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2023-02-28 01:58
西部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谱系决策树

钟 钰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重要概念。同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概念被正式确立,成为文化史视域下理论领域的关注热点之一,引起学界热烈反响和热切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大致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进行描述性研究,理清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缘起、演变,挖掘核心要义,阐述时代价值、传承弘扬与赓续。第二,从微观层面对具体精神形态进行过程性研究,挖掘精神的缘起、发展,总结基本内涵,阐释现实启示。第三,从中观层面厘清精神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单个或者多个精神与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目前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仍处于深化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和完善了已有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但仍存在不足:一是亟须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体系样态;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可视化有待完善;三是可以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避免研究成果趋于质同化。因此,本文着力于在回溯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辉煌发展史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定义相关概念,运用决策树①和谱系学,分析各精神之间的关系,系统建构和绘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图谱,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概念界定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在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命题、推理之前,必须首先研究其概念。谱系,宗族世系的统称,古代民间称之“瓜藤图”。首次运引用“谱系” 的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伦理学著作《论道德的谱系》。随后,福柯将谱系运用于历史学, 把谱系作为繁杂的文献资料中追查事物发展及其演变的使用工具。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将谱系运用在语言学上,提出了语言分类的谱系树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现代谱系学多用于生物遗传学和语言文学中。在人文社科领域内,谱系是世系传承的家谱或某一事物变迁历史演进的系统。而在生命科学领域内,谱系是用于归纳一个家族所有成员的数目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遗传病或者现状的图谱。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与谱系学概念组合叠加移植于政治领域而形成的政治隐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彰显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政治品质、优良传统的诸多精神所组成具有特色又一脉相承同根同源的精神族谱。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谱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分类的合理性。革命精神是精神谱系研究的个体单位,提高精神分类的准确度有利于挖掘表现某一现状的“红色遗传因子”。根据中央宣传部梳理发布的第一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名录中排列的17种伟大精神,按照精神的来源,可以分为地域、事件、人物三种类型。二是绘制精神图谱。在遵循马克思整体论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绘制精神图谱,有助于红色基因挖掘和红色文化传承。三是挖掘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谱系是一种表现某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基因)与遗传方式的图谱,红色基因是精神谱系研究的最小单位。红色基因是具有强大遗传效应的政治文化基因片段,党的优良传统是红色基因的外在表现形式,从内部揭示谱系的形成结构,避免研究成果趋于质同化。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图谱的构建

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图谱的关键在于如何对精神进行分类;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可视化工具;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绘制图谱。本文坚持将唯物史观、整体论、谱系学的方法作为理论指导,运用文本挖掘中基于分类的决策模型——决策树作为构建模型,按照地域类、事件类、人物类绘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图谱。

(一)文本挖掘中基于分类的决策模型——决策树

分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能极大地提高我们的认知效率。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分类模型,可以使素材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明确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事物规律。决策树(如图1)是一种常见的分类预测模型,建立一个以上的内部节点对所有对象进行测试,完成分类得出叶节点。通过决策树,可以推导出一个群体特征,也可以对对象作出定量定性的预测,因此决策树可分为分类决策树和预测决策树。

图1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阶段

决策树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中机器学习方法,于HUNT等人在论文“Experiments in In-duction”中最早提出[1]。随后,1979年QUINLAN提出的ID3算法使之成为机器学习的主流算法[2]。我国最早引用“决策树”作为分类模型比较典型的是王国林等人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区对勘探决策中的应用[3];李爽等人基于决策树的遥感影像分类方法研究[4];龚燕冰等人将数据挖掘引用于中医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学中[5]。分类算法发展至今,决策树作为数据挖掘中最重要技术之一广泛用于在各个领域。

研究证明,决策树分类法具有分类结构直观,容易理解容易实现,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可以解决相当多的实际问题等优点。将决策树分类法应用于建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图谱,有助于使革命精神条理化、系统化,明确精神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发展规律。

(二)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图谱模型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按照分类标准,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同属于“地域类”与“人物类”两大类。为了突出人民群众对革命战争的作用,将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归纳于“人物类—英模群体”。最终得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分类模型(图2)。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图谱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图3)是一条从历史中蜿蜒而来的璀璨星河,散落在星河中的点点繁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以革命为主题的革命精神系列锻造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缘起。

图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分类模型

图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中所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各自独立,表达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又一脉相承,凝结了共同的核心要义,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最核心的内容。

(一)坚定理想信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遗传因子

理想信念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起主导性作用。从形成历程来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贯穿于百年奋斗历程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基因。俄国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饱受屈辱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些中国先进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登上政治舞台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初心与使命。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从精神形态来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精神谱系的遗传因子,凝结在每一个具体的中国共产党人红色精神中。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所铸就的一系列伟大精神都源于早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伟大建党精神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井冈山精神的“坚定信念”,老区精神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等精神内涵表达,都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一核心要义,作为精神谱系的精髓所在,是党、国家、人民的精神思想“总开关”。

(二)传承爱国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源自于古老的东方文化血脉,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领导者、弘扬者与实践者。从发展历程来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救国自强,太平天国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而起,不同的阶级依据本阶级认同的救国方案保卫着祖国,却都以失败告终。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继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至此,中华民族便有了希望。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怀也是抗日胜利的关键。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并发动侵华战争,试图用武力强占中国东北,东北抗日联军带领东北人民与日本军队展开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中国抗日战史上最早且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它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愿为国家生存而战的战斗意志;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篇章。

从精神形态来看,传承爱国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力量源泉。伟大抗战精神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并把爱国主义放在精神内涵的第一位。东北抗联精神也有“高尚的爱国情操”的表达。伟大长征精神指出,救国救民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动力,凸显了传承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在奋力迈进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爱国爱民”更是我们战胜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我们要依靠爱国主义这股力量,团结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从形成历程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形成于建党初期与土地革命时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刚在中国传播之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就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自觉地走到人民群众中。党的二大在《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更是明确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执政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党重申“两个务必”②的重要论断,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政治本色。

从精神内涵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中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内涵表述。伟大长征精神指出,要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延安精神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杰出人物张思德精神,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作为每一位党员的第一价值理念。

(四)发扬优良传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外在表现

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并继承下来的好的习惯、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扬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封建军阀对中国共产党实行经济上封锁、政治上攻击、军事上打击的战略,共产党人就在这种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条件下摸索成长,并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壮大。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风斗,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独立自主,不畏强敌,领导各族儿女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法宝。在土地革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中国革命不能像俄国革命一样走城市道路,而是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农村式”革命道路,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我党逐渐形成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在全民族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号召全民族抗战,团结一切力量,提出持久战,开展整风运动,激发全党活力,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开始茁壮成长。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党由局部执政转向全国执政时期,毛泽东提出要坚持“两个务必”“三大作风”③,使之成为我党上京赶考的重要法宝。

注 释:

①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在已知各种情况发生概率的基础上,通过构成决策树来求取净现值的期望值大于等于零的概率,评价项目风险,判断其可行性的决策分析方法,是直观运用概率分析的一种图解法。由于这种决策分支画成图形很像一棵树的枝干,故称决策树。

②“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③“三大作风”:指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谱系决策树
神族谱系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一种针对不均衡数据集的SVM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方法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基于决策树的出租车乘客出行目的识别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