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伟
2021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要求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这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全面育人的重大决策。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幼小衔接仍旧出现“一头热”现象,即幼儿园大多能主动衔接,入学准备教育也更充分,而小学却普遍存在被动衔接、入学适应教育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问题。
一、小学入学适应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家长的焦虑情绪
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家长对孩子能否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入学后,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家长的焦虑往往不降反增。据调查,入学前家长的焦虑主要围绕孩子的身心适应产生,而入学后则迅速转移到了孩子的学习方面,如“孩子在课堂上能否专注听讲?当天学习的知识能否完全掌握?和班内、同级同学能力是否有差距?”等,这些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和引发家长焦虑的因素。部分家长还会和亲戚、朋友的同龄孩子做比较,唯恐自己孩子的学习进度落后。另外,个别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良引导、“贩卖焦虑”等行为,也对一年级家长的焦虑情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家长的焦虑和对孩子学习的预期可能会影响学校的决策,也会影响学校入学适应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规划,从而导致相关工作“缩水”。
(二)学习内容多
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学习内容多是入学适应期大部分学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以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为例,包括10课识字、13课拼音、14篇课文、4个口语交际、8个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再加入古诗背诵、课外阅读等。根据常规教学进度,入学适应期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学习内容,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可能对课堂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教育理念滞后
笔者调查发现,只有部分教师认真研读过指导意见,大部分教师对入学适应教育的理解不到位,也很少主动查阅和学习相关文献。有的学校在组织学习相关文件时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联系实际工作进行解读;有的学校甚至从未组织过对相关文件的学习和研读活动。同时,部分试点园校的“联合教研”流于形式,仅停留在实验园校之间,其经验和成果往往缺乏普适性。笔者还发现,多数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学校会象征性地开展两周左右的入学适应教育(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随后便迅速进入既定的教育教学轨道,这显然与指导意见中的“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要求不符。由于教育理念不与时俱进,大部分学校“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入学适应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评价方式不当
部分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仍以“分数至上”为标准,多数家长更多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再三强调小学一、二年级不得进行统一考试,但部分学校和家长还是希望通过评测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严重偏离了入学适应期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任课教师无法落实入学适应教育。
二、有效实施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对策
(一)做好家、園、校共育,助力入学适应教育稳步实施
针对儿童入学前和入学后的生活学习状况、心理动态,以及入学适应阶段家长的各种困扰和担忧,学校、家庭、幼儿园要积极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共同探讨帮助儿童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的举措,形成教育合力。
第一,开学前后,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新生家长见面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家长的关注点,做好正确引导,消除部分家长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同时,通过学校公众号和班级QQ群等渠道,向家长介绍学校入学适应教育规划、课程设置、教学策略、发展目标等内容,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和视频推送等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做好入学适应期的家庭教育,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自觉抵制非法校外培训机构“贩卖焦虑”和“超前学习”等误导行为。
第二,学校可以积极和片区内的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互动、“师师结对”和“岗位互换”等活动,让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进行深度体验和交流,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携手创设入学适应期的学习环境与生活节奏,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比如,在暑假的时候,小学一年级教师可以深入幼儿园,近距离体验大班入学准备教育各项活动;开学后,小学可以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一年级新生的一日学习生活,共同探讨入学适应教育中的注意事项;学期内,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区域内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联合教研活动,共同研讨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交流儿童发展、课程安排、班级管理方面的心得。
(二)寻找“减、缓、降”之策,让入学适应教育扎实实施
指导意见提出,适应期要“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在全面推行入学适应教育,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如何在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同时,做到有效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并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一,改革教学方法,坚持“三化”教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主动落实“游戏化、生活化和综合化”要求,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吸引力。小学教师要朝着幼小互通型教师的方向努力,学会设计游戏化实践活动。以语文学科的拼音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走进拼音王国”的学习情境,按照先男后女、从矮到高的顺序,给每名儿童制作一个拼音王国的“身份证”,并制成胸牌戴在他们身上。在学习拼音时,教师可以让儿童扮演拼音王国的主人,通过“找朋友”游戏练习音节拼读。另外,拼音学习还可以和儿童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如要求他们按照拼音顺序排队,既引导儿童遵守秩序,又帮助他们巩固拼音知识。
第二,整体规划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要做到整体规划,合理安排,采取适度的“先松后紧”策略。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积极了解新生入学前的实际情况,根据入学适应教育和“零起点教学”要求,统筹调整和安排一年级全学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度。比如,一年级上学期为入学适应期,前两个月是适应期的重点时段,要多关注学生身心适应状况,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适应期之后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一年级下学期课程内容相对宽松,教师可以将上学期最后一个单元延迟到下学期,以减少入学适应期的教学内容。
第三,整合学科内容,探索学科融合教学。新课标倡导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入学适应期,除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各学科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关注儿童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引导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学学科“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单元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爱新书,爱书包”有机整合,指导学生在整理书包的过程中学习分类,在合理分配书包空间的同时进行比较学习。整合内容可根据需要调整教材顺序,相关科任教师应协同备课完成教学,让同一主题承载更丰富的课程目标。
(三)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使入学适应教育深入实施
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以“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为活动目标。每个主题活动都应涵盖入学适应方面的内容,由各学科教师从学科关键素养出发,找准学科活动目标,详细制订活动方案,将多项目标融入一项活动,进行跨学科综合活动设计。
以“我是小学生了”主题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将“喜欢上学”“积极锻炼”“融入集体”等目标融入学校操场参观活动,设计以下步骤:活动一,要求学生按照高矮排隊,记住自己的位置和序号,巩固数学的排序知识;活动二,要求学生像小蚂蚁一样一个跟着一个走,认识走廊、楼梯、校园的各种标志,让学生熟悉校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活动三,带领学生到达操场后,通过“排排队”游戏让学生知道横队和纵队的区别,再通过“三面转法”的学练,让学生掌握辨识方位的知识;活动四,带领学生认识操场上各功能区,了解球场的各种图形和线条,再通过玩一玩球、跳一跳绳、丢一丢沙包、滚一滚轮胎等活动认识各种体育器械。教师组织每一项活动时都要精心策划,提前预设各种可能,让每一项活动承载多个小目标。另外,相关科任教师要通力合作,共同组织和指导学生,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活动内容或教育方法。
(四)改变评价方式,促进入学适应教育有效实施
评价是实施入学适应教育的关键所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和内容要适时改革,通过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指导教师正确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引导学生达成入学适应目标,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一,针对小学入学适应期的教师评价应适当变革。在课程理念方面,重点关注教师是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是否熟知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课程实施是否能有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重点关注教师是否主动进行课程内容重组,是否运用主题式、情境化、游戏化教学方式等。
第二,对应指导意见提出的16项发展目标,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增值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形式采用清单式评价、观察评价、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进阶式评价,突出激励与引导;评价周期长短结合,采用日评、周评、月评、期中和期末评相结合的方式,侧重成长与进步;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互评,学科教师评、班主任评和家长评组成,多渠道评估学生入学适应情况。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和改进,并适时进行表彰,让评价从一种工具变成一种对话、一种记录,成为入学适应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平稳适应一年级学习生活赋能。
结语
当前,小学入学适应教育虽然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只有针对性地采取纾困措施,才能有效突破困境,从而在落实“减、缓、降”要求的同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在指导意见的引领下,学校和教师一定会找到适合的实施策略,科学有效地实现幼小衔接,高质量完成入学适应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北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