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孩子需“三看”

2023-02-28 03:38唐欢欢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观察指南幼儿

唐欢欢

摘 要:观察是了解儿童的体验、评估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幼儿园活动课程的评价始于观察。在课程评价中,我们可以将观察定义为“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即:教师能发现幼儿的行为表现,能探寻幼儿游戏行为背后教育契机;教师能理解并筛选有教育价值的信息,能利用观察结果做出教育策略的判断,支持并满足幼儿的需要。儿童行为观察与支持是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以幼儿为本”的现代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更是幼儿园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指南;幼儿;观察;三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2-0087-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位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因此,评价是幼儿园活动课程实践系统的基本要素,缺少了评价,课程的实践系统就是不完善的,也是缺乏反馈和动力的。观察也自然就成了了解儿童的体验、评估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三看”进一步发现和接纳、理解和识别、支持和满足儿童的需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同样也提出,发现每个幼儿的进步并在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发现每一个幼儿都有其发展方面的优势,这些发现就是幼儿的潜能,当我们发现和了解了她们的潜能,就可能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活动拓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其进步。

1.看得见——发现与接纳儿童的需要

幼儿活动主题有时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应具有教育、记录的功能,并能不斷激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要能发现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心理学家罗伯特说过:“人离开环境,无行为可言。”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吃完了点心,帅帅放好椅子,轻轻地走到了前面的墙饰前,左看看右看看,眼神集中在自己做的调查记录那里,上面呈现的是孩子们自己的绘画及爸爸妈妈们的解读,一份一份的调查记录错落有致地张贴在主题墙上,他开始伸手翻看记录表。只见帅帅从最上面的调查表看起,看了一会,便蹲了下来,开始用两只手翻越下面的调查表,教师走近,观察他,他也没有发现老师。认真地轻轻地一张一张地翻看,一直在聚精会神地看,一刻也没有离开,眼睛也没有离开过主题墙面。

分析与反思:主题墙是班级孩子们针对班级主题开展的互动形式之一,教师发现幼儿喜欢驻足与其发生互动,可见上面是孩子们在主题活动《我运动我快乐》中各阶段学习和操作的过程轨迹,有展示的,有操作的内容,它承载着孩子们活动的动态过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积极主动构建的。”当教师发现这一点后,对班级环境的创设更加能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形成师幼共创式的班级主题与区域环境。

《指南》提出,每个人的背景和学习方式不同,只有教师深入观察、客观评价并提出适当的支持,才能更有利促进每一个体的发展。

在混龄山楂林活动时,因为每个孩子的认知和能力水平不一样,对事物的外在特征感知也是不一样的,对山楂的理解和关注点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关注山楂枝干、有的喜欢它的色彩,有的注意到它上面的蒂,等等,表现出的山楂造型也是多姿多彩的,作品极为丰富,混龄活动开展过程中正如《指南》中所说,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师通过作品能够发现幼儿对事物外在特征的不同理解和关注,应该接纳孩子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每个幼儿都从自己的理解视角表现眼中物,要能见他们所见,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2.看得清——理解与识别儿童的需要

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包含预设、过程、成果等环节,活动课程的实施侧重于活动过程,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活动过程的实施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孩子们很多的状况,孩子们也会出现很多的想法和兴趣的转移,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捕捉有价值的“点”,对活动的内容组织与实施进行不断修整,以便其能更加符合幼儿的需要。立足于活动的具体实施,还得看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幼儿对活动的喜爱,所以教学“课堂”便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学期都会开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这里的“课堂”指的是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可以是室内活动,也可以是室外开放性活动与场所等。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安排一月一课一摩(即每个月都安排一个活动),可以同课异构,也可以异课多摩,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开展教师间的观摩互动,目的则是更好地优化集体教学,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开展时的表现与参与度,看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学习方式,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语言交流、合作交往、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纲要》中在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与选择上,也做出了如下要求: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其感兴趣的事物与问题,又有助于拓宽幼儿的视野。面对幼儿的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能力水平,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通过材料提供、实施策略、分组操作、个别指导等形式满足幼儿各自现有的水平与需要,又能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循序渐进地进行深入探究与互动。

《指南》中首先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在讨论体育锻炼项目活动时,为促进集体中幼儿的身体动作的综合发展和与同伴之间挑战运动中彼此情感的建立。我们尝试开展户外大阳光体育活动,即年级组所有孩子在大操场上按照环形内外的游戏项目自由选择,根据教师平日对孩子的观察发现她们好跑、爱动、乐玩,于是在外环就设有快速奔跑区、翻爬区、跨栏区、钻滚区等,尽情释放孩子的好玩好动天性,锻炼孩子的体能和坚持性;内圈有小型多样的互动小项目,动作稍微柔和一些,内外圈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调剂,两圈互不干涉。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进而师幼共同讨论,又结合他们的需要对环形装备进行了调整,即环形上的所有游戏都是围绕环形开展的,不停循环玩耍。右图箭头部分为快速跑区,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会玩,敢玩,爱玩,乐玩,肆意奔跑、前方垫子上翻滚,使劲儿投掷远处,助跑跨跳不同的高度(幼儿视能力自由选择跨栏),上下山坡路,按照各自独特的方法穿过笼子架,分成两组目的一是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自由选择游戏,二是分散人群,爬上崎岖不平的轮胎后纵身一跃到地垫上,迅速爬起来穿过障碍,继续快速奔跑。一直循环玩耍,过程中有速度区,有缓慢区,可以帮助幼儿适当控制,动静交替,剧烈运动和舒缓运动相结合。而中间的内心块则是胆量的较量,勇气挑战就在此区显现。

在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性地开展观察与记录,清晰地了解到孩子的需求,从而一次次调整和完善活动方案,时刻践行着《指南》精神。

3.看得懂——支持与满足儿童的需要

异龄幼儿之间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发生各种自然互动,教师及时捕捉到孩子的“亮点”,有的发生在大龄与小龄之间,有的发生在同龄之间,教师进行个别与跟踪性观察,通过文本记录、视频、录音、照片、作品等手段方式留下混龄孩子们的“精彩”,通过分析,由现象到本质,在后期的活动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及时完善活动实施计划,调整活动指导策略。在进行幼儿观察时,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幼儿互动,记录下幼儿间的客观事实,总结幼儿行为表现,在总结表现行为时,要就事论事,不做最终的、决定性的评价,结论仅仅是总结儿童在这次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特点,总结行为后,便初步了解幼儿的行为,此时,需要做一个关键性步骤:评价幼儿行为,寻找支撑,提出合理性建议和改进措施,辅以记录图表,能够进一步支持并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

如何观察与评价集体活动中儿童的表现呢?一个集体活动好不好,根本标准在儿童,这意味着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在活动中,是否饶有兴趣地听、看、想、说、做,教师是否提供聽、看、想、说、做的时间、空间和材料。假定活动时间20分钟,儿童在前10分钟就走神、打哈欠,尤其是年龄层次水平不同,性格特点迥异的孩子们,其有意注意力时间本身就各具特点,所以不能单一看行为本身,教师结合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具体分析课程中的表现,找出行为背后的行为原因和意义,支持幼儿有益活动,帮助幼儿进步,才是活动的价值。观察包含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等,我们通常会采用书面记录、个案、图表法、抽样、叙事等形式和方法。每一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范围和作用,比如,个案记录可以了解一个儿童的行为发展变化,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要;瞬间记录可以快速了解班级中幼儿的整体表现;轶事记录可以捕捉到幼儿具有里程碑式的有意义的事件;非正式的可以全面了解不同领域等方面的表现等等。总之,恰当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客观记录、总结幼儿的行为,在做评估分析时,为解析幼儿行为,提供可靠的依据;在课程审议时,为课程设置与调整,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在做幼儿成长档案时,为完整呈现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而真实的佐证材料……

幼儿园活动课程源于幼儿,以幼儿为本,基于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探究的内容来源于孩子的世界。通过“爬山虎趣闻”系列探究活动,满足了孩子对大自然中植物的探究兴趣孩子大带小,小学大式的观察、探索与自我总结,从而积累了关于爬山虎的一些知识与经验。幼儿园的孩子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当他们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指南》中也说,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交流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提供一定的支持性环境和机会,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让幼儿结伴去发现、观察、讨论。孩子们讨论激烈之时就是他们思想碰撞,知识交换之时,他们通过自己的看、摸等多种感官认识这种“新型植物”,不同年龄幼儿有着不同的认知经验,感受也不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彼此都在交换着各自对它的认识,不断挖掘幼儿已有认知经验,教师这时候就是“倾听”和“观察”,听孩子们的心声和想法,因为他们正在相互讨论、互相学习;观察他们的动态,时刻了解孩子内心世界,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又如何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的。当我们了解到孩子的水平,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要时,我们将提供活动资源与活动材料等支持,引发孩子新的思考,获得新的认知经验。如,他们在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哪怕是孩子的一个求助或期待的眼神,帮助他们继续进行深入探究式的学习,构架延续讨论的支持性策略。目的就是引发他们更加深入的探讨、交流和学习。

在一次外出亲自然时,孩子们在奔跑途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大洞,孩子们为了堵住大洞,共同找了很多的材料,可是都禁不住自己一脚踩下去,最后在不远处“禁止放风筝”指示牌的启发下,做个标记告诉别人:“前方有洞,小心!”其实幼儿只见彼此互动中产生的自然冲突和分歧,教师不到万不得已可以不用出手“相助”,而是需要耐心观察,静静等待孩子们是否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果然,幼儿尝试去自我为中心,学会妥协,通过协商、讨论来解决问题。

4.结语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进行。只有教师注重日常幼儿行为表现的观察,抓住幼儿的一日活动环节,做到客观观察,评价得当,才能把观察后的发现与教师的实践反思联系起来,提出建议要求,教师不断调整,使教育策略有理、有据、有针对性、有价值性。通过对《指南》的深度学习和理解,教师做到在众多的现象中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在众多的行为和关系中确定自己的聚焦点,在众多的感官信息中选择自己的记录内容,有效记录有意义的内容,教师通过科学的观察,获取幼儿常态行为以及行为变化的过程,进而总结出幼儿的行为特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眼中有儿童,心中有课程。” 教师才能真正看得见、看得清、看得懂儿童。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李林娟.何以让幼儿的思维更飞扬——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发幼儿思维的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9(16).

猜你喜欢
观察指南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指南数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就医指南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