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与传承

2023-02-28 16:25郝婵娟
学苑教育 2023年24期

郝婵娟

(河北省石家庄市翟营大街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入生活,为人们的吃、穿、住、行、教育各个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人们对科技的发展充满期待,科技的进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亮点之一,而这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中数学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中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载着数学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阐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要求和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数学既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承载着文化的传播功能。将数学课堂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融合,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时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是一种趋势。

二、立足核心素养,课堂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制定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将“三会”作为数学学科的指导思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落实“三会”的核心素养,《课标》提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合理性,也为数学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依据。

(一)改变观念,深挖教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已经逐步建立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观念,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数学文化融入实际课堂教学,建立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还较薄弱,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时要改变观念,深挖教材,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传统优秀文化魅力。

例如,在学习冀教版三年级《年月日》单元时,可以从生活中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由学生自己的生肖引入,十二生肖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俗文化,现在已经由中华文化圈传向了世界各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由生动可爱的十二生肖引出十二地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朗朗上口的生肖儿歌,富有童趣,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想找一找自己的属相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哪一项;接着由十二地支引入十二时辰,在古代人们也常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十二地支也称为十二时辰。传说,古代劳动人民仰望天空夜观天象时,忽然听到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有老鼠在活动,时间长了,发现老鼠频繁出没的时刻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24 时计时法随着钟表传入我国,子时对应的24 时计时法为23 时到1 时,随着将十二时辰与现在时间的一一对应,经过这样深挖教材层层递进的设计,既让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又能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再次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史渊源,折服于古人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数学知识点,让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建构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

(二)感受广度,理清脉络

数学知识本身有较强的连续性及系统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让学生将这些联系能够形成知识网络,由点到面再到体,让学生能够将一个个细碎的知识点,连成知识串,最后形成知识体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发展的,又是怎样应用到生活中去的。而在实际教学中个别学生只是对知识点进行孤立的、机械性的记忆与思考,只会照猫画虎套用公式,低年级的知识相对简单多是对单一问题的解决学生之间的差距还不明显,到高年级需要多个知识点灵活运用才能解决问题时学生之间就会有较大差距,因此,不管哪个学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应由单纯的知识点传授转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课堂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化成学生体系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学生遇到新问题时才会知道怎样去思考、怎样去求证、怎样去应用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举一反三,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更有利于灵活地运用知识,最后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例如,冀教版六年级《认识圆》,圆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在直线图形基础上学习的虽然是首次接触曲线图形,但生活中圆形物品随处可见,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圆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从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圆”,学生既熟悉又有兴趣,小到原子器件,大到天体的运行轨迹这些都能发现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圆的发现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着介绍古人对圆的研究与应用,大约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开始研究圆,战国时期墨子才给圆下了一个定义:圆,一中同长也。比希腊数学家早100 年;“规”是我国古代的画圆工具,据《史记》记载大禹在治水时就有“左准绳,右规矩”的描述,《荀子》等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圆者中规”,可见规的使用在我国古代有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几何思想的萌芽。在力学领域也少不了圆的出现,他们搬运重物时就放几段圆木在下面滚着走;时至今日我们对一些大型建筑的迁移仍然使用古老的滚动法将它移动到指定位置。让学生知道我们不仅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还要会思考并能用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最后要引导学生升华总结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我们现在熟知的圆周率,《周髀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勾股圆方图”,”汉代赵爽注解为:“圆径一而周三”,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给《九章算术》做注时发现“周三径一”实际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不是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他创立“割圆术”来计算圆周率,利用极限思想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周长就越接近圆周长这一点,从圆内正六边形开始切割一直切到九十六边形,得到圆周率大约为3.1416,使得中国数学站在了世界前列,后来,祖冲之在此基础之上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7 位,这一纪录领先其他国家一千年。

以上这些就是古人发现圆、分析圆、研究圆并形成体系的过程,虽然古代条件有限,但人们探索世界的热情与成果让我们受益至今,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教学中,利用我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他们开拓视野,增加认知范围,尽可能多的引导他们建立知识网络,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培养深入思考与研究的思维习惯与能力,培养利于学生发展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在学生心中种下探索的种子,为学生的长期进步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让这种锲而不舍的优秀传统精神得到继承与发展。

三、加强学科整合,善用优秀传统文化达到育人目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问题已经不能单靠某一学科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常常需要运用语文、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知识及素养才能完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跨学科整合让学生从多角度、多视野去学习成为必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数学思想和智慧,例如中国古代数学家在算术、几何等领域的杰出贡献。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同时也培养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因此,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和善用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知识视角,培养他们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全面的育人目的。

例如,一年级《认识数》,从古代结绳计数说起,古代用结绳计数的方式来记录事物的数量,还通过诗文的形式来描绘数量及意境,《山村咏怀》中这样写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通过诗句既让我们了解了事物的数量,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山川美景,简洁明了地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现代的数学课堂链接起来,在文字中体会“数感”,在数字中感受文化。

在五年级学习方程时,明代《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僧分馒头》,书中这样记载:“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能将小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有一百个和尚分一百个馒头,大和尚每人三个馒头,小和尚三人一个馒头,正好分完一共有几个大和尚几个小和尚?

这个小古文浅显易懂学生很感兴趣,在转化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有的教师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事情,数学题学生都能读懂,其实这样的观念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或者题目条件多、文字长时,不能有效提取数学信息,这些都是阅读能力欠缺的表现,在课堂中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学科融合的需要。

接着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学生想用方程解,有学生想用假设法,有学生想用转换法,有学生想用分组法。这些中华优秀传统名题经过大量的推理与验证,有着中华特有的文化背景及思想,通过它们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对比“鸡兔同笼问题”“坐船问题”“答题问题”“捐款问题”的相似之处,进一步巩固模型,使数学知识得以内化。

这样的学科融合还有很多,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部分知识时,将数学和美术融合在一起,从中华优秀古典建筑中,从传统服饰中可以找到对称的美等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抓住这个生长点,利用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从中国优秀诗词中,古代数学题中,古代人文历史故事中,古代建筑文化中找到衔接点,为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四、结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堂中不只有数字和计算,人们对科技的发展充满期待,科技的进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亮点之一,而这些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中数学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数学课堂融合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去,将传统优秀文化中包含的数学精神传递给每一个学生,感悟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中华文化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在日新月异的世界变革中,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时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教师在课堂中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多角度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