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德育培养的策略

2023-02-28 16:25冯菊香
学苑教育 2023年24期

冯菊香

(甘肃省永靖中学,甘肃 永靖 731600)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事物。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在学习传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尽量多地接触、学习、使用这些新技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责无旁贷地成为学生接触信息社会新概念、学习新技能的主阵地。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在实践过程中感知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这就要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必须要渗透品德教育。无论是理论知识讲授课,还是上机操作实践课,教师必须巧妙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上课时间段,将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行为习惯、道德法制、团结协作、爱国感恩等各个方面接受教育,提升信息素养,为精彩人生作铺垫。以下是在信息技术课一线教学过程中总结、积累并行之有效的德育实施策略。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爱护公共学习环境的习惯

信息技术课绝大多数是在计算机机房上课,虽然上课过程中只有一个班的学生使用,每位学生专用一台电脑,但学校机房跟图书馆一样,是全校师生共用的学习环境,所以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使用公共学习资源的良好习惯。

例如:保持机房环境的干净整洁,不在机房吃东西、喝饮料;爱护机房电脑、桌凳、投影等设备;不随意挪动显示器、耳麦等;电脑出现断电、上网掉线等故障时请老师解决,自己不插拔电源线、网线;同学间相互讨论问题时尽量压低声音,不影响其他人;不随意修改电脑壁纸、IP 地址及其他设置;不改动、删除他人存储的文件;下课离开前将键盘、鼠标放回原位,将凳子摆放整齐。这些行为看似很平常,要求学生在机房上课的过程中做到这些,并长期坚持成为一种习惯,不仅能保护学生在机房上课时的安全,也能为机房管理人员减轻工作负担,同时也为其他使用者提供方便,是学生养成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正确、高效使用电脑的习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工具,所以从小学阶段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安全、正确、高效使用电脑的习惯,为学生将来使用电脑进行终身学习、高效工作奠定基础。

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使用电脑的不良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脑启动过程中,不断地敲击键盘、点击鼠标;存放文件时,随意将文件存放在电脑桌面或我的文档;安装应用软件时,不选择安装目录,全部按默认路径安装在系统盘上;从不升级病毒库、清理垃圾文件、整理磁盘碎片;使用优盘时、不先进行病毒查杀,而是直接存取文件;关闭电脑时,不按程序关闭应用程序再关机,而是直接按住电源键强行关闭,等等。这些不良习惯虽然在短时间可能看不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长期使用电脑的过程中,会造成文件存储混乱、无法找到甚至丢失文件、电脑感染计算机病毒、破坏计算机系统等问题,严重时还可能损坏硬件设备、缩短电脑使用寿命。所以,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按程序开关机、分门别类地存储文件、使用优盘前先进行病毒查杀、定期升级病毒库并进行垃圾文件清理等习惯,不仅是在保护机房电脑,更是在培养学生终身使用电脑的好习惯。

二、优良意志品质培养

(一)虚心求教、乐于助人的品质

信息技术课既有理论知识学习,也要求学生掌握很多操作技能,如学会文字处理软件Word、表格数据处理工具Excel、制作演示文稿用的PowerPoint 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的环境也千差万别,再加上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信息技术课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造成学生在操作计算机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部分来自城市、从小就接触电脑的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强,有些学习内容他们早就掌握了,而部分出生在山区的学生,从小就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连最基本的操作,如键盘输入、文件保存都不会。

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这样差距的情况很多,这就给教师按计划开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当“小老师”,也就是让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指导帮助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在顺利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补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同一个班级中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既帮助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学习内容,又慢慢补习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同窗友谊,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创建。

(二)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设置上有这样一个特点:在每一章的学习内容完成以后,都有一个“项目挑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所要完成的项目内容由组长负责,统一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小组每个成员,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处理,并将最终成果进行展示、评价并拓展。在进行“项目挑战”学习的过程中,因为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张、个人能力有限,所以任何一个学生单打独斗是不可能按时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因此,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中,让每一位学生负责其中部分内容,精诚合作,发挥团队作用,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后,各学习小组制作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其中包括规划与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等几个环节,其中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中又包括图片、文本、动画、声音、视频等各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小组内的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负责其中部分工作,相互合作学习,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这样基于项目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削减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畏难厌学情绪,让他们互帮互学,一起克服困难,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锻炼了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严谨细致、勇于拼搏、不轻易放弃的刻苦学习精神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部分学习内容难度很大,如算法的概念与描述、三种基本控制结构、用Pyt hon 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等。对于初步接触算法、没有任何编程基础的高中学生来说,即使是非常简单的只用几行程序就能实现的算法,让他们直接写程序代码并进行反复调试直到最终成功实现算法,难度是非常大的。面对枯燥无味的程序代码,学生可能还无法理解每一行程序代码、每一个函数名及参数,甚至是每一个变量、运算符的使用方法及作用。学生在输入代码的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个字母大小写的忽略、一个标点中英文状态的混用,导致在调试程序时反复出错。这种时候,部分学生就很容易放弃,静不下心来继续一遍遍查验程序,直至最后成功实现算法。所以,在学习此类具有挑战性的内容时,教师必须及时帮助、鼓励学生,让他们再坚持、再努力,不轻言放弃,直到最终成功,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收获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态,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潜移默化地渗透不畏艰难、勇于拼搏、不轻言放弃的优秀品质。

三、家国情怀、感恩意识的培养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国家长期发展、繁荣富强的前提与基础,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神圣的职责和义务。信息技术课具有的应用性、趣味性、综合性等特点给我们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上课时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情境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在学习技能、收获知识的过程中,丰富内心情感,让家国情怀、感恩意识等德育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一)将国家大事适时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借助信息技术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上课时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专门设置几分钟的爱国教育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观看视频、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例如,2021 年6 月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杨洪波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又迈出了一大步。教师可以截取新闻报道中相关的片段,在6 月17 日后几天上信息技术课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最新进展情况,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奥运会、残奥会等一些大型国际赛事举办期间,对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汗如雨的奋力拼搏过程、夺得金牌时领奖、升国旗的庄严场面和感动瞬间等,教师可以提前收集视频片段并剪辑,在上课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让学生及时了解中国代表队的战况,也让运动员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感染学生,而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在国际赛场的温暖瞬间定会让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课堂学习任务完成以后还有剩余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再上网继续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用具有家国情怀、感恩教育的素材

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时,还要用到大量的素材,教师可以灵活地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学生初次学习使用“画图”工具时,可以让他们通过绘制五星红旗掌握基本形状绘制和填涂方法;学习简单动画制作时,制作“升国旗”动画;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以“林则徐虎门销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九·一八事变”“开国大典”等历史事件为主题,让学生在收集素材、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重温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国庆节期间举办“我为祖国送祝福”电子画报制作比赛;在母亲节、教师节等特殊的日子上信息技术课,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张电子贺卡通过电子邮箱发送给妈妈、老师等。只要教师用心思考,巧妙设计,在信息技术课上渗透德育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受到熏陶,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适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早已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切换为手机。手指轻触屏幕的瞬间,各种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呈现,而且还能灵活地根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浏览习惯推送用户关注的各种内容。生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快手、抖音等应用软件让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传播各类信息。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合理选用快手、抖音中的相关视频开展教学,还可以组织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在3 月,开展“学雷锋”网络主题教育活动,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组内学生分工协作,通过照片、视频、文字等形式记录本小组学生活动开展情况,制作美篇、简报、小视频等网络宣传素材,通过学校公众号向外宣传。根据不同时间点并结合本地实际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旅游节宣传、保护环境、志愿者服务等。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记录活动过程中有意义的场景和瞬间,最后加工处理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网络信息,不仅是对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知识的实践和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其中也渗透着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的培养。

四、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教书育人的漫漫征途上,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勤于探索实践,以身示范,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逐步提升信息素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