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琦 薛佩宜 李 懿
时政新闻作为主流媒体传递政治时讯、引领核心价值的重要工具,是深刻维系着党和国家同人民群众“上情下达”的沟通桥梁[1]。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技术突破,传播介质与用户行为发生了颠覆性改变,时政新闻也由此迈向降低传播“硬度”、革新分发机制的崭新探索阶段[2]。面临纷繁多变的传播环境,媒介融合的新业态为时政新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与重构空间,以高效的独家资源转化使用率实现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阶段性跃升[3]。学界普遍认为将新闻可视化叙事的思路应用于时政新闻可视化叙事的探索,以此来建构时政新闻可视化叙事逻辑是可行之道[4]。当前,时政新闻已经借助可视化叙事的力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绩获得的核心是什么?未来的提升有哪些可能路径?这是摆在新闻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社会的进步发展带来丰沛的信息满足,推高了受众对内容的需求与期待,万物互联也让受众对内容的介入度不断提升。从旁观到“介入”,技术为受众营造了信息介入的途径与可能,培养了受众的信息习惯,也影响了时政新闻的可视化传播逻辑。满足受众“介入”需求成为时政新闻可视化“破圈”传播的重要“法宝”。
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介入式叙事实际上是“受众中心理念”在新闻实践层面的重要价值遵循。介入式叙事是指新闻产品供给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多样需求——无论是对新闻事件的体验式接收,还是在报道中实现受众与新闻事件的“共同在场”,抑或是通过新闻呈现将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等等,通过提高受众的新闻卷入度,实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介入”是其核心要义。介入式叙事的实现,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时代福利,拓展了信息渠道的同时革新了信息呈现方式,让新闻人及新闻媒体有了更丰富的叙事方式;另一方面,信息接收场景的转变提升了信息的接触频率与时长,不仅降低了用户习惯的培育成本,还让媒体与受众的连接变得更加便捷,受众的信息主动性与选择能动性也随着信息接触程度的加深得到提高。双方的适应性改变造就了如今的信息生态,新闻对介入式叙事的吸纳可能也因此出现。
供给侧的变革是在多动因的促动下完成的。政策的支持与技术、经济和社会文化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要动因[5]。其中,政策的支持与技术的更新成为媒介融合的重要支撑,推动着媒介融合的纵深发展。从其作用方式来看,媒介融合通过对拟态环境的再环境化,促进社会形态的融合。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生态系统在经历了“介质融合—体制融合—社会融合”[6]的发展变革后,对受众需求的充分回应是媒体融合实践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这样的导向使得信息供给侧方面涌现出丰富的、可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介入需求的新闻作品。
需求侧的条件与要素的明晰,实际上经历了探索与培育的过程,并逐渐明晰。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普及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接入鸿沟有效抹平,每个人都可以接触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换句话说,信息接触的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技术延伸了人的感官,推动信息发布朝着全感官满足的方向发展,这一度成为信息呈现的“必选项”。这一时期,传受双方对于影响需求侧的信息要素认知过于简单,信息的过载成为必然。对信息产生倦怠后的受众开始主动探索技术的逻辑,试图将自我的需求从被动满足转化为主动填充。在供给侧的配合下,受众的信息需求逐渐进入培育阶段:受众在自我探索中与媒介一起完成了需求要件的明晰。新闻报道介入式叙事的重要性逐步浮现。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受制于技术,其新闻报道多是给受众提供旁观视角,无法唤起更深度的新闻参与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传播范围的扩大与影响力的提升。新闻可视化通过对信息符号的充分展示,为受众的信息想象提供了接入途径。
在新闻接近性权重日益增大的今天,时政报道很容易陷入宏大叙事,难以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了更好地增强受众的新闻卷入度,提升受众对于时政新闻的介入实感,主流媒体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人民网在2023全国两会报道中,不仅开辟了“两会调查·人民融观察”版块,选出网民最关注的十大热词,并且把调查结果和网民意见反馈给代表委员,以媒体为介质实现普通网民的两会参与。此外,人民网还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参与调查的网民基本信息进行可视化动态呈现,在传统意见反馈的基础上,通过对性别、地域、年龄及学历的整理与展示,缩短受众与两会报道之间的距离感。这四部分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从个体属性出发,以意见反馈为桥梁,为受众的两会参与提供“入口”。
在新闻实践中,已经有了许多时政新闻综合运用多种可视化手段的案例,为受众参与新闻提供“介入”的入口。可视化叙事,能够为受众提供丰富的信息符号,充分调动起受众的兴趣,并降低新闻接收的难度。这一报道方式有助于时政新闻摆脱单向输出的说教感,让新闻的接收从旁观向“介入”转变,从而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触达率。
时政新闻的可视化叙事一定程度上与媒介融合的发展路径重合,从电子化到“+互联网”再到“互联网+”,媒体对于“网感”的探索与触摸,最终让时政新闻的可视化报道呈现出明显的“介入”倾向。在借鉴既有成功经验后发现,时政新闻对受众参与感供给的呈现转变是时政新闻“破圈”传播的重要“法宝”。如以康辉为代表的Vlog时政报道模式实际上是引导受众沿着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接受路径,通过生活展示的方式,将时政报道中蕴含的主流价值观引导与政策宣传等功能释放。对他人生活的好奇刺激了受众的“围观”:受众通过观看视频完成对他人生活的部分体验,分享行为强化既有社交圈的联结,视频成为共同意义空间打造的介质。此时的“新闻介入”已经不仅是对主播视频展示内容的“介入”,更是对受众次级群体的关系强化,新闻反向“介入”受众生活。这也解释了其“破圈”传播背后的情感动因。
介入式叙事的融入对时政新闻可视化的发展起到了阶段性的推动效果,但其带来的次生“藩篱”同样需要得到重视。时政新闻可视化的创新需要兼顾时政新闻天生的硬新闻属性,而难点在于:“抄成功模板”“走有效老路”成为介入式叙事于时政新闻可视化叙事实践中的惯性依赖,从而陷入结构定式化与表达刻板化的桎梏,难以真正实现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入脑入心。
结构定式化即遵循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时政新闻创作者倾向于按照既有的模式或思维定势来生产作品,目前大多时政新闻仅仅是对内容呈现形式的可视化加工,没有创作模式上的突破和创新。许多主流媒体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开通了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官方账号,但内容基本上是时政新闻原视频的简单剪辑加工,本质上是将大屏时政新闻“复制”到小屏上。这种做法在内容类型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都相对固定,没有实现新闻与受众需求之间的有效“翻译”,整体上仍是以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为主。单一的宏大叙事视角,实际上是对受众需求的忽视,也让时政报道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指向性,难以引起受众的共鸣。
内容表达的刻板化是指时政新闻难以突破原有的表达模式和语言风格,给受众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时政新闻有着严格的审核流程,用词更加严谨和正式,“公文化”语言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闻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受众在接受过程中难以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与此同时,时政新闻信息量大,表达形式的活泼性不足,存在较强的抽象感,对新闻内容的解读不够深入,使得受众难以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理解,还会产生时政新闻与普通人关系不大的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也就是说,表达的刻板化让新闻产品丧失了对受众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并不断地加深受众对于时政新闻的固有成见,导致受众与时政新闻渐行渐远。
对于时政新闻而言,可视化的本质是对时政新闻核心信息的有效呈现与解释说明。然而,部分从业者没有将工具服务于内容的意识内化于心,对于形式的追求高于对内容解释力的追求。尽管时政新闻对内容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在形式和细节上随着新闻主题的不同有所变化,但随着形式相似的新闻产品大量出现,受众对时政新闻可视化产品产生刻板印象,逐渐失去兴趣。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时政新闻的政治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新闻从业者为了降低出错的可能性往往会遵循固定的、规范化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在既有的模板中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内容创作,在强时效性要求下以较小的投入来换取更直观的产出。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对时政新闻报道既有模式的路径依赖。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时政新闻呈现形式的创新,让时政新闻可视化陷入窘境。
介入式叙事重在强调受众相对于创作者意志的建构作用[7],赋予了受众体现自我意志的机会。介入式叙事的本质是调动受众卷入新闻叙事,以受众的参与和影响为依托,反向促进新闻介入受众生活,进而实现传播结果的提质增效。然而,介入式叙事依赖于技术的可供性,需要持续采集并更新受众留下的介入“足迹”,以此作为勾勒受众画像、精细化个体需求的重要依据[8]。相较于介入式叙事,互动式叙事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传统意义上高高在上的时政新闻信源端和多元化的用户信息接收端中寻求一种动态平衡,从而有效地完成时政新闻传播,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参与[9]。互动式叙事适应性融入的方向调整,能够充分弥补介入式叙事动态性不足的缺陷,以高效的“互动-反馈”机制,实现从“邀用户参与知用户所需”到“与用户互动同用户共创”的跨越[10]。时政新闻始终将重要性作为其新闻价值的第一位,这对于吸引受众注意力具有天然优势。注意力的唤起往往会伴随共鸣的产生[11],叠加受众高参与度的信息需求,鲜活的可视化呈现所带来的互动往往更能引人注目,这是唤起用户新闻互动意愿的基础条件。多层次互动叙事能够实现媒体议程设置能力的再造,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传统的图片加文字的可视化形式可以用来传递连贯性强、信息体量不大的时政新闻。这类新闻依然沿袭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单向传播模式,具有较强的线性叙事逻辑,更多是实现时政新闻与受众的逻辑互动。
这类新闻充分保留了传统新闻的呈现样态,主要依靠新闻选题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来实现互动。例如,在人民网两会专题中,《我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代表委员谈履职)》的专题报道从代表委员的视角切入,以实践者的视角帮助受众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的历程。代表委员的叙述逻辑,不仅展现了实践中的难点与痛点,更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宏大的、抽象的主题具象化,变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图片加文字的可视化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不仅不会掩盖新闻的主题,反而在新闻主题的吸引力下,充分发挥时政新闻的逻辑说服力,最终实现的不仅仅是指尖上的互动,更多的是在说服的过程中完成与受众的逻辑互动。
这一层次的时政新闻的互动,更多是展现技术带来的新闻阅读的趣味性。具体来看,这类新闻拥有中等的信息体量,或者需要受众调动更多精力和注意力来处理新闻信息的内容。这时,可以在时政新闻可视化叙事的过程加入时间轴、地理图等动态组件,实现对受众参与意愿和情感体验的充分调动,能够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还原与解读的同时,增强受众的互动积极性。
例如,新京报旗下的“新京报动新闻”微博账号,将“地理图+时间轴”加入动新闻,提升新闻的叙事能力,在叙事中完成与受众的情感互动。在#全景回顾巴以冲突15天局势#的微博动新闻中,新京报利用动态组件对事件进行阶段性回顾。时间轴间距的变化用来引导受众与新闻情感的节奏保持一致,地理图的位移与模拟炮弹的变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图片视频相配合,保证了受众情感变化与视频符号呈现的一致性。节奏与情感倾向的双一致性引导,实现时政新闻与受众的情感互动。这类新闻制作起来需要从业者投入一定的心血与时间,同时有一定的时效限制,适合对时效性要求不那么强但需要进入受众视野的时政新闻。
高层次的互动叙事实际上是对新闻重要性的回应。全感官调动的新闻报道方式,常见于重大时政新闻主题的策划报道。较长的策划周期让这类时政报道呈现出丰富的可视化样态,不仅有图文介绍,短视频呈现,甚至H5的主题游戏互动也被纳入可视化互动的规划范畴。多形式的互动样态不仅实现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可视化展示,互动性的提升还能在报道前期起到足够的宣传效果,从互动层面提升受众的新闻卷入度,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这种立体矩阵式的传播形式,常见于两会等时政性极强的新闻报道中。因其在三种形式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与成本,能提供更完善的新闻互动体验,往往会带来“破圈”传播的效果,不仅增强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联系,更提升了时政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从上述三种实践总结中可以发现,多层次的可视化叙事逐渐被媒体机构应用到实践中。对报道层次和报道形式的有机组合和灵活运用不仅能节约媒体资源,重新强化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也为受众的信息接收提供便捷,有利于挤出多余的新闻信息泡沫,帮助受众调整和优化注意力资源的分配,还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时政新闻的产制流程。
时政新闻可视化叙事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时政新闻的可及性表达由“旁观”向“介入”的转变,进而增加受众在新闻接收过程中的参与感,阶段性地提升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在此基础上,为了打破时政新闻介入式叙事中仍存在的结构定式化与表达刻板化的桎梏,多层级互动叙事应运而生,在满足差异化需求的基础上,凸显新闻价值,回归内容主体,力求适应受众主体意识觉醒对时政新闻互动性的新要求。如何以更为普遍的互动交流,更为生活化、场景化的叙事话语传递时政信息,引领主流声音,综合提升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仍是媒体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