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梅
“双减”政策的出台规范了教育活动,对我国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小学生接触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数学学习的难度也在逐步增加,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学习任务,有效落实减负提质的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双减”政策创新教学活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在减负提质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探讨了“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减负提质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关注重点知识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从不同的维度调整教学方法,积极改变教学观念,整合数学知识点,科学分配教学资源,并依托丰富的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
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教学环境,必须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根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方案,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把握教学时机,突出教学重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要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圆形为导入话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在合适的时机引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实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
二、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预习任务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积极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分析教学重难点,并就这些内容设计预习导学案,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掌握重难点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预习内容与任务发送给家长,鼓励家长监督学生展开预习,标记重难点内容,以增强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学生由课前预习平稳过渡到课堂学习,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设计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为增强预习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预习任务:一是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总结两种图形的数学概念,并描述两种图形的基本特征;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掌握图形特点,了解课堂学习主题和预习要点。
三、优化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一)运用分层教学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存在个体差异,这给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学习需求,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整合教学资源,设计不同难度的分层学习任务,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快速掌握这部分数学知识。针对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重点学习换算公式,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应用路径,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增强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更加直观立体,可以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推动网络技术与传统课堂的结合,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推动现有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直观展现圆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接着,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指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由长方形面积公式到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促使学生长时间保持专注,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进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推导完圆形面积公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农田里喷水龙头转动浇灌植物的画面,并给出相关的数据信息,要求学生计算喷水龙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以锻炼小学生的数学运用和计算能力,推动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能使数学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与很多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为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学习,迅速理解和掌握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思维。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生活情境中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教师可以结合“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知识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创设“菜市场购物”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菜市场老板和顾客。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蔬菜模型充当商品,并标上合适的价格,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开展购物活动。这一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幫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一)设计个性化作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由低年级步入高年级,逐渐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有些学生可以将这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此时,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薄弱之处,为学生布置一些个性化作业。
例如,在教授混合运算规则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习题,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加减计算正确率较高,但在乘除运算中频频出现错误;已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但在计算过程中无法理清计算顺序而出现错误;等等。在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后,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重点的个性化数学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锻炼学生的运算思维,充分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增强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调查作业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课后作业以习题训练为主。面对大量的课后习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倦怠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逐渐下降,这不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也难以发挥课后作业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增益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实践类作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践设计如下作业:统计家中每天水电的消耗情况,记录一周内每天的用水用电数值,对这些数据汇总分析,最终制作成折线统计图。这一作业可以使学生直观了解一周中哪一天的用水用电量最大,哪一天的用水用电量最小,了解一周内用水用电量的总体变化情况,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统计知识的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技巧,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分数至上的评价思维,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创造思维、动手能力等,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专注度等纳入评价体系,以便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结合多样的评估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为接下来完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同时,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具体表现,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打造更多元的学习环境,全面落实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
结语
数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保障“双减”政策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教师要积极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数学学习。教师还要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融合创新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巧妙的指导,消除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之感,保持数学课堂的活性,并充分践行“双减”政策的基本要求,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河县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