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华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指南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写作指导课程,同样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在本质上不是价值无涉的,价值属性是课程的本质属性”[1]。
“新闻传播教育作为一个与现实政治、经济、文化最为贴近的复杂开放的有机系统”[2],培养的是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这个重要任务的媒体工作者。深入挖掘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南课程思政元素,不仅非常重要和有必要,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把毕业设计(论文)写在家乡土地上,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术道德水平,充分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和增长点。2013年以来,中国知网有关“课程思政”的检索文献48153篇,其中2021年15677篇,2022年17127篇;以“课程思政元素”为主题,检索到的文献数据高达27161条。但是,与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课程思政相关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与传媒类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几乎检索不到。在中国知网,以“论文写作”为主题检索到的数据15520条,以“论文写作+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检索数据只有24条;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题的检索数据6353条,以“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到的数据仅有6条,以“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思政+新闻传播(或传媒)”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检索不到。已有的文献检索数据表明,传媒类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类课程思政的研究是比较匮乏的。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毕业生完成的有一定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或是有一定实用价值的设计成果及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把关环节之一。它的顺利完成,表明本科毕业生具备承担专业技术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事实上,很多即将开始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本科毕业生尚不具备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的设计(论文)的写作能力。为毕业生开设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课,能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还能增强他们的写作规范意识和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指南是传媒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它可以归属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由于传媒研究对象——传媒本身的显著特性,如大众性、公共性、现实性等”[3]。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南是一门融合写作技能、学术规范和传媒专业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主要介绍、阐释传媒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类型、形式、选题、文献搜集、开题报告、设计(研究)方法、撰写、修改和答辩等内容,从而使毕业生初步具备写好传媒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确定该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服务国家“媒体深度融合、全媒体传播、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等战略需求,重点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具备社会责任感,具有从事传媒事业热情和意愿,讲规范,守职业道德,能把握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型应用型传媒人才。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增强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坚定新闻传播要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撰写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或创作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作品等。以下为具体目标:
1.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流程、时间管理和组织管理,掌握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类型、形式及最终定稿的完整形态,增强学生的时间观、责任感和“依规办事”意识,主动积极响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传媒行业发展需求,将毕业设计(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了解传媒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法和选题原则,学会文献检索(搜集)工具,熟悉文献信息的鉴别、阅读和整理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传媒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结构及其撰写,引导养成脚踏实地、关注时代、敢于探索、执着求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自豪感。
3.掌握新闻传播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著录规范,熟悉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与答辩流程,掌握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结构和组织论证,培养学生学术规范意识、严谨工作作风,增强学生学术道德意识、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养成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愿扎根基层、懂国情、有本领的心系人民的优秀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培养新闻舆论工作的接班人。”[4]毕业设计(论文)指南课程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的意识形态性质进一步强化了它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深入挖掘课程的各种育人资源或育人元素,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培养出党和人民信赖的媒体工作者。
1.从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果标准中挖掘思政元素。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2006)等国家标准,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最终成果是一份标准化和规范化文本。“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5],它关乎质量、创新、安全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标准的重要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贺信中提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国际标准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6]课程伊始,通过介绍毕业设计(论文)文本标准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标准”的重要论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标准意识、严谨认真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主要分为技术标准和学术标准两种。技术标准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它们从不同层面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成和格式进行了统一明确的规定。学术标准则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法律规范进行了统一规定。介绍毕业设计(论文)采用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讨论和分析毕业设计(论文)封面、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等组成部分的格式规范,以及撰写过程中学术失范的标准和合理使用的规定,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充分理解、尊重已有的相关学术成果和创作成果基础上独立思考、独立研究或创作的有一定原创性的“标准”成果,增强学生恪守学术道德、法律规范的标准意识,树立严格、严密、严肃、严谨、诚信、自律和奉献的学术价值观。
2.从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流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完成定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写作过程,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研究或设计的教育过程。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看,它也是一个主体自我教育过程。主体自我教育,是指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完成教育教学活动,逐渐成长为主动地、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经过大学三到四年系统扎实的专业基本教育训练,学生是否具备主体自我教育的精神和能力,是可以从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得到较明确的验证。因此,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考核过关,不只是一门重要课程的结业,某种意义上象征着他已被培养成“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7]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流程包括选题、文献收集与整理、文献综述、规划、撰写、修改、定稿和答辩等内容。介绍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完整流程,引导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是一个主体自我教育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流程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精神,增强学生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在具体介绍运用系统研究法寻找传媒类选题,从收集与整理的资料中发现问题并酝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观点,规划、撰写和修改传媒类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纠正学生将毕业设计(论文)看作学分需要的片面认知,树立毕业设计(论文)是重要的学术训练、创作训练的正面观念,增强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传媒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好感度和对从事传媒实践与研究的认同度,引导学生从党和人民的需要,培养学生务实、求真、勤奋、严谨、自律、科学和创新的学术品质。
3.从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拟实训中挖掘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的任务是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培养尊重职业伦理道德、引导大众提高媒介素养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教育的任务决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南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创新性强的特点,更具有意识形态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开展模拟项目实训,增强传媒类专业学生求真务实的作风,养成发掘具有正能量、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选题的习惯,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性和写作水平。
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项目实训中,通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组讨论选题、教师选择性点评和小组讨论修改选题的反复练习,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担当意识、求实创新的选题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文献综述写作的项目实践中,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围绕已选题目开展实地调研,查阅、检索、收集、阅读和整理口头、文字和音视频等资料基础上,按照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要求确定题目,拟写大纲,完成一篇传媒类文献综述,让学生明白毕业设计(论文)不是重复前人,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求实创新,使学生理解传媒类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价值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版权意识、创新意识和工匠意识。学生应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对选题的凝练,对选题的立论依据(国内外设计或研究现状、选题目的与意义)、设计或研究方案(设计或研究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拟解决的重难点及创新点)、设计或研究的条件和保障(前期基础、时间保证和资料设备、团队组建及人员分工)等反复探索、撰写和修改,完成一份题目新颖、内容完整、主体突出、形式规范的文本,培养学生的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与规划、数据分析等能力,促进学生与指导教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保障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可行度、效率和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指南课程是传媒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承担着为新闻媒体培养党和人民的喉舌和为商业传播培养优秀媒体从业人员的双重任务,承载着助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建设和“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挖掘该课程思政元素是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指南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有利于激发传媒类专业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过程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课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