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学科思维的提升路径*
——以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为例

2023-02-28 02:12李海波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批判性学科空间

李海波 张 耀

(合肥皖智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一、地理学科思维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思维

从学理层面看,《大辞海》中对思维的定义,是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基于这一定义,思维可以理解为逻辑思维。思维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表述,因此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

从应用层面看,人的各项常规能力的提升,均需要思维活动的参与。无思维,不活动;无思维,不提升。

2.科学思维

在逻辑思维中,抽象思维是主要方面。抽象思维在合乎规律的情况下,形成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基于现代脑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伦理学视域下的思维。遵循逻辑基本规律是科学思维的基础。科学思维是综合运用包括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在内的,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面向未知世界的探索程序。科学思维本质上是逻辑思维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应用,科学思维是应用的逻辑思维。

3.地理学

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有关地理研究对象的概括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理环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和地球空间内容的科学。我们不仅要从地点的角度来思考地理问题,而且要从地点所包含的事物的角度来思考地理问题。提到某个地点或某个区域时,我们的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当地的自然环境或人们劳作的画面,但并不会有意识地思考这些自然现象和活动是如何关联的。比如“孟加拉国”“农业”和“洪水”,“科罗拉多”“山脉”和“滑雪”。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内容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地理学与二者总是息息相关的。

地理学是从空间视角看待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科学。认知地理环境,觉察区域差异,构成区域性。将人类与地理环境耦合认识,形成综合性。基于此,区域性与综合性就成了地理的两大特点。

(二)地理学科思维

地理学科思维是指在地理学科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地理学科核心观点的逻辑思维。地理学科思维,是地理学习者、研究者内化地理学科内容及其思想的产物。

高考考查的七大能力中包括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思维建模能力。这四项学科思维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地理高考试题暗示学生需要构建长思维链条。例如,从地理位置出发,分析地理要素,再整合关联要素,逻辑推导出地理现象的成因。

批判性思维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植树造林并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佳方案。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 mm,植树造林往往形成的是“小老头树林”,“小老头树林”生态弊端突出。部分地区植树造林,森林恢复良好,但是地形起伏大,加上气候异常,夏季持续暴雨,易引发滑坡。

创新性思维,是地理高考命题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高考地理试题常有开放性设问,让考生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高考地理试题常提供图文信息,让考生提出观点并论证观点。

思维建模,地理知识体系与地理答题结构是考生在考场时空条件下,快速应答的必备良方。先建模,具体回答问题时,结合区域实景进行变通。高考地理综合题的答案不是空洞的套话,而是带有地方特色的鲜活的应景话。

地理学科思维,彰显地理课程价值,引导学生从空间角度思考问题,认知地理,获得解决方法。从这一维度看,培养地理学科思维是地理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

二、地理学科思维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朱鹤健先生认为,地理学科思维体系包含三个部分,即人地关系思维、系统思维和空间思维,它们是地理学科思维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人地关系思维指向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地理学的核心观点,系统思维指向的综合性与空间思维指向的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一)人地关系思维

人地关系主要指人类的各项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最主要的活动为经济活动,活动内容具体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地理环境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岩石等要素组成;人文地理环境则由人口、聚落、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要素构成。

从人地关系视角看,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例如,在分析冰冻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可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个层面进行梳理。就自然属性来说,冰冻圈与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以及岩石圈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全球水量平衡、碳氧平衡、水盐平衡等,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角度分析,冰冻圈又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冰冻圈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人类社会产生服务价值;另一方面,处于变化中的冰冻圈也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与风险,即冰冻圈灾害。

人地关系思维是基于人地协调的科学思维。人地关系指向良性循环、共生、环境承载力、公平与平衡等。良性循环的典型代表是基塘农业,共生的典型代表是浙江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环境承载力的典型代表是环境人口容量,公平与平衡的典型代表是水循环、水平衡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系统思维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多因素相关,相关必然带来联系,联系集合为整体。基于此,系统思维是指把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从整体角度出发分析与解决问题,是系统思维的内核。基于此,构建分析框架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三)空间思维

空间有三个维度,地理空间是指有位置标识的地方或区域。空间有分布样态,即空间格局。空间有组合样态,即空间结构。地图作为地理空间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利用地图,地理学习者与研究者可以从宏观、微观的角度深入研究世界。

空间思维主要包括空间秩序和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秩序是由点状、线状、面状地理事物组成,即实景;实景排列组合形成格局;人们从宏观上对格局进行概括与认知,即形成空间特点。空间相互作用,包括地方之间基于联系的互动,即地方间相互作用;人对地与地对人的相互作用,即人地相互作用。

研究地理空间并不是简单给出静态分布图,而应当更进一步去研究构成空间差异性的具体机制以及该如何利用机制来进一步改造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演化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同时深入开展各种空间关联的研究,突出空间的整体性,这是通向理解和协调人地关系的桥梁。

三、基于高考备考的地理学科思维提升路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规定了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和具体要求,突出了对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具体来讲,“四层”中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以及“四翼”中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都集中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价值和基本主张。“关键能力”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科学探究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科素养”指运用学科知识处理复杂任务的综合品质;“综合性”指通过推理得出观点与结论;“应用性”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对同一个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着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学只有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才能符合高考的要求。通过地理思维可视化,实现思维可教。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思考框架,思维结构得到优化。

(一)地理思维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是指借助媒介将思维过程呈现,据此来评价思维结构与思维品质。思维可视化,地理学科有天然优势,借助地图(图册、手绘简图、板图板画)、景观(实景)、思维导图、流程图,均可实现。

基于系统思维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从自然地理要素来看,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区域背景;干旱的气候是基本条件;地表松散沉积物是物质基础;大风吹扬是其动力;气候波动异常是其主要自然因素。可通过绘制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关系图(见图1),以实现地理思维可视化。

图1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关系图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思维,从空间的流动性来看区域联系。例如,湿地常常被称为“地球之肾”,其生态系统具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通过湿地净化水质的功能(见图2),实现地理思维可视化,学生学习效果好。

图2 湿地净化水质示意图

(二)批判性思维监测下的思考框架

批判性思维不追求思考速度,主要追求思维的质量。批判性思维会促进思考框架优化,从而在公正的基础上,向高质量的思维进阶。

基于上述观点,在解地理题过程中,慢审题、二次审题很有必要。以综合题为例,第一次审题:阅读该题的所有图文材料,并圈点勾画(时间、地点、中心词、指令词、限定词)。第二次审题:穷尽图文材料所有的节点,找材料节点、图像信息与设问的关联;将材料节点与知识节点联系起来,理顺逻辑关系,用地理语言表述,形成答案。

在平常的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积累现实情境中的思维节点,将其整合成相关框架,并不断迭代更新,争取在批判性思维监测下,学会一题解决一类题。

在批判性思维监测下构建的思考框架是高效学习地理、优质备考的一把利器,其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直指问题本质。持之以恒地完善思考框架,不断厘清地理思维结构,能稳步提升地理学科思维。

批判性思维监测下的思考框架构建过程,即学生构建→生生与师生互动→学生调整优化→学生实践应用过程。实践证明,该闭环模式也是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批判性学科空间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超学科”来啦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