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璋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蓬勃发展。有着时效性显著、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个性化程度高等特点的新媒体,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
学生期刊是以广大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以丰富学生课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刊物。而青少年学生相较于枯燥的文字,往往更喜欢音频、视频、图画。在完成功课后,他们可能更愿意选择听音乐、看视频和漫画来放松自己。此外,当前有些学生家长则认为,孩子的学习任务已经够重了,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去阅读教材里推荐的名著,没必要再花精力去阅读对考试毫无帮助的期刊。
这也就意味着,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不被市场淘汰,学生期刊就必须抓住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心,既要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又要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学生期刊编辑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做到守正与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很多毫无根据的话题或者结论被广泛传播,甚至有一些自媒体为获得流量而肆意造谣。而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缺乏辨别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变成造谣者、传播者。在管控谣言的层面上,因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学生期刊无法及时阻止谣言的传播,但可以努力成为“智者”,恪守正道,主动发声,守好舆论阵地。
守正,即恪守正道。编辑工作的守正,就是“要尊重和传承人类社会所积累的道德理念,教育大众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并在社会上起到引导和传播优秀道德的作用”[1],在永葆期刊生命力、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同时,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导向为魂,在意识形态斗争复杂的网络时代,守政治之正,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出版工作者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和价值取向,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教,而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理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坚持正面教育、启发式教育,使之入脑入心入行,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作为期刊内容的策划者、选择者、加工者、把关者,编辑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深入学、系统学、全面学上下功夫。只有用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才能不断强化自身政治意识和理论修养;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站位,才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创刊以来,《初中生之友》始终严把导向关,传播正能量,不断寻找读者、时政热点、刊物定位之间的契合点,做好相关重大选题策划和栏目策划:
1.重大选题策划。如庆祝建党百年,《初中生之友》策划《献礼建党100周年:唱响青春之歌》,以《保卫黄河》《歌唱祖国》等12首红色歌曲为线索,通过讲述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唱响爱党爱国之情,令人感动,颇具教育意义。该系列主题文章将党史故事和红色经典歌曲有机结合,形式新颖活泼,内容丰富有趣,契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
2.栏目策划。《初中生之友》开设党史教育专栏《红色印记》,以红色人物故事引导读者追寻先辈足迹,探寻红色印记,推进对读者的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红色基因;开设先锋人物专栏《时代先锋》,讲述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等一大批时代先锋的感人事迹,为读者树立榜样等。
如果说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期刊立足的前提和根本,那么高品质的内容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还能在新媒体时代洪流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在于其核心竞争优势,如策划、编辑、三审三校等严谨的出版流程,优秀的作者队伍等。学生期刊服务对象为在校学生,更应该坚守期刊的优良出版传统,维护好自身核心竞争优势。
要想在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期刊编辑就要守内容之正,坚持质量第一,着力打造高品质内容,为学生提供优质而丰富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编辑们在加强编校业务学习的同时,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对待选题策划、编校等基础工作,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好每一篇文章。
1.加强专业学习,丰富知识储备。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所编辑期刊总体水平的高低。
作为学生期刊编辑,既要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以减少或不犯低级错误,也要学习优秀的编辑前辈们在工作实践中的智慧结晶,以汲取编校经验,还要多阅读教材,以确保所编辑稿件中的知识点契合对应读者的认知水平。
2.加强编读互动,做好选题策划。“出版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增强出版物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努力出版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有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出版物,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2]作为学生期刊编辑,不能闭门造“稿”,需要经常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充分了解学生阅读需求,才能策划出既符合政治导向,又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深受读者关注和认可的优质内容。
3.打造优质作者队伍,保障文章质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编辑工作中,编辑是“巧妇”,文章是“米”,而“米”的好坏决定着“炊”的优劣。要想有源源不断的好“米”,就得打造一支会教书、懂写作的优质作者队伍。《初中生之友》读者为初中学生,内容多为阅读和学科指导。为了给读者提供优质丰富的阅读内容和切实有用的学科指导,《初中生之友》进行了积极有益尝试,打造了一支以各学科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为主的优质作者队伍,确保了来稿质量。
4.严把质量关,打造精品文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中生之友》的初心是成为学生人生的向导、学习的参谋和课外生活的绿洲。编辑们牢记初心,以谨慎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去对待每一篇稿件,严把质量关,努力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漏掉任何一个错误”。
守正是学生期刊编辑工作的前提,创新则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想在新媒体的洪流中脱颖而出,学生期刊编辑就要在保持优势的同时,积极转型,推陈出新,做出独树一帜的特色内容,以谋求新的发展机遇。
“‘在瑞士的草原上,看到一头黑白乳牛,令人心旷神怡,但是当你看了一万头黑白乳牛,你的眼皮已经快要阖上。如果,这时候草原上出现一头紫色乳牛……’不用讲,你一定眼睛一亮,精神为之一振。”[3]学生期刊要想成为黑白乳牛群中的紫色乳牛,就得从自身优势发力,在内容创新上下苦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1.转变自身观念。学生期刊编辑应转变自身观念,从在办公室被动等待来稿,到“走出去”发掘内容:一是走进课堂,增强与教师、学生的交流,精准把握读者的需求和痛点,结合时政热点和问题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使内容更具深度,更符合学生阅读需求。二是练就一双智慧的眼,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中寻找契合读者需求的热点。
如在一次进校调研活动中,有不少学生提出喜欢追星,希望能在刊物上看到关于明星的内容;同时,又有不少学生持反对意见。恰逢《青春有你3》的“倒牛奶事件”在网络引发热议。于是,笔者策划了《追星,当追这样的星》一文,从热点事件引入追星话题,讲述于敏、崔崑和朱慧楠夫妇、韦东奕等人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告诉学生追星并没有错,因为真正的偶像能够拓宽我们的人生广度,让我们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这既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宣扬优质案例,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2.创新栏目设置。栏目是期刊的基本单位,能够让读者初步了解期刊的定位和主要特色,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初中生之友》(中旬刊)设置的栏目有《美文欣赏》《名著导读》《诗词荟萃》《名家有约》《写作指导》等,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它的定位,即青春读写。因此,在设置期刊栏目时,既要体现出期刊定位、办刊宗旨,也要体现出该板块的刊发方向。栏目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需求适时作出调整。与时俱进,方能不败。
近年来,江西学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阅读选材多与江西有关,题材多为写景抒情诗和山水田园诗。为了与学考接轨,让学生及学生家长觉得《初中生之友》并不是对学习毫无帮助的期刊,也为了弘扬江西深厚的古色文化,让学生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厚植家乡情怀,笔者对《诗词荟萃》栏目作出调整——由原来的对比分析两首同主题的诗词,转变为分“跟着古诗词游江西”专题,引导学生跟着古诗词“游览”江西,了解江西各地风土人情。每期选定一首描述江西的古诗词,以“赏析+纸上旅行”的形式,带领学生一起探访藏在古诗词里的赣鄱大地。当学生们发现古诗词描写的就是身边的某一处景,他们便会觉得古诗词离自己并不遥远。相信与古人进行了“交流”后,学生会更乐意去探寻家乡的传统文化。
在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呈现出多元化、精准化和碎片化等特点,单一的纸质刊物无法满足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需将传统的纸媒形态拓展出图画、音频和视频等更多形式,实现内容多元化的升级,满足读者的阅读偏好。学生期刊编辑应借助已有平台,对期刊内容进行立体开发,创新内容形式:
一是内容资源数字化。学生期刊可以将积累的数量巨大的内容资源数字化,进行内容分类、整合,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专题,如写作指导、美文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等。这样不仅便于读者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在空闲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还能吸引更多的家长用户关注,拓宽期刊的传播渠道,增强期刊影响力。便于读者进行系统性学习。加强刊网融合,在《初中生之友》杂志上有很多栏目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如《名家有约》《诗词荟萃》《写作指导》《作文点津》,往往会有读者看不到往期内容,尤其是《作文点津》栏目,若将栏目上的内容发至微信公众号,再组合成一个集合页面,生成二维码放在杂志上,读者就能通过扫描观看往期内容。
二是内容资源音频化、视频化。在新媒体时代,“听音频、看视频等成为用户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新途径,而且这些新兴传播渠道因智能手机的普及覆盖各个阶层”[4]。学生期刊可以将刊物中学生及家长感兴趣的内容,如学生习作、美文、写作素材等音频化、视频化,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努力成为网络中的“被粘贴者”。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确实存在时效性差、互动性弱的短板。学生期刊编辑应学会利用好新媒体的特性扬长补短,精准服务读者。如在新媒体平台设立投稿通道,学生投稿作文后,编辑要及时审稿并回复,以让学生读者感受到期刊对读者的尊重和服务。又如,策划关于栏目的调查问卷,采集教师、学生及家长的阅读需求、对期刊的意见和建议,再据此对期刊进行优化升级。再如,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个话题,由学生留言讨论,精选后发至期刊,能引发更多读者积极参与,让读者也能成为作者。
学生期刊不仅积累了庞大的内容资源,还拥有优秀的作者资源。期刊编辑可以利用作者资源精准服务好读者。如初中生之友杂志社开展作家进校园公益活动,邀请石红许、朝颜等作家走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关于阅读写作方面的内容,并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和老师表示,这样的活动干货满满,让他们受益匪浅。这不仅能增强读者对期刊的认同感,还能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总之,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在发展,技术在更新迭代,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学生期刊编辑都要守政治之正、守内容之正,做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才能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