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紫娟
(江苏省靖江市新桥城实验学校,江苏 靖江 214500)
自2019 年开始,我国全面普及统编版语文教材,由此进入了新教材教学阶段。教材的内容编排遵循的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包括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内容布设方面贴近儿童的生活、情感以及经验想象,更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低段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儿童立场出发,把握这一年龄段的情感、心理特点,统筹兼顾语文要素,这样的课堂才有意思、有意义。
作为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阅读教学更利于低段小学生激活语文学习情感,能够使他们在扩大阅读范围的过程中,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激活想象力,能够保持更积极的阅读情感,实现知识面的纵深拓展。阅读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还与情感表达、沟通等诸多方面存在直接联系,具备良好阅读能力的人,大都能高情商的处理人际关系。对于低段小学生而言,大都如果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能够为日后的深入阅读、独立批判思维的发展等提供帮助,更利于形成正确的主观意识。
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想要架构智慧课堂,首先需要重视对智慧的运用。作为教师,不仅要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理念,还要领会新课标、素质教育,体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功能,进而才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师生角色互换,才能更精准的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等,这些才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基础。
阅读教学要能够借助于多元形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连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一篇课文的过程中,可以首先激活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已有知识,以助力接下来的学习和理解。针对已有知识的利用,最好是可以通过图文、视频或者游戏活动等多元的方式,即利于学生建立直观的体验,也能够自然地唤醒已有的知识体系。
以《我是什么》一课的教学为例,可引入希沃白板,借助“知识配对”功能设计游戏情境。首先,在左面一栏呈现三种植物,右边随机展现三种不同的旅行方法,要求学生想一想、连一连。这种形式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体验,还能够激活其思维,使其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植物妈妈所使用的旅行方法。
阅读之前设置预测板块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提前猜一猜,针对单个文本教学,如何才能设置有效的猜的环节?如何才能使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点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其自主猜想。一般情况下,可以以题目、插图以及主人公等为猜测依据。这些都是猜的线索,能够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较强的阅读期待。
以《我要的是葫芦》为例,在文本中呈现了两张插图,对比明显,此时就可以引入插图猜测法。学生在经过对比观察之后,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小葫芦都掉了?
学生1:可能是因为干死了。
学生2:也可能是因为生了虫害没人医治。
学生3:也可能是因为中的人偷懒,没有浇水施肥。
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猜想之后再进入课堂,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也能够轻松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既有效地将智慧课堂融入阅读教学实践中,也能够为接下来的深入教学打下扎实的根基。
想要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有效精准的提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在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应当具备思考价值,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设置高水平的问题,才能够调动学生情绪,才能使其学有所得,留下深刻的印象。显然,课前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及阅读渴望,这样才能从链接顺利转到文本学习。
以《狐假虎威》一课的教学为例,师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就实现了对整个故事梗概的梳理和呈现。
师:完成了预习,想必大家已经了解“狐”指的是谁?
学生:狐狸。
师:那么“虎”呢?
学生:老虎。
师:确实如此,在课题中,还呈现了两个大家并不了解的生字“假”“威”,它们在故事中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一边阅读,一边想象:在这篇故事中,哪句话非常直接地呈现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在一篇文章中,题目就是初步了解内容的眼睛。由此可见,只有聚焦课题,才能设置有效的提问,才能使问题直击文章核心。在此次设计中,前面两个问题相对浅显,只要学生粗粗浏览课文就能够找到答案;而后两个问题体现出了一定的深度、难度,能够将学生思维引向文章重点。针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就需要学生深入文本,认真阅读故事,把握故事含义,才能从中找到准确的信息。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针对阅读大都不具备正确的理解,常常是囫囵吞枣,就认为读了一遍,甚至还有些学生只是看了文中的插图就算读过了,并不了解怎样才能做到读懂、读好。所以,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够由浅入深地渗透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才是真正的独立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才能实现多读多想、眼到心到口到等。针对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可基于以下方法进行: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选择与编排大都通俗易懂,此时教师应该放手,由学生自主朗读。
以《要下雨了》为例,可以首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完成生字学习。具体方法如下:1.在文本找到“闷”,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学生能够找到与其相关的语句“水里很闷,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这样通过阅读,学生就能够发现“闷”和“透气”相关,“闷”的意思就是不透气,也就是呼吸困难。2.如“潮湿”,根据字词结构,学生就能够发现其与水有关,就能够自主联想到下雨天、水塘边等生活场景。3.插图也是辅助词语理解的重要载体,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材中,大都附有相应的插图,生动形象,更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以及字词含义,例如“挎”,在小白兔的手臂上套了一个篮子,这就是“挎”,既直观又易于学生理解。4.对于确实不能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在一年级,学生就已经掌握查字典的方法,这是主动识词解意的最佳工具。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遭遇到不明白的词语,还可以在由学生提出来,大家相互分享、相互讨论,确实存在理解困难的,教师可以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点拨。
当学生排除字词障碍之后,就可以自己读懂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但是有很多学生只关注于阅读速度,并不了解自己阅读内容的含义。所以,一定要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因为“观书贵疑”。只有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应用书本中知识,以此形成能力,变为自身的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要义。当学生能够读通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思考,也可以是自己的不理解之处。例如,在这篇课文中,下雨之前总共描写了哪些变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有类似的变化?或者有哪些自然现象能够预示要下雨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主读懂与其年龄相匹配的书报,能够初步分析并理解其中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所指向的就是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作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指导,要准确把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基于总—分—总的方式落实阅读教学,呈现出更优的阅读效果。首先“总”是指整体通读,借助这一步骤,可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其次“分”关注的是部分内容,能够分段理解,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够基本复述大意;最后再回归全文,深化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学生在完成默读之后,尝试绘制了简单的思维导图: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小兔→空手回家。这一导图形式既直观又形象,既准确把握了文中的字词义,也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理解,体会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这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阅读方法,需要其持之以恒才能形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单元的编排紧扣同一主题,而主题内容的选择大都是以学生为切入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上第七单元、二上第三单元等等,所呈现的都是儿童生活,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涵盖了古今中外,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地域的儿童生活。还有一上第四单元、一下第六单元、二上第一单元等等,其所呈现的都是自然主题,包含一年四季,涵盖了大自然的秘密,由此可以看出专家们的精挑细选,同时基于主题还为课外文本的选择提供了借鉴和思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结合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选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针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数量、内容以及要求方面做出了特别强调:在数量方面要达到50 篇,尽可能选择优秀的诗文。因为其所代表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低段小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形象思维占据主导,比较适合这些浅显的古诗,能够就此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够体会语言的丰富与优美。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类似的古诗文。以二下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在于春天,《村居》和《咏柳》都是以春天为主题,在选文时,可以选择《迟日江山丽》《春日》《江南春》等等,这些都是极其优秀的古诗文,而且阅读浅显、理解容易。又如一下第六单元,其是以夏天为主题,在教材中呈现的是《池上》《小池》,在拓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应注重内外衔接,可推荐《采莲曲》等。与春夏主题相关的内容数不胜数,但并不意味着是经典,就一定适合低学段学生,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等为例,确实是优秀散文中的经典,也与主题相契合,但是很显然与这一年龄段并不匹配。所以,针对选文的确定,不仅要与教材同步,也要保持适当的难易程度。
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一上第七单元为例,学生们通过阅读能够发现,不管是《明天要远足》,还是《大还是小》,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都发生过类似的事,这样就能够切实有效的拉近其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能因此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针对拓展阅读文本的选择,可以是《乡下的孩子》,也可以是《怀素写字》《司马光》等等,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也能够体会到童年的自由、快乐,还能够透过司马光的智慧,了解一旦遇到事情必须要使自己沉着冷静,才能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在语文新课标中特别强调,要使学生通过诵读,激活想象并从中获取情感体验。在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一学段,统计选入二十余首经典古诗,这些内容大都选自于经典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等等,同时还编排了很多儿童诗歌。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正是思维启蒙的关键期,也是记忆的黄金期,而经典国学作品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比较适合医学段的启蒙教育。
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当前的学生学情,可以在教学《对韵歌》的同时,引入《笠翁对韵》实现教材内容的合理延伸与拓展,学生朗朗上口,能够从中体会押韵的神奇、语言的美妙,还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时,可以引入《三字经》等作为补充阅读,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时,可引入《论语》,在这一学段内,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基础,能够体会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进入二年级下册的教学之后,可以引入《弟子规》,能够通过诵读帮助学生规范行为、明理学礼。在经历了四个学期的坚持之后,学生不仅实现了阅读量、识字量的有效拓展,还能够丰富知识体系,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有助于提升文学素养。
总之,对于低段小学生而言,快乐主动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拓展知识面,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课外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在积极诵读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以及阅读情趣,能够为日后阅读自信地树立以及快乐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