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5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并持续走高,已然成为互联网底层应用。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广电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但“低门槛”“全民自拍”又使得这个领域的竞争逐年升温,呈白热化状态。代表学生专业水平的实训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这些实训成果也成为学生求职的重要“敲门砖”。
然而,传统实训课程一般以指导教师为核心,一个教师指导多个小组,无固定指导时间与地点,师生互动多靠自觉,最终大多呈现为“放养”式授课。因此,学生最终作品的质量高低带有较强的“天然性”与“偶然性”,实训课程的效用也大打折扣。为了整体提高学生实训课程作品的质量,稳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细化、规范实训课程的过程管理非常必有。
技术赋能给广播电视学的教学与科研带来机遇与挑战[1]。新信息技术加持下,视听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针对性培养创意型广电编导人才,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媒体需求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意见,并不断优化课程大纲。
为了保证课程与媒体市场的适配性以及课程的稳定性,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大纲修订的周期(4年)定期以发放问卷与访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及媒体对该课程的诉求,并据此调整编导实训课程的内容设置,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我们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网络视听编导实训》以大四学生为主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0份。“毕业生能否通过专业对口企业或机构的检验,是我们教育效率和能力的体现。”[2]因此,也对湖北卫视、湖北经视、湖北之声以及媒体文化公司等进行了访问,具体结果归纳如下:
1.剧情片、短视频、纪实片创作是学生最需要的课程实训项目
针对“《广电编导专业网络视听编导实训》需要进行实训的项目有哪些”的问题,学生的选择从高到低依次为剧情片、手机短视频、纪录片、公益广告、专题片、商业广告、新闻消息、动画短片。而老版的实训大纲中对实训训练的项目没有明确规定,只根据时长较为模糊地界定为“短视频”与“长视频”实训,训练内容主要为广告、纪录片或专题片。学生多元化创作训练诉求未能很好满足,尤其是极具个性与多元创意的剧情片与手机短视频实训训练相对短缺。
2.实训课程过程管理亟须提高,创意构思训练需求最为迫切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实训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前三项依次为“实训的过程管理”“实训内容”以及“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这说明早期“放养”式实训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编导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最希望哪些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问题中,“创意构思”训练成为大部分同学的首选。因为这项能力的训练相比“拍摄技能”“文案写作”等硬技能,学生很难靠自学快速提高,更需要老师的指导。
3.指导教师的主动引导作用要加强,指导重点应在“前期选题策划阶段”以及“后期剪辑阶段”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73.75%的同学均认为实训“前期选题策划阶段”是最希望得到老师指导的,其次是“后期剪辑阶段”与“成片点评修改阶段”。究其原因,主要与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被动指导”方式有很大关系,早期实训课指导,通常老师会在第一节课上布置任务、讲解要求,接下来基本就是学生小组分散自行创作,只有少量团队会主动联系老师。老版实训大纲在创作后期并未在老师点评后,给学生充分的修改时间。一般后期直接进入成绩计分阶段,学生实训效果大打折扣,老师的作用也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为了更好达成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学时的管理也很重要,每一学期开课前都应该根据上一届学生的课堂具体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反思与微调,以达到最佳课堂效果。
传统实训课程在学时分布上一般两头小中间大,即前期策划与后期修改时长较短,中间摄制时间较长。但无论从调查结果还是创意型编导人才培养要求来看,这一课时安排都是不合理的,无法达到实训的理想效果。“选题策划阶段”与“视频成片评审与修改阶段”学时必须大幅增加。
“选题策划阶段”是激发学生“创意”的重要阶段,也是指导老师发挥重要作用的阶段。指导教师需要集中对选题进行主题筛选,至少组织、参与一次集中性讨论,给小组布置阅片任务,并要求反复修改剧本或文案,审核通过方能进入拍摄阶段。通过看片任务拓宽学生视野,通过讨论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创意,通过反复打磨提高剧本(文案)的质量,让后期的视频创作质量得到基本保障。
有了好的创意与拍摄文案只是第一步,最终能否创作出高质量的片子还需要后期反复修改。因此,“视频成片评审与修改”学时也要适当延长。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至少要对片子集中点评两次,每一次点评完给学生一周时间修改。如此,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老师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在后期实现其创意展示;另一方面,集中点评也能让同学们一同观看其他小组作品,彼此碰撞、启发,能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完成视频修改。
传统实训课程中,课程的环节管理比较粗放,主要分为策划—摄制—评审三个阶段,学生的具体操作比较随意,其成片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小组自身的创作态度与能力,整体创作水平参差不齐,佳作的出现带有一定随意性与偶然性。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水平,细化实训课程中学生的创作流程、标准以及教师的指导任务,无疑是保障学生作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针对学生与指导教师提出了“实训创作流程”标准。
1.主题学习:了解课程目标,熟悉实训课程训练项目及其要求。
2.创意学习:观看大量相关主题优秀影片,并完成阅片清单分析,提出自己的创意,小组进行创意讨论,最终确定主题创意。
3.文案打磨:根据小组创意创作作品文案,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合格后方可进入拍摄阶段。
4.影片摄制:拍摄前向指导教师提交摄制方案,指导教师认可后方可开始拍摄,拍摄要求集中在一周内完成。
5.后期修改:影片初稿完成后,在老师的指导和意见下至少需要进行两轮补拍、修改等。
6.完成成片:多次修改后完成视频最终包装、成片。
1.主题培训:介绍课程目标,课程项目训练内容及要求。同时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潜力。一方面,通过集体观看、点评国内外优秀相关影片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观看学长优秀作品(尤其是国家级、省级获奖作品),并邀请创作者现场为学生介绍创作背后的故事、分享创作过程的经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解答学生困扰,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2.创意指导:要求教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讨论,各小组进行头脑风暴创意碰撞,教师需要依次参与每一个小组的讨论,并给每个小组布置阅片任务,要求小组提交阅片清单及创意分析。在提交阅片清单后,教师需要至少参与一次小组创意讨论,指导学生创意思路。
3.文案指导:根据小组提交的作品文案,教师至少需要组织参与两次小组文案修改讨论会议,提供修改意见,打磨文案。
4.摄制指导:指导学生拍摄方案,在片子进入集中评审前,教师至少需要完成一次对小组成片的修改指导。
5.集中评审:课程组教师集中对学生成片作品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该集中评审至少需要进行两次,每次评审完给学生一周时间进行修改,再进行下一次集中评审。
按照标准化的实训流程操作,从最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内容更丰富,课堂组织更严谨、高效;从学生实训总结来看,学生收获较大,对教师的指导满意度大幅提升;从作品质量来看,整体有较大提高。
实训课程的效果最终还是体现为学生作品的质量,全面了解学生作品质量、科学评估学生作品水平、发现并孵化优质创意作品,对提高实训课程质量水平意义重大。
对实训课程中学生作品质量的评估,通常都是由指导教师来完成的,但这种操作有较大主观性,可以设置“课程组集中评审”环节,但仍发挥教师的评价指导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视听媒体市场不断变化,观众的喜好也在不断改变。为了避免固步自封,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作品也需要面对网友的评审。为此,相关专业可以创建自媒体平台,专门发布学生实训作品。此外,各高校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在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推出自己的作品,提升专业自信和知名度[3]。
通过自媒体平台网友的点赞与评论,一方面,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客观数据更加科学地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削减指导教师主观评价学生作品的片面性,同时也能了解受众的偏好,审视视听作品的发展方向,在以后的指导中能更客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播放量与点赞数了解哪些类型的片子,哪种创作风格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肯定,建立“时代意识”,把握视听作品的创作潮流,与此同时网友的回复也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整体统计学生作品的类型、选题、表现手法等,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创作偏好与创意思路。如果能将往届学生的实训作品一起统计,还能洞察出学生的创作局限,发现选题、内容重复率等问题,也能总结出学生这几年的创作变化、作品质量的高低走向。在宏观统计数据的帮助下,问题更清晰,教师也能更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以便针对性优化之后的实训课程指导方向。
为此,可以利用网盘建立学生实训作品库,将所有学生的实训作品按年级、专业进行归档,并相应地制作详细的作品目录。为了方便检索,每一部作品可以从“类型”“内容简介”“作品点评”“关键词”“作品等级”“指导老师”“年份”“归档文件”以及“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记载,从细致的数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届学生作品创作的特点,这也成为实训课程结课时老师进行实训总结的重要依据,客观的数据让总结更科学、可靠,参考价值也更高。
与此同时,学生作品库在日后教学中还能成为教师教学中丰富的案例库。比如,相同主题的片子,有的是优秀,有的刚及格,这一组片子对比播放,让学生能更切实领悟好片子的创作思路与手法,再加上老师的详细点评与分析,学生思路会更开阔。
由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或创作时间局限等问题,实训作品有时未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其中确实存在不少好的创意,如果实训课程结课后对这些好的创意“不管不顾”,会是巨大的浪费。因此,指导教师可以建议这些团队将其创意融入大四毕业设计作品中继续优化。如此,一方面实训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大幅提高,另一方面毕业设计的优质作品也大量增加。而这些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也会被推荐到各学科竞赛中。
此外,对于命题式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可以根据实训中各创作团队的创作态度、创意思路、创作手法等选拔优秀团队,专门针对大广赛进行创作,并同时安排教师指导团队进行集中性创作。
总之,虽然影响学生产出优秀作品的因素很多,但“精雕细琢”一定是必要条件,实训课程的过程管理必须细致。只有从课程内容到课程环节再到课程质量全方面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与监督,才有可能保证学生创作水准的整体提升,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