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贝妮 胡武龙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每年的全国两会是主流媒体的同题大考,也是考验各大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成效的竞技场。重大时政报道题在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上主要表现为内容同质化、形式较为单一、报道缺少深度和感染力、内容杂乱碎小、传播渠道与受众的连接能力弱等共性问题[1]。相较于中央媒体阵容强大的报道团队和前沿的智媒技术赋能,地方媒体在新闻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赋能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创新突围、精准发力,做好做优供给侧,既是其做好重大时政报道的难点和痛点,也是做好重大时政报道的关键。
2023年的全国两会是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盛会。如何在这次盛会找到准自己的定位,让时政报道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是地方新型主流媒体需要着重考虑的。大江网坚持“凡重大,必创新”的报道理念,尽锐出战,依托“网报刊端微视”全媒体传播体系,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做实报道内容,创新融媒表达,放大传播效能,推出了一批影响大、新意足、质量高的融媒体佳作,让报道更具时效性、贴近性、可读性,拉近了“江湖之远”与“庙堂之高”的距离,呈现精彩的两会盛况,唱响了全国两会的江西好声音。报道两次获得中宣部阅评表扬,中国记协在官网首页和微信公众号三次推介相关作品,为地方媒体做好重大时政报道供给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实践。
在全国两会这类政治性强的“同题”时政报道上,如何让主旋律更高昂、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是所有媒体共同的命题文章。按照传播学和传播心理学的观点,传受双方的接近性、传播对象的认同和内在需求的激发是形成传播正效果的重要因素。地方媒体利用自身的地域特点和语境优势,更能拉近与受众之间的传播距离[2]。地方媒体要想在全国两会报道脱颖而出,必须结合地方特色,利用好地方语境优势,做出贴近本地受众的特色策划报道。
以“江西角度,全国视野”谋篇布局是大江网2023年全国两会报道供给侧一大亮点。在两会报道中,大江网并没有因为地方媒体的定位就放低视角,而是着眼大事,放眼全国,积极接通天地线,自觉将地方“小我”融入党和国家“大我”,坚持内容为王,深耕本地资源,找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地方“小切口”,加强重点议题设置,改善新闻供给质量,强化报道的贴近性,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与引导力,实现了重大时政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023年全国两会恰逢换届之年,“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关注的焦点。江西瑞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始发祥地,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端地。大江网敏锐地锁定“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关键词上,深挖本土红色历史内容,精准把握“时度效”,联合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组工微讯公众号于3月3日推出两会特别策划作品《红色故事绘|从瑞金到北京:人民民主之路》。作品立足江西本土,放眼全国,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根之源和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贯通,用手绘长图的形式,系统介绍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共和国摇篮瑞金走来及其逐渐完善的伟大历程,生动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之路。作品推出后,“学习强国”平台、“江西人大”微信公众号、凤凰网、今日头条、网易、搜狐、腾讯、红网、多彩贵州网等被全国各大新媒体平台和网站纷纷转发,反响强烈,两次获中宣部阅评表扬[3]。中国记协网推荐了该作品,盛赞其站位高,为全国两会发出了人大好声音。
此外,大江网注重轻量化传播,寻找重大时政报道中江西的元素,以贴近性的策划,赋予时政报道以全新的活力和内涵,推出《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江西行动》《全国“大数”与江西“小数”连连看!》等海报和长图,以简洁明晰的方式展示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亮点,在唱响本地好声音中折射重大时政的宏大主题。
本地代表委员的声音也是两会报道关注的焦点。作为地方媒体,大江网始终关注江西代表委员们的两会好声音。报道团队累计采访代表委员数十人,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全国两会主题,主动设置议题,推出视频策划《喜迎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丨履职之“最”》。在“三八节”的重要节点,推出《“三八节”特辑|两会“她声音”》《“三八节”特辑|来自全国人大代表的祝福请查收》,展示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风采。
截至2023年3月13日,大江网、信息日报、大江新闻客户端、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江西文明网各平台累计发布全国两会原创稿件180余条,浏览人次累计达1.6亿。其中,微博话题#全国两会江西画卷##全国两会看江西#阅读数5400万,视频新闻60余个、H5作品5个、原创海报60多幅、网络评论文章50余篇,230余条江西手机报彩信每天覆盖1300万用户。
拓宽新闻报道的广度,强化媒体联动报道,是增强重大时政报道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效手段。重大时政报道要抓住融合这个关键点,整合资源,巧借外力,同频共振,拓宽报道传播半径,做强报道效能,释放传播倍增效应。近年来,大江网坚持“开门办网”,采取“中国声音,江西领唱”的策略,积极与全国地方主流新媒体进行跨区域联动,通过地方元素的“点”,反映全国性的“面”,拓展了新闻空间,让以往的地域“独唱”转变为全国跨区域的“大合唱”,放大区域话题声量,讲好了区域故事,报道多次得到中宣部阅评表扬。
今年两会期间,大江网再次将属于江西自身的议题置于国家全局层面进行策划,多次发起省级主流新媒体、全国地方手机报联合报道,在内容选择和议题设置上主动拓宽视野、打破常规,采编互为一体,组建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方位覆盖的升级版融媒体矩阵,聚焦长江大保护、文旅复苏、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报道内容角度更立体、更全面。
长江江豚被称为“微笑天使”,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近年来,江豚逐浪的生动景象频频出现,彰显长江大保护的成效。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联合湖南红网、湖北长江云、江苏交汇点客户端、安徽中安在线等长江中下游主流新媒体,推出全国两会五省联动特别策划报道《“微笑天使”逐浪长江》,将镜头对准江豚,用手绘江豚“逐浪”长江的生动形式,通过专题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话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展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蝶变”。作品除了做成融媒体产品,还设计了海报、短视频等形式,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分发,共聚焦点、各具特色”,在五省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同步刊发,形成几何级传播放大效果,放大长江大保护的“中国音量”。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联合广西、江苏、贵州、山西、河北、四川省等六家省级主流新媒体,推出全国两会策划《跟着总书记看中国——千里江山美景如画》,向全国网友推介如画的春景,助力文旅复苏,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518万网友为全国文旅复苏助力。此外,大江网旗下的江西手机报联合河南手机报、四川手机报、重庆手机报、山东手机共同推出短视频系列报道《中国的宝藏乡村》,探访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宝藏乡村”,探寻其独特魅力,展示中国乡村振兴的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央级媒体相比,地方媒体开展国际传播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特别是重大时政报道,说教味道较重,海内外受众对此“敬而远之”。因此,地方媒体要在国际传播中扬长避短,摒弃说教,围绕地方特色,把握国际用户需求,创新融媒表达,多角度挖掘地方特有的内容和元素,用全球视野、融媒手段讲好中国故事。
大江网立足区域特色,坚持国家站位,创新传播手段,巧妙地以世界符号“青花瓷”为“软传播”载体,联合江西日报社国际传播中心推出《china说China!China的一天》短视频,以中英双语来数读国外网友关注的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短视频用“china说China”,尽显“国际范儿”,结合改革开放45周年,选取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的民生热点数据,并将其细化为天实实在在、可感知的具体数据,柔化主题,软化语言,使用海外受众接受的语言进行报道,将宣教融入报道的细节当中,有效消解国际传播中时政报道叙事的空泛枯燥,增强了作品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同时,手绘场景和青花瓷的唯美结合,让中外网友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真真切切感受中国与日俱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品同步在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江西新闻客户端、大江网微信公众号、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平台推出,各平台累计阅读数千万人次,受到海内外广大网友好评,称赞作品有创意、构思巧妙。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4]。大江网此次全国两会报道,是地方媒体在全国重大时政报道供给侧的一次成功尝试,为全媒体传播体系下地方主流媒体做好重大时政报道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舆论引导的力度和深度。重大时政报道要坚持“凡重大、必创新”的报道理念,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既要做好规定动作,更要做好自选动作。要把握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淘汰时政报道程式化、同质化、过载化、碎片化的窠臼,强化互联网思维,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移动优先的原则,聚焦重大时政报道主题,策划接地气、有温度、高水平的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精品报道,要从“写作品”向“做产品”转变,不断提升重大时政报道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重大时政报道题材宏大、话题严肃、报道严谨,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将宏大的时政报道主题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报道议题上,是主流媒体的同题大考,也是一道必答题。地方主流媒体做好重大时政报道,要站在全国的视野下,立足本地,选取独特角度和小切口,精准设置能让百姓看得见、同群众贴得近的议题,大处落笔,细节着墨,强化思想引领,增强时政报道的可读性及亲和力,才能写出大视野,写出时代感,实现硬新闻“软着陆”。
微作品有大传播。重大时政报道要坚持守正创新,转变话语体系,不断创新报道形式,强化内容可视化、本地化、个性化表达[5],多采用生动活泼的短视频、H5、图解、动画、手绘、AI等新形式、新技术、新场景、新应用,用好移动化、直播化、碎片化、轻量化传播方式,降低用户接受信息的成本,创作更多接地气、有人气的可视化融媒体产品。要根据年轻用户的需求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强化内容个性化表达,找到主流引导与个性表达的最大公约数,才能让“有意义”的重大时政报道变得“有意思”。
重大时政报道既要深化融合传播,借助全媒体传播优势,不断拓展传播半径,充分发挥客户端、微博、微信、抖音等全媒体传播平台优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主流舆论矩阵,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传播效果。此外,不仅要向内挖潜做强“传播矩阵”,还要向外借力做大“朋友圈”,不断拓宽时政报道的传播渠道,推动时政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重大时政报道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地方媒体要想“突围”,必须深化内容生产供给侧改革,做好时政报道的加减法,把握当前全媒体传播的趋势,了解用户的需求,转变报道理念,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用户思维为导向,做实报道内容,整合资源力量,创新融媒表达,放大传播效能,以应对新形势下的传播变化,不断增强重大时政报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