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吕银芳,王立霞,雷 蕾,祁蓉蓉,贺雪艳
(1.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生命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3.西安市长安区实验小学,陕西西安 710100)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是指由教育引起的一系列激励或制约的教育性活动,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2]。研究表明,师生互动行为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和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互动形式[3-4]。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而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语文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进行互动必不可缺的一环[5-6]。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也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它承载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性,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7],我们应当关注和重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然而,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是怎样的呢?在师生互动的这个过程中又存在着一些怎样的问题?要如何做才能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时需要关注、考虑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深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行为,将师生互动的理论知识与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希望能加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效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研究选取并录制了西安市M 小学三年级的四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实录,作为常态课例。并选取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与同题目、同质的部级优课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保持内容、年级较高的一致性。课例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研究课例
在本研究中,研究工具使用了NVivo12 软件[8]。功能全面、使用方便快捷,“可以帮助研究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从海量的原始资料中,筛选出质性研究所所需的资料,提高了研究效率”[9]。
本研究的观察切入点是“师生互动行为”。在参考张紫屏和朱美华师生互动观察量表的基础上[2-3],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从教师语言行为、教师活动行为、学生响应行为和师生共同行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观察类目如表2 所示。
表2 课堂观察类目
本研究先把录制和下载好的课堂实录视频导入到NVivo12 软件中,在播放视频的时候编辑逐字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视频工具”选项卡改变视频的播放速度和画面的大小,在转好逐字稿后,就可以进行编码;分析时,可使用NVivo12 中“探索、查询”等功能,分析统计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数量以及需要的时间等,具体步骤如下。
1.导入视频:打开NVivo12 软件,为课堂视频创立文件夹,在对应的文件夹中,导入视频。
2.创建节点及子节点:选择“节点”,点击右键,选择“新建节点”。新建“教师语言行为、教师活动行为、学生响应行为和师生共同行为”四个一级节点。根据观察类目,在每个一级节点下新建二级节点,在每个二级节点下新建三级节点,即子节点。如:在“教师语言行为”下建立“讲述、评价与反馈”等子节点。
3.转录文本:仔细观看视频,将视频内容先转录成文本,建立逐字稿,再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
4.确定编码:转好逐字稿后,即可根据课堂观察类目进行编码。
5.探索分析:编码完成后,可以使用NVivo12软件中的探索分析功能,如“层次图表、项目类型、概念图、聚类分析”等对视频编码进行质性分析。
通过教师语言行为、教师活动行为、学生响应行为、师生共同行为四个方面对常态课堂和优质课堂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的分析结果如下。
通过对课例中教师在讲述、提问、指导与答疑、评价反馈、其它语言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后,对教师课堂语言行为的次数进行统计,对课例分别进行比较。
1.讲述
在教师语言行为次数中,讲述行为是占比最高的,指导与答疑次数较少,具体数据,如图1。
图1 教师语言行为次数
(1)阅读新授课
在常态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教师用了较多的时间对课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性讲解,且结合学生的语言讲述比较多。常态课中教师运用的讲述性语言比优质课教师多。这是因为常态课的教师,着重对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从讲解中提炼出解决难懂词语的方法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中,更依赖于图片和文字作为教学途径。而优质课例中教师准备了枫叶、写着解决方法的教具等,可以更加吸引学生,减少了教师的一些语言讲述,当教师拿出写着例如“结合生活实际”的小横幅时,学生就会一起读出来,教师再贴到黑板上方便及时回顾,教师可再进行下一步教学活动,可以进行更高效的师生互动。
(2)诗歌新授课
在课例2《听听,秋的声音》中,常态课教师和优质课教师在讲述语言差异不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态课和优质课教师在讲述时还是有所不同的。常态课教师侧重于朗读以及寻找诗歌中的秋天的声音的讲述,在进入下一个学习任务时,教师的语言也较为简单。而优质课中的教师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教师会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进入下一个任务的指向也更加明确,师生互动的效果就更好。
(3)文言文新授课
课例3《司马光》是一篇小古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文言文,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常态课中教师的讲述行为比优质课教师多。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发现,常态课中教师的讲述行为主要集中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指导朗读的讲解上,教师在导入时就用了约5 分钟来介绍“司”字的写法以及介绍“司马”这个复姓,整堂课教师讲述多一些,学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应答。优质课教师在导入时直接用全班同学的单姓,引入了复姓“司马”,对生字的讲述比较多,教师指向下一个任务也比较明确。
2.提问
“提问是一种双向教学法,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10]129。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一种师生互动交流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教师一起互动,还可以从提问中受到启发、活跃思维。
(1)阅读新授课
在常态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教师提问较少,提问呈现的特征是封闭性的问题多于开放性的问题,而且教师在提问后会采用的用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如以下课堂实例。
T:我看到同学们圈出来好多啊。你看,原来在上学的路上有那么多东西,在作者眼中闪闪发光,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来,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圈了哪些?xxx,你来。
S1:第二自然段的,天开始放晴了
T:天,那么写天的有好几处呢,比如说,明朗的天空、一角小小的蓝天、都是在写天空对不对。好的。还有吗?(板书)
S2:梧桐树
T:是的,法国的梧桐树,(板书)确切的来说是梧桐树的什么呢?
S3:叶子
T:是梧桐树的落叶,对吧。好,还有吗?
教师追问学生,上学路上还有什么景物。
优质课《听听,秋的声音》中教师的提问较多,相比较而言,开放性问题多,但是也有“好不好”“是不是”等封闭性问题。
(2)诗歌新授课
3.指导与答疑
在指导与答疑行为中,两类课例中教师的答疑行为是特别少的,这与学生有没有在课堂中提出疑问是有直接关系的。在常态课例《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由于需要推进教学内容,教师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帮助解答,这里不记为教师答疑行为。与教师的答疑行为相比较,教师的指导行为还是较多的,如优质课例《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教师分别对全班和个人进行了指导。对全班的指导如以下课堂实例。
T:在读的时候其他同学把书本竖起来。头正身直的,耳朵听听看xxx 都读对了没有。
对个人的指导如以下课堂实例。
T:(学生读错,教师干预)看清楚,这个是(指PPT),学生改正:一个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湿漉漉的水泥道
在8 节课例中,只有优质课例《听听,秋的声音》中的教师和常态课例《司马光》中的教师有小组指导行为。
4.评价反馈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发现,两类课例中教师在评价时大多都是正向的激励性语言,在常态课与优质课的对比中发现优质课中的教师评价反馈行为比常态课中的评价反馈行为多。教师对全班学生的集体回答给予的都是简单性的反馈,比如“是的”、“很好”、“真棒”、“不错”、“回答正确”、“非常好”,但当学生个人回答问题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的反馈,能够基于学生的回答结果,给予有针对性的积极评价,并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5.其他语言
在进行校内外实训的时候,学校方面应该注意对校内外的实训环境进行整合。在进行校内实训的时候,应该对校内相关资源进行丰富,并且对校内设施进行完善,从而保证校内实训的整体效果。学校应该根据实训的实际需要对已有资源进行弹性改变,对现阶段行业市场的整体运行大趋势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且对现阶段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研究,从而使校内实训的展开变得尽量社会化,更加贴近社会实训的效果。
常态课中教师的其他语言行为,主要体现在邀请学生回答问题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常态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和《听听,秋的声音》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氛围较差,教师也没有通过语言或者其他干预措施来维持课堂纪律。而优质课《听听,秋的声音》教师其他语言行为次数较多,主要是体现在教师邀请学生参与了朗读等活动以及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分享、参与活动。
由此可见,常态课与优质课中的师生互动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更需要教师从语言行为上来思量怎么做才能吸引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行为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两类课例中,展示行为>操作行为>鼓励行为>观察行为,如图2。其中,展示行为、操作行为和观察行为教师可以独立完成,但是鼓励行为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
图2 教师活动行为次数
1.展示行为
在常态课和优质课例中教师的展示行为大多都是板书行为,但在优质课例《听听,秋的声音》中,教师进行了朗读展示行为,学生表现出了十分热情的学习状态,并为教师鼓掌喝彩,使得课堂气氛高涨,学生也纷纷举手想进行朗读。在教师和学生分别朗读结束之后,教师还借助音乐和学生合作进行了朗读,达到了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
2.操作行为
3.鼓励行为
教师的鼓励行为与教师语言行为中的评价与反馈语言的联系十分密切,本研究的鼓励行为指教师鼓掌、竖大拇指等肢体动作以及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为某个同学或某个小组的精彩回答鼓掌等。
通过对视频课例的观察发现常态课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行为少于优质课例,教师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掌或拍拍肩膀等,对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这种行为表现给予肯定,会使师生互动效果更好。比如优质课例《司马光》中教师在学生读小古文结束以后不仅用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评价,还为学生鼓掌以示鼓励。在优质课例《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教师对学生积极的表现进行鼓掌表示肯定,当有同学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也会拍拍他们的肩膀鼓励他们不要灰心。
图3 常态课板书
图4 优质课板书
学生响应行为就是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一系列举动,两类课例中次数统计结果发现,学生应答教师>学生参与活动>学生的表现评价,如图5。
图5 学生响应行为次数
通过对课堂视频的观察发现,常态课例中的教师都运用了板书,PPT,但是优质课例中的教师不仅运用到了板书、PPT,还用到了音、视频以及教具等。《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常态课及优质课板书如图3-4 所示。
1.学生参与活动
通过对课例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常态课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活动也较少,而优质课中的教学活动较多且活动的形式也比较丰富多样,课例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学生参与了一起布置秋天的水泥道的活动,课例2《听听,秋的声音》中教师也设计了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离开了座位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跟着音乐、跟着同学们创作的诗歌,共同完成了一幅秋天的美景图。
2.应答教师
本研究的应答教师分为学生主动应答和学生被动应答。由于在课堂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说话之前要先举手,所以在本研究中,学生主动应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有想回答问题的意愿,然后自己举手教师看到后点名某个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被动回答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没有自己举手想要回答问题的意思,而是由教师主动请某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对课堂的观察以及数据显示,8 节课例中学生应答次数相差不大,学生主动应答较多。
3.学生的表现评价
在常态课和优质课中,学生表现评价次数均较小。常态课例《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学生对他人回答问题后进行了评价,指出了错误。常态课例《司马光》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对学生给予积极肯定。如以下两个课堂片段。
片段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T:接下来,我们来看看6.7.8 段,请一位老师还没有叫到的同学。Xxx,你来试一试。
S:(学生读6.7.8.自然段)
T:有一点点紧张,但是读的很好。(教师挥手示意学生坐下)那么,在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几个词语的问题。来,xxx 你来说。
S1:是“你瞧”不是“你看”
T:第几自然段?(ST:8 自然段)应该是“你瞧”。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还有吗?同桌,你来说说看。
S2:就是,那个第7 自然段的第一句,她把“每一片法国梧(二声)桐树的落叶”读成了“每一片法国梧(三声)桐树的落叶
片段2《司马光》
S1:(站起来读了古人形式的课文)
T:读的怎么样
S:好
T:好不好,掌声送给她
S:(全班鼓掌,并说)棒、棒、你真棒,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在优质课例的学生表现评价行为中,评价语言相对较少,学生的鼓掌行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通过对课堂的观察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得出,学生对他人在课堂中的表现评价会受到教师的影响。
师生共同的行为,教师通过师生之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达理想的教学状态和教学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教师与学生共同朗读一段课文内容等不同的教学活动。
在课例《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常态课虽然有师生共同行为,但都是老师与学生一起读课题、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写等,而优质课中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伴奏的音乐,分角色、有感情地与学生朗读了课文,师生配合默契,学生也更有参与感。师生共同朗读的时间大概有5 分钟,学生的变现也十分活跃,师生互动氛围十分和谐。如以下课堂实例。
T:(教师播放伴奏的音乐)〈老师开头: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天开始放晴了,我发现〉
S1:学生读课文: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T:这时,他们随风荡漾,是秋天最美的风景。
S2: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一直到路的尽头……
T:这一片片小小的树叶,每一片都有着他独特的魅力。
S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课堂提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中心环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学行为和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11-12]。教师提出一个好的课堂问题,不仅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提升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13]。减少一些非必须的重复性提问,多给学生一点应答的耐心,给予学生深刻思考的机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般都是由教师引发一个互动教学片段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则几乎没有。因此学生对教师的反向互动提问也很重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学会主动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再到主动提出一个好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提问成为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14]。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还需对学生进行更加具体的引导。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敢在课堂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疑问或困惑。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或质疑时,教师应当积极地回应学生,赞许学生的行为,并鼓励其他学生像这位同学一样大胆提出质疑,创建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探索求知欲自然就会被激发[15]。
《语文课程标准》(2022)中指出: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7]。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尊重、认可学生对于知识不一样地想法,并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对学生适时进行夸奖[16]。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表现给予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还可以根据当前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后续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评价时还需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在表扬学生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不当表现进行评价和纠正,对学生保持耐心和期望。语文教师还组织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会自我评价,就可以发现问题,进而及时改进。在评价语方面,教师使用评价语时应该更加丰富一点,不局限于“真棒、真好”等单一的评价语。在评价方式上可以更加多样一点,例如在常态课《司马光》中教师就在课堂中用到了小旗子进行奖励,比如在写“司”字时写的整齐可以得一个小红旗,写得既整齐又漂亮可以得两个小红旗,攒够小红旗可以兑换奖励,这种评价方式也可以激励学生。教师还应当考虑如何通过批评和类似的负面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不是滥用,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种批评方式持谨慎态度。所以,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评价反馈的理论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还要反思评价改革的各种理念与方式[17]。
课堂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既能让学生轻松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又能记住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互动式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轻松、全面地吸收、领会所学知识[18]。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对于小学生来说,宽松、和谐、积极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内容,提升学习兴趣和乐趣,加深对本学科的喜爱[19]。教师要会把控课堂,创建一个有趣、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积极向上的情绪,才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感情基调确定教学氛围,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声调的起伏变化等等创设一个有趣的课堂氛围,在必要时还可以采用做游戏、知识竞赛等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