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子民的立身之本,也是继往开来的重要参考。随着我国改革体制不断推进,如何在已有文化的基础上,提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性,使之与当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实际相适应,已然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因此,作为新时代新鲜血液的我们,应当主动肩负起这样的责任,有意识、有信心地去做好这项工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唐诗作为我国古典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时代的记录与缩影,也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亟待当代人在传颂剖析古诗的过程中,进一步重视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旅。
【关键词】唐诗;古诗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2—067—03
引言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风雨飘摇、薄积厚发,虽然唐诗创作的主流时代已经过去许久,但唐诗文化依旧是我们不可否认的精神庄园,并为当代经济改革和文学创新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路,助推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应当注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提高两者之间的结合程度,即通过人们喜欢的方式推广和传承民族文化,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唐诗为主要载体,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兴趣度和关注度,在了解和掌握唐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既能够“润物细无声”,又可以“江入大荒漠”,从根本上为我国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一、古诗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情况下,指源于过去的文化,尤其使之经过历史沉淀与筛选积累的文化,这些文化内容与形式往往厚植于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之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极为普遍的大众心理。由此可见,文化的诞生、完善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猿人到智能,无一不显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而在这样的过程中,许多作品源源不断地产生,并逐渐成为时代的标志,其中以唐朝为代表。唐朝作为封建思想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均不失风范,并在书法、文学、音乐上取得史诗级突破,此后宋、明、清与唐朝相比略显逊色,尤其从整体看,宋、明、清已步入暗淡时期。
(二)古诗词起源与发展
毋庸置疑,古诗词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从早期的诗三百和离骚楚辞,逐渐兴盛,并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冠绝古今的诗篇,为后世所颂扬,成为我国文学界的重要瑰宝。唐朝的著名诗人尤其之多,宛若滿天的星斗,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其作品题材广泛,既反映社会阶级矛盾,披露社会阴暗,又颂扬高洁品质,抒发爱国情怀。总而言之,自然现象、生活劳作、民风民俗、个人感受等,均逃不过诗人雪亮的眼睛和敏锐的笔触,以此为基础创作、推敲,使其作品兼具现实主义色彩与浪漫主义色彩,逐渐形成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发展,首先是盛唐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诗歌题材全面发展,出现大量的名家名作,这类作品华美精致、清新脱俗,以山水田园派与边塞诗派为主,多采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是唐诗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其次是中晚唐时期,该时期的诗歌创作虽未衰竭,但已过鼎盛时期,大多描写唐朝帝国衰落背景下的百姓疾苦,具有极大的艺术成就,给后世带去颇大的感触与影响。
(三)古诗词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
鉴赏与分析古诗词,不难得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史的关键节点,诸如起源、发展、兴盛与衰落等,换言之,古诗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彼此关联。就唐朝而言,盛唐时期国富民强,文化兴盛,是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并孕育出一批以李白为代表的著名诗人,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篇,促使古诗词发展步入巅峰。此后,宋、明、清等朝代国力减退,文化逐步衰落,诗词数量与质量均在大幅度降低。从某种层面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盛与暗淡受到古诗词兴盛与暗淡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古诗词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相契合,饱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切切实实地了解和学习好古诗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四)唐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保持民族个性,引领文化风尚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至今不可撼动,尤其是在古代,唐诗更是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在很大程度上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在气质塑造和品质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唐诗有托物言志、抒情明志等,涉及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层面,形象表现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思想,兼具思想史、文化史、文明史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珍宝。
2.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阶段,我们对于文学与文化的追求,更多地倾向于发展与传承的自然融合、自然延伸。以理论层面来说,一旦缺乏诸如唐诗这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滋养,时尚与现代就将成为一纸空谈,换言之,目前众多高科技产品和设计思路都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参照,进而不断发展与创新,逐渐成为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产品或内容。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于唐诗之中,重视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人格与心灵,从根本上缓解和解决当今社会金钱至上、厚利薄义、缺乏同情心等现象,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社会和谐与国家昌盛添砖加瓦。
3.陶冶情操,提高情趣
情感的诞生与表达是人与动物区别和联系的根本,在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唐诗为情感的寄托提供了重要载体。唐诗饱含深情,无论是好友酬答,还是山歌对唱,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均跃然纸上,并助推后人切实感受品鉴其思想精髓。由此可见,唐诗不仅能够直观地记录和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主题的深化,进而帮助现代人在学习唐诗的同时,陶冶自身情操,全面提升气质。
二、唐诗的学习意义
唐诗的内涵品鉴和延伸拓展,关乎个人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首先,学习唐诗必须建立在了解平仄、押韵及对仗的基础上,并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唐诗字面上描写的内容;其次,须全面掌握唐诗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时期的社会背景,以便更直观、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不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便会将此当做一篇极其普通的颂雨诗歌,而实际上,在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后,不难理解杜甫对春雨的喜爱,归根到底是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因为只有在春雨滋润下,禾苗才能够茁壮成长,迎来大丰收,从而为百姓的温饱提供有力保障;此外,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后,不仅能从字面上理解深层含义,还能感受到文化深意,产生同感心;最后,吟诗颂词对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对唐诗的学习应当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把握诗歌作品的“情”与“蕴”,全面推动知识传授转为素质提升。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唐诗之美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巍巍中华,宛若浩瀚星辰,而唐诗毋庸置疑便是这片星空中最耀眼、最夺目的那一颗,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性,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简而言之,唐诗可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历史的印记,也是当代文明的参考,为我国文学事业等各个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色彩之美
纵观我国唐诗,诗人常常借助色彩描述场景和表达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们的眼球,激发人们联想能力,使画面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脑海之中,给我们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尽管诗歌与绘画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即无法凭借色彩直观地绘制和记录画面,但却可以通过语言描述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产生联想,更好地感受和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简而言之,就唐诗而言,其色彩的组合使得诗词文化具备浓郁的诗意和鲜明的节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甫的《绝句》中,“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短短两句,包含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色调明朗、色彩丰富,将初春的景象点缀得错落有致,与此同时,整幅画面由点及面、动静结合,逐渐延伸至无垠而广阔的空间,立体感与节奏感跃然纸上。此外,借助
(二)超时空之美
唐诗的独特之美,不仅仅表现在色彩的搭配及描绘层面,还体现在其时空的转换和交叠上,极显超现实与超时空之美。唐诗作为“唐诗宋词”中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而其之所以能够长期不倒地屹立于中国文学之巅,追本溯源,是由于其思想境界的不同凡响,大多唐诗诗作正是得益于其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壮志豪情,最终成为难以超越的不朽之作。
(三)性灵之美
唐诗宋词占据了我国文学史的一席之地,且几千年来仍旧难以撼动,其中,唐代可谓是诗的时代。通常情况下,当大家还处于牙牙学语的阶段,或者初步接触文字的时期,家长们便热衷于借助唐诗朗读以及背诵,帮助我们了解文字、走近语文,其中以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春晓》等主。唐诗是一种哲学,平平无奇的几十个字,却道出了作者的无限心声,诸如对自由的渴望、对平等的追求、对和平的希冀,在抒情与讴歌的同时,书写性灵之美,于平淡之中,承载金戈铁马与壮志豪情。与此同时,借助常见的意象,托物言志或是咏物言志,例如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则是通过描述梅花生长的环境和习性特征,赋予梅花以特殊的寓意,进而表达作者如梅花一般的坚忍品质与高洁品格,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也能够始终坚持操守、不畏艰难,足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四、唐诗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爱国之情
唐朝诗人大多“委婉含蓄”,往往不会直抒胸臆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而是借助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例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以及“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均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大美河山的壮丽与雄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进一步激发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
(二)建功立业
众所周知,祖国的安定和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努力,而唐诗中则有着许多表达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名句,例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直接抒发了不畏战争、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又如李白的“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足见其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不愿留名青史的格局,均对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程度的积极影响,促使大家神往成为如此这般的人。
(三)君子气节
古人讲究气节,强调人不可傲气,但是一定不能没有傲骨。李白的“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流露“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的狂放,可见其骨子里有如竹子般的人格魅力,不爱慕虚荣、不同流合污,展露自身刚直独立的情怀,使后辈在拜读之余,厚植“做人要有君子气节”的思想。
(四)亲友之情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文字中感情描绘真挚,却又不失豁达,既描写了主人公盛情款款的招待场面,又流露出了淡淡的乡愁,使得作者的感情变化于无痕之中源远流长。此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动描绘了好友的送别场景,诗句中足见亲友之间的真挚与不舍,使人触动颇深,而后“桃花潭水”更是成为了表达友谊情深的代名词为后世所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通过唐诗,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唐诗在我国的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我们文学发展与革新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参考。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全面升级,为安定百姓生活、加强综合国力,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一辈,我们应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唐诗为主要阵地,主动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有意识、有信心地走进唐诗、感悟文化、建设祖国,为中华文化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柳国伟,赵旎娜.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创新实践路径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3).
[2]李聪,田云刚.论加强新时代公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以唐诗为例[J].今古文创,2022(5).
[3]郑智慧.从《孟子》看唐诗家国之美——传统文化思想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3).
[4]宿鲁雁,陈立红.唐诗宋词歌曲现代演绎和传唱传承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9(1).
[5]张悦.弘扬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唐诗推广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9—02—14.
[6]刘丹丹.《唐诗三百首》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价值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
[7]曾艳红.丝绸工艺中的“捣练”与唐诗中的“捣衣”——兼论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文化意象及其转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
作者简介:李明(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