,率先探索出一批符合各地发展情况,可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好方法。围绕政策、技术、硬件等重要因素打造良好的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工业企业发展需求,发挥资源要素与企业间合作的桥梁作用,努力形成一批本土化、影响大、高质量的龙头工业企业,培育整合一批有潜力、有技术的小微企业,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3.1.3 做“优”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第二产业的融合能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各县要以旅游产业和服务产业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把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砀山县第三产业发展为例,该县结合自身天然优势,深度发展梨产业,在梨树开花结果之际,推出砀山梨花节,举办梨园马拉松等特色旅游活动,将水果种植与旅游业完美融合,实现了“生态旅游+”模式,旅游收入逐年提高,梨都品牌越打越响。同时,砀山县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不断优化电商营商环境,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积极作为、企业勇于争先、大众踊跃创业的电商之路,并于2021 年入选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各县要找准自身发展优势,积极合作交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新型发展模式上下大工夫,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压舱石”。

3.2 合理规划,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县域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各县围绕城镇化建设要找准滞后的原因,提前谋划,积极行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空间布局。立足县域情况,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地规划好发展蓝图,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加快形成完善的城镇化进程政策体系。不断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城镇承载力[3]。

在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上,在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中,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促进产城融合。通过创造一批优质工作岗位,吸引人才,解放更多农民进城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解放大量农村劳动力,保证足够的物质基础,从而迈向城镇。各县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快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规模大、效率高、质量好的新农业,保障土地流转收入稳定,从土地上解放更多人力资源流入城区,并提供适合农民工再就业的工作岗位,开展职业培训的公益活动等,增强农民工再就业能力。推进宅基地改革,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心、村庄为基础的新城镇。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推进城镇化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赋予更多、更人性化的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管理机制等相关的制度创新和改革。织好“政策保障放心网”,有力保障城镇化快速推进。同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间要兼顾生态城镇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实现当前利益,也不能忽视长远发展,努力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3 积极融入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

2021 年12 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杭州市结对帮扶宿州市。面对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宿杭两城积极把握,携手并进,率先印发杭州—宿州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工作提供明确方向。

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正如火如荼,累计承接沪苏浙亿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445 个、投资规模1 085 亿元;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快马加鞭,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基地18 个,2021 年销往沪苏浙农产品550 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宿州市乃至整个皖北的产业投资发展。

围绕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进一步深度合作。宿州市应把握好杭宿结对帮扶的好时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不断学习杭州市先进的发展经验,依托现有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宿马现代产业园等3 个省级开发区,引进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技术进步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带动区域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推动经济发展。各县需要更加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县域开发区与沪苏浙等地区共建更多产业园区,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支持各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建设产业园区,坚持实施“引进来”的招商引资政策。

4 结束语

在立足皖北六市发展的角度上着重分析宿州市县域经济,通过结合各县发展的实际经历,总结一些可供宿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与做法。在“十四五”时期的规划下为皖北地区尤其是宿州市县域经济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基本信息,让宿州市县域经济进入发展新时期,能更加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其县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添力。

猜你喜欢
宿州市皖北县域
摄影·美好安徽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拼 搏
揽 月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宿州市2000国家坐标系转换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