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小学阶段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寻数学知识的奥秘,这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笔者探讨了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和策略,以供参考。
一、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习题训练或考试测评中都表现优秀,但是未能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师积极推进生活化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有机结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场景中探究数学知识的应用路径,不仅能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为数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整合丰富的生活化资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与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增强教学效果。
二、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教师应注重增强课堂导入环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入生活化教学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極性。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对该部分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讲解。首先,笔者向学生讲解了人民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人们在购物和消费时有时需要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而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度量单位。其次,在学生了解了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上显示的是超市收银台前人们排队付款的场景。同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有与家人一起在超市购物的经历,当我们在超市购物后用现金付款时,使用的人民币面值有哪几种呢?”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后,笔者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1元、1角、1分人民币,引导学生思考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了解到“1元=10角,1角=10分”。
(二)教学工具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与“时间”有关的知识点时,可以把生活中的钟表作为教学工具;在讲解与“长度”有关的知识点时,可以把生活中的尺子作为教学工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教学工具时,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基于此,教师可以积极引入生活化教学工具,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剪刀、纸张作为辅助教具,指导学生进行剪纸活动,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入理解相关知识。首先,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剪纸需要的各种材料,包括剪刀和纸张等。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讲解安全操作方法,为学生进行剪纸示范,向学生展示自己剪出的图案,引导学生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数学概念。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裁剪轴对称图形,让他们在裁剪完成后互相讨论并彼此介绍剪纸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互动,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心理学习需求。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入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现象,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由于分数知识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感觉这部分知识较难理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机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分蛋糕的情景,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形的蛋糕,用粉笔将蛋糕分成均匀的10份,并为每一份蛋糕涂上不同的颜色、花纹,以便学生区分。接下来,笔者提出问题:“黑板上的蛋糕被划分为10等份,现在,老师拿走其中的3份,班长拿走4份,请问这个蛋糕还剩下几份?”很多学生通过加减运算知道还剩下3份蛋糕。笔者追问:“剩下的3份占原先蛋糕的多少呢?”很多学生发现自己无法将这种比例通过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此时,笔者为学生引入分数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到剩余部分为整个蛋糕的十分之三。
(四)问题探究生活化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巧设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表现,可以了解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大多是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探究性问题,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重量单位并掌握其中的换算关系,笔者在课堂上先为学生设计了生活化教学情境:小明与父亲到公园游玩,在玩跷跷板的过程中小明发现自己总是被父亲压得翘起来,而自己却无法将父亲压得翘起来。然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学生迅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因为父子两人的体重不同。”接下来,笔者继续提问,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体重是多少、一个西瓜重多少、一个鸡蛋重多少,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五)教学活动生活化
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价值。如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引入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解決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混合运算的基本法则,笔者先由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了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运算的顺序,并进行一些课堂随机训练,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接着,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设计了超市购物模拟场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和收银员,完成角色表演。笔者设计的活动情境如下:小丽和妈妈在超市购物,购买了一个4斤的榴莲,单价为每斤30元,一个4斤的西瓜,西瓜的单价为榴莲单价的一半,还买了2斤西红柿,单价为每斤4元。在付款时,小丽的妈妈掏出两张100元的人民币,请问收银员需要找零多少?在活动中,有些学生迅速列出了算式,但还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弄错了计算顺序。对此,教师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四则混合运算规则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练习设计生活化
课后练习是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的过程,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生活化练习题,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有效扩大学生的数学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温习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态特征,感受这两种几何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课后练习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让他们将教室看作一个长方体,计算整个教室的表面积。
这种生活化的课后练习作业强调实践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情境中将数学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横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