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科际写作的美国实践及本土推进

2023-03-01 05:53杜二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科活动语文

杜二敏,靳 彤

(1.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610066;2.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66)

写作是一项充满智力考验,需要智慧与精神投入的活动,从萌发写作冲动到最终定稿,其间经历万水千山的跋涉。基于写作颇具难度的共识,许多研究者始终关注写作与写作教育,试图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突破写作困境,实现“人人皆可为优秀写作者”[1]的目的。在美国,将写作视为生活方式和学习工具的理念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时常表现为写作能力的差异,这更彰显出写作的重要地位。正如美国学者贝尔曼所言:“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是所有科目的教师都应该重视的,对科学、数学也非常关键。我们为学生寻求思考即表达的机会,不论是写日记、解释他们的答案,还是描述他们的学习经验,我们一直要求学生多写,因为写作就是这么重要。”[2]210-211美国跨科际写作在语文之外的许多学科中开展起来,得到了不少教师的大力支持,学生也从中受益。

一、跨科际写作的概念界定

跨科际写作又称为跨课程写作、跨学科写作,20 世纪70 年代发轫于英国,随后兴盛于美国,在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开展,为了聚焦研究问题,本文主要探讨跨科际写作在中学阶段的实施。为了更好地应对已经到来的写作浪潮,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跨科际写作主张打破写作仅在语文学科中进行的传统,突破写作教学仅由语文教师负责的藩篱。根据美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各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基础、教师自身的素养等因素,教师创设写作情境,布置写作任务,指导学生拓展跨学科视野,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而实现多种能力的提升。美国中小学跨科际写作主要在语文、历史社会、数学、科学等核心课程中开展,更为注重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学校则在尽可能广泛的科目中开展写作活动。跨科际写作的作品形式多样,具体表现为:“知识性/非虚构性文本(包括百科全书词条、摘要、传记、说明书、宣传册、科普文、研究报告等),观点性/说服性文本(包括演讲稿、评论、社论、议论文、学术论文等),叙事性文本(包括回忆录、历史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个人叙事类文本等)和诗歌(包括自由诗、叙事诗、俳句、改编诗)等形式”[3]。

经过不断实践,跨科际写作呈现出新的价值。作为一种认知上的有效理解策略,在多学科中写作有助于理解知识的观点得到了研究者的证明。比如,格林汉姆和佩林(2007)的元认知理论分析,“不同学科中的写作具有一个重要价值:学生使用新的概念和观念进行写作时,他们会学得更好。因此,跨科际写作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认知上的有效理解策略,可用于激发认知,巩固新知,延展旧学。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写作来帮助学生处理那些通过不同方式习得的内容,有时可以强化、有时可以拓展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4]跨科际写作在多学科中开展,是一项包含沟通、思考与批判的活动。通过跨科际写作,师生在学科间搭建沟通桥梁,针对写作话题积极思考,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批判,形成批判性思维。正如美国学者伯恩将跨科际写作视为“沟通的产物、思考的成果与批判的过程”[2]230。从阶段目标来看,跨科际写作的积极开展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就长远目标而言,则是为了过一种更有意味的生活。

二、美国跨科际写作的成功经验与政策支持

(一)美国跨科际写作的成功经验

在美国,跨科际写作的历史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理性审视,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打破界限的多学科写作

跨科际写作是一项多学科共同参与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活动,改变了语文学科单打独斗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单一状况。它意味着在多学科中开展写作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与建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跨科际写作,多学科教师组建工作坊,共同探讨,一起写作,“等到各科教师渐渐习惯了在一起写作,他们就会共同讨论如何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命题,如何客观描述现象、生动描述事物”[2]193。除此之外,不同学科教师还就本学科写作教学中的创意之举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在跨科际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思虑已久但实践效果仍旧不佳的疑惑,在工作坊内展开讨论,听取来自本学科不同教师或者其他学科教师不同视角的建议,为跨科际写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师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并展开写作活动,作品带有鲜明的学科印记或跨学科色彩。在课堂上或下课后,通过跨科际写作,理解新知,巩固所学,传递经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2.实用与创意兼具的活动设计

在美国,跨科际写作设计注重满足学生的当前写作需要,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生活、学习、工作可能需要的写作技能,努力创新写作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物理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沉浸状态,物理教师设计了日记写作活动,“想象自己是电子,写一篇日记记述电子的一天”[5]。为了加深学生对“细胞”概念的理解,生物教师请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对“理想”的规划也是美国跨科际写作教学关注的话题,“美国教师德尤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写作活动:设想你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访问一位真正从事该行业的人,写一篇报告,在班上演讲”[6]。该写作活动基于学生的当下兴趣并对未来生活做出规划,涉及跨学科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走出教室与他人交流,获取信息,后期写作可能还需要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跨科际写作突破教室这一单一场域,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世界。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完成写作,借助演讲与他人分享,丰富了师生的跨学科知识,增进了彼此间的理解。整个写作过程融调研、交际、写作、演讲等多种活动于一体,既具实用性又充满创意,既关注学生的当下成长又引导他们的未来发展。

3.过程示范中的真实指导

众所周知,写作素养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长期积极主动的练习。跨科际写作难度较大,如果学生缺乏知识理解与写作经历,很容易出现阻抗心理,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此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教师以师生共写的方式在过程示范中为学生提供真实指导,师生智慧在场、全情投入、积极写作,共同体验跨科际写作过程的甘苦。正如齐特老师所做,“将自己定位为教室里最重要的写作者,所有要求学生完成的写作任务,我都会与学生共写,从而以自己的作品来引导学生熟悉写作过程,用自己的写作过程为学生做示范,以此告诉学生:如何苦思冥想找到好的开头,如何修改文稿,如何在写作中表达个性。通过共写活动,与学生分享如何在写作中寻求自我、发现自我、回顾过去的痛苦和自我迷失,反思现在的生活。”[7]美国教师大多都有参与写作培训的经历,甚至有些教师原本就是作家,他们愿意与学生分享写作体会,对学生进行跨科际写作具有示范作用。不可否认,教师在跨科际写作过程中也有可能陷入茫然无措、下笔无言的困境。而困境的最终突破,优质写作心理的积极建设,作品的最终完成,都是“真实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席跨科际写作过程示范是一项更具挑战性的过程示范形式:师生面对相同的题目(话题、主题、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同时共写,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跨科际作品,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这无疑是对教师跨科际写作能力与教学能力的综合考验。在美国,坚持跨科际写作的教师积极思考并长期进行即席共写,跨科际写作能力得到提升,此种情形下进行的过程示范,令学生见证了教师完成作品背后的思维加工过程与写作心理表现。除了教师的过程示范外,学生的跨科际写作过程与完成作品也可以作为教学范例,有助于打开师生的写作思路,提供不同视角的真实指导。此外,教师还会向学生示范如何多次修改跨科际作品,这也是过程示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示范修改过程具有真实指导的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反观自己作品在结构、顺序与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教师指导下修改完善自己的跨科际作品。

4.依任务而定的写作场域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写作活动主要发生在课堂,尤其固定于每两周一次的大作文课堂。有些写作任务在课后完成,可视为写作场域的拓展,但尚未完全实现学科突破。根据不同的写作任务要求,美国跨科际写作实现了学科和场域的双重突破,具有如下的变化:从语文课堂走向多学科课堂,基于理解新知,拓展思路,总结旧知等目的,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上进行不同任务的写作。为了保障跨科际写作活动更为多元化,写作场域从课堂——实验室——图书馆,甚至延伸到校外更加广阔的天地。比如,在科学写作活动中,试卷分析报告、科学日记或者科学家传记可能会在家中完成;生物学科中的实验则遵循相应流程,开展实验、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写作任务可能会在实验室完成;社会历史学科中进行的社会调研以及历史事件分析,写作场域可能是在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甚至考古现场。当学生关注某个问题,积极思考,萌发写作冲动,梳理写作思路,在灵感乍现的时刻就地进行写作,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跨科际写作。就此看来,美国跨科际写作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写作场域网,是一种在更广阔天地中进行的大写作活动。

(二)美国跨科际写作的政策支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美国跨科际写作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体现出多学科、多主体智慧共生下的联合共创。探讨美国跨科际写作成功经验背后的政策支持,可以为我国写作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1.来自顶层的政策支持

世纪之交,美国中小学教育面临写作危机,学生写作能力下降。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3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仅有31%的8 年级学生和24%的12 年级学生具备熟练或熟练以上的写作水平”[1]8,远未达到学生能够熟练写作的基本要求。为了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攻克写作难关,美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国家写作委员会自上而下全力以赴,积极应对。各州明确规定写作是各门课程学习经历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跨科际写作提供了依据。2010 年《共同核心州立标准》颁布,打破了各州自行设置课程的局面,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该标准第10 项写作准则指出,“让学生在较长或较短时间段里……根据不同的任务、目的和读者,定期写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适用于每门学科的”[8],表明美国教育界深刻意识到写作素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为了推动美国公立学校K-12 的写作教学改革,美国国家写作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见表1),为跨科际写作活动提供了保障[9]。

表1 美国国家写作委员会提出的写作建议

2.确立“人人皆能写作”的观念

在美国,跨科际写作在多学科中开展,学生每天写,每周写,定期写,以“密集写作和常规训练表达个人并且进行事务性写作”[10],充分的写作活动与有效的智力支持相结合,实现了写作活动的生活化与常态化,确立了“人人皆能写作”的观念,纠正了只有作家或研究者才能成功写作的错误观念。在作家与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跨科际写作,甚至在接受正式写作训练之前的前书写阶段,儿童即巧妙地借助图画进行写作:他们或者边画边说,或者像讲故事一样复述图画内容,写作行为融入儿童日常生活。从小进行跨科际写作消除了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及写作焦虑,激发了他们提笔写作的兴趣,进而帮助学生建构能写会写善写的写作心理。反观我国语文教育,写作往往被误解为“了不起的行为”,一些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具备写作天赋,发现宏大事件,掌握特殊材料,才能够进行写作。写作成为一种非自然的行为,成功写作更是只有少数禀赋优异的人才可以从事的活动,这些不当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科际写作活动的开展。借鉴美国跨科际写作“人人皆能写作”的观念,在多学科中进行实用与创意兼具的多文体、多样态写作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向优秀写作者迈进。

3.各科教材写作板块的明确引导

美国跨科际写作之所以能够在多学科中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大成效,与优质教材建设息息相关。在美国,有一批优秀的教材编写者在积极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他们或编写专门的写作教材,如《作家的选择》为跨科际写作提供写作知识与写作策略;或在不同学科教材中有机渗透系列化的写作知识,设计多样化的写作活动,并以策略性知识呈现写作导语,具有明确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与互促性。比如“《美国文学》和《文学语言》等教材设计了丰富的写作研讨活动,为师生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引导”[11];又如教材《科学探索者·从细菌到植物》[12]不但精心设计了独立的写作板块,而且在其他模块中也有机编排了相应的写作活动,写作任务明确,易于师生学习。相比之下,我国统编语文教材虽然设计了写作知识,“但是写作知识和课后小练笔与课文的关联多与主题内容相关,较少写作方法策略的引导,课文与单元写作的联系也较为空泛”[13]。审视其他学科教材,课后习题设置的探究活动与跨科际写作活动相关,不过大多缺少活动开展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指引,容易导致跨科际写作的形式化或虚化。而美国写作教材的编写为我国有效开展跨科际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4.为教师提供写作培训

在美国,跨科际写作活动有序开展,离不开学科教师的支持。学科教师对跨科际写作的态度、自身的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指导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跨科际写作教学的成败。为了跨科际写作活动的有效开展,美国设置有国家写作项目,或者国家举办写作学术会议,或者各州举办写作研讨会,或者学校开展写作培训,培训目标多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针对各科教师写作水平的培训项目,以帮助教师提升“下水作文”的能力;也有针对教师写作指导能力的培训项目,以帮助教师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不少有关写作的工作坊,教师们可以从优秀的写作者、教育者那里获取智力支持。通过多元化途径,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指导能力得到双重提升,保障了跨科际写作活动的顺利开展。以上活动为我国开展跨科际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三、跨科际写作的本土推进

受美国跨科际写作活动的启发,更重要的是不断优化对写作的理解,将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通过写作学习,在写作中学习”等理念,在我国逐渐得到认同。与此同时,我国教师以教育改革为契机,考虑学生发展需求,基于自身优势,不断改进写作教学,积极探索“写中思”“写中学”的跨科际写作活动。多因素并举,推动跨科际写作在我国积极开展。

(一)颁布关注跨科际写作的政策

21 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力图统整各门课程,努力实现学科内容的相互交融,这种趋势在目前颁布的政策中有着更为鲜明的体现。2020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要求:在科目安排方面,综合性实践活动“完成2 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跨科际研究为主”[14]6;课程内容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注重关联性”、“关注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14]9。可见,跨越单一学科,建立更广泛的科际联系已经成为我国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同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也传递出相似的理念,“在日常生活和跨学科学习中,有意识地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增强表达、交流能力”[15]34。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首次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6],借由写作活动完成该任务群的学习活动,必然涉及跨科际写作。可见,语文学科与生活相关联,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更加令人欣喜的是,2020年4 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发布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版)》,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为中小学生推荐了300 本著作[17],这份书单有力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与跨学科学习相协同,借助经典作品学习,一方面尽可能扩大师生的阅读视野,打好中国底色,开阔国际视野,增强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为跨科际写作提供材料、思维、方法、视野上的支持。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跨科际阅读书单的发布,体现了时代要求,为跨科际写作活动的继续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开发多种跨科际写作类型

梳理美国跨科际写作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写作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当下需求与未来发展,不难推测,跨科际写作将会向内容融会贯通与形式多元立体的方向发展。针对现有跨科际写作实践,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可将跨科际写作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依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发展需求,在尽可能多的学科中独立开展写作活动,这是中美两国跨科际写作较为常见的类型。近年来,我国教师积极进行写作教学改革,在语文、历史、音乐、地理、科学、生物、体育等学科内开展写作活动,并开发出相应的课型[18]。比如,李卫东构建的“全写作”课程[19],已成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途径;孙明霞充满创意的生物作业设计,令学生兴趣高涨,涌现出了用漫画记录学习、随笔式学习、生物连续剧、生物科幻剧等多种作品形式[20],具有鲜明的跨科际写作特点,激发了学生潜能,张扬了学生个性。二是以某一学科话题为基础,融合其他学科视角,或运用跨科际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进行写作。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其他学科的探究活动、思考活动等项目式学习,以及研学旅行等活动的学术性写作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三是围绕学科“核心共性”以及所伴随的基本问题,布置写作任务,开展写作活动。学科“核心共性”具有很强的统摄性,与其相伴而生的问题或话题,需要集多学科师生智慧,共同探讨如何写作,也即以写作统整课程知识、联通师生、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跨科际写作首先在学科内部开展,逐渐发展为在某一学科内部借鉴其他学科的材料、知识、视角、思维,再到集多学科之力共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了立体多元的跨科际写作网络结构。当下,前两种类型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践,第三种类型是跨科际写作理念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总之,跨科际写作或表现为单一学科写作的深度挖掘;或就某一写作项目从多学科视角展开写作;或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知识融合下进行写作,需要联合多学科,集师生智慧共同开展,是一种“动脑式”学习,蕴含了对学科知识的深度加工。开展不同类型的跨科际写作活动,需要寻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发现其内在联系尤为重要,美国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贝尔曼雇用了一批头脑灵活的课程主任,致力于创造以提升读写力为先的教职员文化,其中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建立科目之间的联系。”[2]208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也提出,“我们还须记住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多数突破是在被认为不存在联系的信息中找到了联系,领域内和跨领域的整合是创新的规范,而不是例外”[21]。

(三)设计多元化的写作活动

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受美国跨科际写作的启发,我国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结合学生情况,融合多学科知识,设计出多元化的写作活动。以社会热点问题“建设美丽中国”为例,进行跨科际写作活动,该活动可以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生物、科学等学科中展开写作。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科教师共同召开写作议题讨论会,从视角、选材、文类、主题、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依据本学科特点,布置个性化的写作任务,创设合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存在困难,根据学情以及写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科教师提前寻找相关作品,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支架。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写作活动,学科教师搜集优秀作品作为范例,从不同维度与学生交流作品特征、创作视角,在此基础上,师生进行共写活动。各学科师生完成的作品,既可以是知识性/非虚构写作,也可以是观点性/说服性文本,还可以是叙事性文本和诗歌,包括百度词条、明信片、宣传册、音乐(文字、声音)作品、解画之文、学术论文、诗歌创作等形式。如果写作活动继续推进,还可以借鉴多科学视野就“建设美丽中国”展开综合性创作活动,集多科甚至全科智慧创绘“美丽中国”。写作活动完成后,师生可以就写作成果展开交流,多学科不同视角、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书写作品,多方位展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图景。这一写作活动打破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为不同学科教师搭建了沟通桥梁,帮助学生论证并理解学科知识,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15]4,丰富写作体验。

除了专职教师关注跨科际写作活动设计外,其他领域的学者也积极参与到跨科际写作活动设计过程中,推动我国跨科际写作不断发展。在“泉灵的语文课”中,结合传播学的专业背景,运用广延的视域,张泉灵设计了两个写作活动:请你在中国历史中任意选取人物,任命一个史上最佳君臣组合并说出你的理由;法国作家都德、中国作家郑振铎和老舍,写过同题作品《最后一课》,如果三个人同时走进了一间演播室,请你起草一份采访提纲。两个写作活动均超越了语文学科,需要有机统整多学科知识,如果教师在语文、历史、政治、社会等科目中积极开展跨科际写作活动,学生在材料搜集、知识获取、视野开阔、思维拓展方面将会有所收获,对顺利完成上述写作活动必将有所助益。

(四)进行多文类写作训练

在美国跨科际写作活动中,实用与创意兼具的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借助丰富多元的文类进行表达,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理解写作对象。借鉴美国,基于对跨科际写作价值的进一步理解,我国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多元化的写作活动,进行多文类写作训练,具体包括:摘要、百科全书词条、课堂实录、采访提纲、人物传记、科学童话、实验报告、宣传手册、产品说明书、反思性笔记,等等。多文类写作训练有助于纠正语文学科“重‘文笔’、多‘文艺腔’的写作教学偏向”[22],丰富学生的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跨科际写作的多文类写作训练既可以针对不同对象展开,又可以表现为不同主体针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进行的多文类写作,还可以是同一主体针对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开展的多文类写作。后者即学生在掌握不同文类的基础上,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渐完成不同文类的作品,将其放在一起,构成了同一对象“多文类合集”,它是学生历时性写作成果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学生对同一对象认识的不断深化。反观学生的“多文类合集”,教师既能够发现学生的进步,追踪学生的成长,又可以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难题,继而提出完善策略。“多文类合集”往往以写作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成长,“是学生写作的‘自我画像’,真实地记录着学生写作成长变化的印记,其作用不在于对学生作品做出等级评价,而是重在以过程评价改进教学”[23]。

四、结语

从学科角度来看,在我国,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特点,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哺育”并且成就其他学科的责任,揽任在身、负重前行成为语文学科的典型形象。而跨科际写作倡导与践行在各学科内写作,将写作作为学习知识、论证知识、增进理解、提升思维的工具,其他学科借助写作活动实现了对语文学科的“反哺”,也即跨科际写作活动中的学科与学科相互关联并且多向互动,实现了学科间相互成就的目的。就育人而言,跨科际写作与时代发展接轨,顺应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时代要求,体现了未来人才培养的特征。结合我国当下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学业评价,不难发现,教育越发注重综合性人才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它需要各学科相互融合,以此丰富学生的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跨科际写作的开展促使学生不断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如果坚持不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多元化的写作活动连接科目内乃至科际间的知识,联通学生的各项能力,融合学生的多种情感,进而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学科活动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