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利
(河南省巩义市第二小学,河南 巩义 451200)
绘本,是一种图文相结合的叙事型文本。绘本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思想内涵丰富,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非常多丰富有趣的绘本故事。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利用好课本上已有的教学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中的道理,把道德内化于心中,促进其内心精神世界的成长?本文论述了绘本在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绘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用策略和技巧。
新课标要求,除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外,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改变。有效的教学资源开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思维、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是注意力无法持久。而绘本这种以图文形式呈现的故事读物,不仅文字通俗易懂,画面生动形象,而且主题鲜明,富有深刻的哲理,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补充资源,能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也迎来了信息化新时代,绘本与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呈现出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也会让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使课堂氛围轻松有活力,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
绘本具备生动的故事情节、遍及各种思想的主题、真实的语境等特征,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依然有很多教师对绘本教学的认知还处在最初阶段,他们也知道绘本故事的重要性,但在教授时,依旧是以教师的口头讲述形式为主,忽视了绘本教学本身的独特性,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不高。
还有很多教师存在着过度利用绘本进行教学的情况,舍本求末,喧宾夺主,完全忽略了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致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的无法达成,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实现。所以,针对目前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绘本,恰到好处地使用绘本,采取一些有效策略和技巧来提升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开始上课时,教师选择合适的绘本故事,不仅能快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学习状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假期有收获》时,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一个绘本小故事,教师可以从这个绘本小故事着手,带领学生观察绘本中主人公小强是如何过暑假的,再和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安排和度过假期的,进而引导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暑期生活,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暑假计划,将假期的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选择好合理的绘本导入方法,不但能够快速地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一语中的地揭示主旨,抓住重点,让学生感受到书中所描述的内容居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一样的,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效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多是一些生活哲理和情感的教育。如何将书本中的思想情感内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最有效的方法是要让学生主动进行换位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换位思考,还需要教师将绘本整合成学生喜欢的剧本,引导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其形成自己的情感认知和道德意识。例如,在学习“大家一起欢乐多”这一主题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绘本《小布丁和小蝴蝶》,感受小布丁和小蝴蝶结交新朋友前后心理所产生的转变。然后将绘本整合成简单有趣的剧本,并融入相关音乐背景,指导学生表演绘本故事。同时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小布丁和小蝴蝶结交了新朋友后,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结交新朋友,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在你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和朋友一起玩快乐吗?通过思考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关联到实际生活中,从而真切领会结交朋友的重要性。
由于课本容量限制,绘本无法做到完整呈现,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必然会枯燥乏味,而且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将内容讲完,那么最后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也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综合考虑到学生多方面因素,同时,在利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围绕主题,确定目标。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绘本,优化文本内容,让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强化感受、加深情感体验。例如,教授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乱扔东西的塔格叔叔》:塔格叔叔丢三落四,房子脏乱,给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最后他改正错误,重新恢复整洁。《干点家务活》结束,推荐了《朱家故事》。一开始,学生是笑着听的,后来就陷入了思考:家务活不能只让妈妈一个人干,全家都要帮着一起做,每个人都要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一起来合作》结束时,补充了《南瓜汤》,在故事中他们学会了合作和分享!
在小学低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上,绘本的有效使用可以促使学生的内心和思想受到触动,能将书本中文字所描述的道理真正内化为道德认知,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然而,课上无论多么完满,也是会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的,而道德与法治的最终目标还是要体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求,适当地拓展一些绘本故事,通过课后实践延伸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有学生阅读了绘本《规则是用来遵守的》,并提出自己的看法:绘本中的故事主人公伊恩是个遵守规则的小男孩,可是他的姐姐珍妮却正好相反,从不遵守规则。当姐弟俩和他们的爸爸一起在森林游玩度假时,住在了一个小木屋,而这间小木屋有着严格的行为准则。很快,一向不守规矩的姐姐就破坏了规则,相应的惩罚也随之而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个绘本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遵守规则,并思考如何能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学生认识到,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后也要懂规则、守规则,建立规则意识,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控能力。另外,也有学生提出:在这个绘本中,我们感受到了弟弟伊恩的勇敢和机智以及姐弟之间的友爱。所以,让学生自己阅读绘本,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说出来,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想法的习惯,再与人沟通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
动画片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动画里耳熟能详的人物能激起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课堂能更容易“活”起来。抓住这一特点,施教时把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引入课堂,像磁石那样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能带动学生的思绪,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如,第二单元第7 课《可爱的动物》中,《动物老师》用了4 幅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正因为有这些可爱的动物对人类的启发,才带来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从中让学生学会感恩,提升保护动物的意识。此时,播放“受蝙蝠的启发而发明了雷达”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从动画中去体验,知道人类的生活与动物是密不可分的。再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通过学习蛙泳、练瑜伽、人们乘坐的飞机等生活经验,知道动物是我们最好的生活老师,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发明是从哪里得到启示的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万物,有所启发,引发学生对动物界和自然界的其他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此可见,让绘本故事动起来,可以有效开启学生的思考之门,挖掘思维潜能,促使学生获得成长。
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如果学生每节课都去阅读这些图文,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灵活地应用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并结合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设备,创新使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绘本故事“活”起来。在执教一年级上册《课间十分钟》这一课时,课前,教师选择了“我喜欢的课间游戏”栏目中的“跳大绳”游戏画面,在教材原有绘本的基础上,将图画设计成跳绳游戏的动态视频再加上声音,创编成一个动画小故事:下课了,同学们都来到操场上一起开心跳大绳。但这个游戏需要同学们互相交换游戏角色,有跳绳的,有摇绳的。可时,明明只想跳绳,却不想摇绳子,所以小朋友们都不喜欢跟他一起玩。明明很纳闷,心里想:“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和我一起玩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播放这个绘本小故事,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并说说为什么大家都不想和他一起玩。学生在边观察边思考中马上就意识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因此,教学时可以将简单的图画改编成有趣、生动的音视频,采取讲故事与图画相结合的方式,将静态的图画做成动态的视频,如此,教学内容就更加充满趣味性了,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获得启示、明白道理,将良好道德品质无形地内化于学生内心。
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好动,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感受绘本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也收获了道德成长。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7 课《可爱的动物》时,为了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才是真喜欢动物”这一栏目,可以将教材中的绘本故事《我和小蜻蜓》改编成了《小蜻蜓历险记》,请学生分别扮演“小蜻蜓”和“小男孩”,通过小蜻蜓和小男孩的对话,学生立马明白了小蜻蜓喜欢自由的生活,它也有自己的家,我们喜欢动物就要给他们自由,不捕捉、不伤害它们。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怎样才是真的喜欢动物。随后,再进行课本上的情景选择时,学生就自觉形成了正确的道德判断。
孩子天生就喜欢绘画和创作,经过幼儿园时期的锻炼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绘本故事的展示,大多数孩子都能进行简单的绘本创作,教师再给予具体的引导,让孩子们围绕主题创作绘本,或者在教材原有绘本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简单的儿童画来进行绘本故事的创作,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如,第四单元《请帮我一下吧》一课没有编写副版绘本故事,但主教材的第57 页的绘本故事《温暖的“接力棒”》暗藏许多小玄机。在施教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绘本,大胆想象,寻找温暖的“接力棒”是怎样传递的。继而通过主持人的话“谁帮过我”“我帮过谁”“我还能帮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追问和对话,引导他们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鼓励学生把受助于人和帮助他人的生活情境和感受创编成独特的绘本故事《争当小雷锋》。课后,整理成自编绘本集。学生可以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总而言之,绘本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最为直观的一种教学资源。因此,作为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教学资源,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好绘本故事,发挥它的作用,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中获得道德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丰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进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