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林
(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东门小学,福建 长汀 366300)
数学是教育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概念知识、难度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起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思路,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有效转变教学思路,注重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引导性,并从学生出发,充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教育应当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归纳总结数学规律和数学知识的过程,但是在以往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状态是“源源不断”地“讲”,而学生则是在座位上呆板地“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很多学生是“被动”地学习,缺乏主观学习意识,导致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致不高,课堂学习状态不佳,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想充分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扭转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状态,让学生变得主动,主动地去“接收”知识,主动地去“学习”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学生在主动地“学”中探讨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脑海中的知识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高阶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引导教学法的应用,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接受程度、发展水平,有效开展问题引导,使得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效地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引导,以明确化、清晰化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探寻数学概念、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目的”“有层次”地学,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思考。如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可以从基本数学概念入手,提出: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法则是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根据课本内容探寻课程概念、总结计算规律。教师可以联系旧知识提出问题:整数乘法与分数乘法的相同点、不同点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比较新知,有效思考、探寻二者的异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恰当引导,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有效进行引导教学。如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出示一篇购物日记,上面清晰地写道:购买一个笔记本,花了5.74 元;购买了1 支笔,花了3.4 元;总计……剩下的部分被撕掉了。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大家能够补充后面的内容吗?”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探究。很多学生在观察习题后快速地列出了算式5.74+3.4=,关于得数却难以下笔。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新知,教师就可以有效设计问题引导教学,如:“观察这个算式,它有什么特点?你打算如何开展计算?计算方式与整数方式相同吗?不同又在哪?”以循序递进的“问题串”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这样就有效革新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讲解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以充分地开阔学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
受智力水平发育、家庭环境等影响,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之间就已经出现了思维认知、知识应用上的差异,有些学生学得快、用得好,很快就能够掌握课程知识;有些学生学得慢、用得差,很难深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一视同仁”,都是教授同样的理论知识、布置同样的作业,这也导致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差的学生越“差”越“多”,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学习自信了,并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这不仅阻碍了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高阶思维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认知、理解社会与自我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间的学习差异、思维差异,注重针对性教学,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发展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班级中学生的层次划分,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首先,教师要根据自身对于班级学生的学习了解将班级中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类学生为课堂上表现较为活跃且具有较高理解能力、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B类学生为具有较端正的学习状态且学习基础掌握较为扎实的学生;C类学生为基础较差、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再进行层次划分后,再针对性地布置任务、设计问题,以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以本课程教学为例。在课程总结阶段,针对C类学生,教师可以加强基础巩固类教学,提出一些计算题,引导学生分析、计算,提升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针对B类学生,教师可以强化应用性教学,结合生活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如:小明的妈妈想要买一件新衣服,已知当前衣服的价钱为798 元,到了“双十一”有优惠,实际价格为699 元,那么这件衣服便宜了多少钱?小明的妈妈又发现了这一件衣服还有满600 减50 的优惠活动,那么小明的妈妈在双十一购买这件衣服总共优惠了多少钱?以此生活性问题情境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A层次学生,教师就可以设置难度较高、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分层教学中也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实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使每位学生取得进步与提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课堂上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只有学生具有充沛的学习动力、高昂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并开动脑筋思考并解决问题。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一直听,明显无法有效地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当前新课改要求教师有效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注重方法创新、更新,以学生兴趣、年龄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以充分地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在轻松、活跃、自由的氛围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助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引导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完成知识的探究,完成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兴趣出发,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摸球”游戏。准备几个颜色不同的小球及一个不透明盒子,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探究可能性的大小,以新鲜、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增添课堂趣味。游戏活动具体设计过程:“教师拿出7 个黄球、3 个蓝球,将其放入不透明盒子中,并使劲震荡。”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进行猜测:“现在如果我要从这个盒子中一直摸球,那么你们觉得我摸出来是黄球的次数多?还是蓝球的次数多?”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想法表达完毕后,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学生提供一样的数学道具,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记录、验证自己的观点,最终总结到底摸出哪种颜色球的次数多,并有效讨论、交流、分析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在这一游戏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过程,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要想充分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大胆提问。只有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思考,才能够产生质疑、“提”出相关的问题,所以,“质疑”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思维发散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地重视起来,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促进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组织评价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评价、不断质疑。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出的问题,并留出较大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评价。在学生评价、质疑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恰当点评,从教师视角出发指出学生观点、想法的不足之处,并肯定、表扬学生提出的新观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使得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也能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身见解。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实现主导教学到启发教学的有效转化,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构建和谐、友爱的师生交流关系,进而能够有效强化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推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1.8×6=10.8”“2.2×3.6=7.92”这两个计算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就此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在观察下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第一个计算题小数点后仅有一个数字,而第二个有两个?”以此导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总结小数计算规律,以使得学生在质疑、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高阶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又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在黑板上板书“三角形的稳定性非常好”,这时就会有很多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为什么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好?”“长方形和三角形谁的稳定性更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并通过举例、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在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及时开展习题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及应用。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接受程度,优选数学习题,以针对性习题锻炼并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相关的解题思路、方法等,以增添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充分发展学生数学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另外,小学数学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进行习题选择、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习题的整体性,使学生在习题的解答中感知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联系,并学会整合运用相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中“扇形”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优选习题,将扇形、长方形、圆形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设计习题,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习题条件,运用相关知识点提炼习题关键解题点,最后灵活转化,快速解答问题。此方法能够强化习题训练效果,提升学生的解题灵活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发展要求,积极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引导教学法的充分应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应用针对性教学法,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趣味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注重习题的选择和布置,以充分地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