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舍近求远”还是“就地取材”?
——例谈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历史地图的运用

2023-02-28 02:12戚明军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教师

戚明军 张 蕊

(合肥市第十一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近日笔者在观摩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例展示时深受启发,对如何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合理使用教材中已有的历史地图进行了深入思考。到底是舍近求远便于授课教师的发挥,还是就地取材更能体现教材的编写本意呢?下面以此前听课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部分实例为对象,例谈统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历史地图问题,以期引发同人们的思考和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学有所裨益。

一、教学实例的分享与分析

实例1:一位青年教师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问题,先利用时间轴(见图1)进行铺陈,然后呈现表格,师生互动完成表格内容(见表1)。

图1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历史时间轴

表1 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对比表

这样的设计固然能体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然而,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便能发现教材第91页中一幅“1840年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图”赫然放在那里。不禁让我们反思编者在这里安排这幅地图的用意何在?到底是授课教师在此设计问题好,还是使用这幅形势图来教学更好呢?基于对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编者将这幅图放在那里就是为了呈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危机这一时代背景。所以对于这幅图教师不应该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该引导学生读图识图,指导学生从图片名称、图例看起,然后整体把握图片信息,深挖图片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再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适当点拨。就此图而言,学生通过读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粉色所代表的部分是独立国家及地区,上面标记着“中国(清)”,可知此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主权独立国家,而纵观整个当时的世界地图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的状况却是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成为××国的殖民地,此时的中国正被来势汹汹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外部(除东部、东南部海上外)包围,危机正悄然而至。结合“1840年”这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年份,依据史实学生便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此时的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综合国力大增,基于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下一步它们必定将矛头指向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中国,由此学生得出战争爆发是必然的。学生读图识图有利于培养其时空观念素养,而且在此环节培养核心素养更显智慧、润物无声。

实例2:一位中年教师在市级公开课课例展示时,执教课题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辛亥革命”,他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缔造共和开纪元——陈辛亥革命之始末”,教师设问:“辛亥革命为何会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通过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片段,得出结论并用课件展示:“清政府:主动退让,顾全大局”“孙中山:襟怀坦荡,大公无私”“袁世凯:勇于担当,顺势而为”。撇开用影视资料直接作为史料使用的严谨性、科学性不谈,其间其对三方的评价观点,笔者亦不敢苟同,原因这里暂不做展开。

如果我们回观教材第110页中的“辛亥革命形势图”,能否得到某种有益的启示呢?此环节的处理我们可以利用本页教材中的“学习聚焦”: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果实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呈现该页“辛亥革命形势图”,引导学生读图识图,由图例可知橙色部分表示的是“南北和谈时革命军政府控制的地区”,结合插上的红色三角旗,可见当时革命军政府控制的地区相较于清政府而言占有绝对优势,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从结局来看,革命军政府表面上看是一手好牌,怎么会打得稀巴烂呢?这时,现实形势与结果的巨大反差,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认知冲击,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再设问:“请同学们思考其背后的原因。”然后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分别从袁世凯、革命派、列强、立宪派和旧官僚等方面探究原因并进行陈述,问题便得到了解决。由此可见,以教材中的地图为切入口,适时引导学生读图识图,既有利于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有助于其学科能力的提升。因此就地取材用好教材地图不失为一种明智且有效的举措,反倒不必大费周章、舍近求远地寻找素材,为了创新而创新。

实例3:笔者在教授《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课之后,布置学生做了一道同步作业题,节选如下。

材料一 同美索不达米亚的前辈们一样,(波斯)统治者也任命总督作为中央管理的代表,监督管理帝国各个地区的事务。大流士把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由总督进行管理和收税……大流士还通过固定税额和颁布标准化的法律条文等方法,提高行政效率。他规定了明确的税收数额,代替了不定期的贡物……统治者们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最著名的是“波斯王道”。出于经商和军事上的需要,他们投入大量资源筑路架桥,连接了帝国的各个地区。在种种措施下,中央的指令能够下达帝国的各个地区,在动乱时中央能及时派遣军队,同时能保证地方官员执行帝国政策。

——根据[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整理

(1)在波斯帝国之前,美索不达米亚先后出现过哪些强大政权?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波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然而,笔者在批阅学生作业的时候发现第(1)题第一小问的作答存在明显问题。比如,有回答赫梯、埃及、埃及新王国、波斯帝国等的,不一而足。从学生作答情况来看,要么是时间混乱,要么是空间错位,明显存在着时空观念素养薄弱的问题。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破解这样的问题呢?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调整。

首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笔者再次呈现前一课中的“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教材第3页),引导学生继续熟悉古代文明分布的大致位置,充分利用教材中既有素材来培养和强化他们的空间意识。

其次,在谈及本课中的“古代文明的扩展”内容时,笔者展示了课前收集的地图,使学生的目光近距离聚焦两河流域文明的扩展与变迁。明确美索不达米亚所处的区位,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在该地区曾经建立过哪些强大的政权,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

最后,笔者在评讲习题时要向学生强调答题时应特别留意题目的设问,审题要仔细。例如,本题回答“波斯”的,明显是由于没有关注设问中“在波斯帝国之前”的限定词。答出“赫梯”“埃及”“埃及新王国”的,要么是时空定位错误,要么就是根本不知道早期古代文明国家的区位分布,而是在瞎蒙,抑或只是照搬教材中的古代国家名称,根本不知道这些国家的兴衰更替的时间和所处的大致方位。由此可见,部分学生目前在时空观念素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在今后教学过程中亟待加强。

二、应审慎看待和处理教材素材与自选材料的关系

就教材编写而言,它肯定是凝聚了众多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智慧与心血,经过他们的精心挑选、认真推敲、反复斟酌而决定材料的取舍、去留。一般来说,肯定要比某一位一线教师基于个人的认识和见解而选择的材料要好。因此,我们与其花费精力,舍近求远地选择材料,倒不如静下心来,认真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图片的背后深意,如何科学合理地就地取材,把教材中的现有资源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最大。这样教师在备课与教学时能省力,且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很显然,这里不是要反对教师的创新。何时应该就地取材?何时需要舍近求远?主要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看哪种方式在处理问题时更有实效、更有价值,以及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相关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就教学实际经验而言,还是应坚持以教材素材优先的原则,在经过慎重思考、反复斟酌之后,如果觉得在教材素材之外,有更好的选择且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则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精选材料、深度加工,能够创造性地辅助教学。同时,在选材上务必要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典型性等原则,使我们选择和加工的素材能更有效地服务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拓展性学习,以期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对“三新”背景下提升历史地图教学效果的思考

在历史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地域空间问题,广大师生往往关注度不够,以致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历史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特点,如能充分合理运用各种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地减轻记忆负担,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从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来看,注重历史地图教学十分必要,要引导中学历史教学关注历史地图,明确时空观念。强化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关注历史地图教学应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1)将历史地图教学融入常态化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直观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背景问题。例如,合理运用“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来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将更具直观性,运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更便于说明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华文明的分布是满天星斗、分布广泛的,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历史地图在教学中有时能起到文字、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2)精析相关试题,并进行相应教材知识、地图的拓展,为学生关注历史地图学习提供有益导向,引起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重视。(3)利用历史地图挖掘有效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例如,要解决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13题(“同姓不婚”问题)就需要对“西周分封示意图”上的封国进行分类:王族(姬姓)有燕、鲁、卫、晋、吴;功臣有齐;古代帝王后代有杞、陈、许、宋、楚等。当然,此项工作必须寓于平时的教学中。(4)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效用,体味历史地图的魅力。例如,在新教材改革开放史教学中可通过补充、使用“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总结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东向西、由外向内,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就充分发挥了历史地图形象、直观、简明、生动的效用,体味历史地图的魅力。(5)要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培养学生捕捉、表述、整合历史地图信息的能力。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对“西周分封示意图”“秦朝形势图”“元朝形势图”等不同时期历史地图的学习、对比,加深对不同时期疆域变化、行政区划变化、政府管理模式变化等问题的认识,有效培养学生分析、整合历史地图信息的能力。

总之,从课程设计理念、教材编写意图、高考历史地图试题考查的能力要求来看,历史地图教学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使之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师生务必处理好“三新”背景下相关历史地图教与学的关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应试能力。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