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有效途径初探*
——关于某县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

2023-03-22 04:57:27王翠英周润华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时评媒介中学生

王翠英 周润华

(1.涡阳县第一中学 2.涡阳县第五中学 安徽亳州 233600)

一、调查缘起及背景

德育工作始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中学教育应坚持反映时代要求,积极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教育者在文道统一的场域里与时俱进,关注生命个体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积极研讨信息环境下语文教学新途径,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变革。

当今时代,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愈加多元化,中学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形势。一些县级中学,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媒介素质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手机游戏而行为失范,理想和信念受到强烈冲击。

2022年年初,课题组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题为“中学生媒介素养及把主流媒体时评引入语文课堂的调查问卷”,面向淮北地区某县九年级学生和高中生展开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发现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网络填报方式,调查对象为九年级及高中学段的学生。共1916人参与,其中男生占50.1%,女生占49.9%,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在各学段学生占比中,九年级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4.14%,高一、高二、高三分别占比为36.48%、31.32%、18.06%。

此次调查采用的方法包括:一是文献法,主要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有关制度、德育教研活动计划及活动总结进行分析。二是访谈法,分层访谈的有校级领导、班主任、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等。三是观察法,通过主题班会课等观察课堂德育开展情况,并对学生精神面貌、言谈举止等进行观察。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相较于传统媒体,学生对新兴媒体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和更丰富的体验。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依次为:短视频网站;人民网、新华网等官网;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站;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不难看出,相较于“主导受众型”的国家主流媒体,学生更喜欢“受众主导型”的新媒体,尤其是能给其带来快乐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

就媒介接触动机而言,我们设计的题目是:“学习之余上一会儿网,您会运用网络做些什么(多选题)。”学生的回答排位是“关注班级QQ群或微信群查看信息”“刷抖音或B站,看一会儿娱乐圈新动向”“关注一下科技前沿,国家大事”“打游戏放松一会儿”“网上购物或看剧”。统计结果表明,学生上网以玩为主,娱乐消遣成为其最为主要的追求,网络聊天、刷抖音或B站、打游戏、购物、追剧占据了其上网的主要时间,而关注国家大事和科技前沿讯息,只是一点可怜的补充。

至于中学生对“主流媒体评论”的认知,知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际锐评、央视快评”的有38.05%;知道“人民日报的望海楼、钟声、和音”的有26.2%,知道“新华社的辛识平、钟华论”的有9.55%,“以上全不知”的有26.2%。从年龄段来看,高中高学段的学生可能了解主流媒体评论的更多一些,这与其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与检测中,接触主流媒体时评有较大关系。

新闻主流媒体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主体,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在“您认为国家主流媒体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题)这一题的设计中,学生的回答排序是“传播事实真相”“提供优质信息”“倡导社会互信”“彰显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由此可见,中学生对国家主流媒体的价值认识趋于理性,从而能更全面地认识到国家主流媒体的作用和意义,这就为中学语文教学引入媒体时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把主流传媒时评引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开阔视野,构建生命要义,厚植家国情怀。因此,有97.24%的中学生期待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把有价值的主流媒体时评带进课堂。

三、研究思考

从传统的纸质媒介报刊到曾经风靡一时的互联网,再到今天如火如荼的新媒体,媒介环境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变,相应地,当今中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没有明确的上网计划

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手机等网络媒体时,大多没有明确的上网计划。有60.64%的学生选择了“无目的,多浏览推荐的网站”,有部分学生即使有目的,但“常常会受到其他内容干扰”而打乱计划。相比之下,“目的非常明确,达到既定目的后立即下线”的学生仅占9.6%,这一数值在意料之中,但似乎又在意料之外。中学生上网显露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极易让其陷入被动的困境中。一旦迷失自我,将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及健康的生活,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因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

(二)中学生游戏娱乐的上网动机大于学习提升

从调研结果来看,中学生“触网”更多的是娱乐消遣,这可能是由于其平时学习紧张、压力过大,于是就到网络世界中找人聊聊天、玩玩游戏、网上购物或追剧,以及效仿大人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从而缓解学习上的压力,释放压抑情绪,寻找一时的快乐。需要注意的是,游戏研发者为了让玩家能沉浸于超酷超炫的游戏而不能自拔可谓是煞费苦心,许多游戏被开发者包裹上人文、历史、军事等外衣,实则充斥着血腥暴力甚至情色等内容。对中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危害极大,教育者对这一现象要高度重视。

(三)对媒介可信度的评价感性有余但理性不足

学生回答“出现一些负面事件,您更倾向于相信哪种媒体或信息来源”这一题时,选择相信政策发布的高达75%,相信新闻媒体发布的有20.67%,选择相信“网友爆料”和“朋友聊天说到”的合计占4.33%。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中学生对媒体的信任度已有理性的思考成分。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对事情真伪的辨别并不完全让人放心,如“国家新近发生的重大发展主题及社会热点,您主要通过何种渠道获取”这一问题,竟有高达55.38%的学生选择“打开手机浏览器的网页上显示的”,从教师口中和学校新闻窗口得知的加一起不到40%。这多少让人担忧,因为手机自带的浏览器还不全是国家媒体的“主战场”,道听途说的自媒体也占一部分。更让人担心的是,手机浏览器“嗅觉”灵敏,它能准确地捕捉到用户的浏览习惯,所以会积极向用户推送其“喜欢”的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学生对事情发展的认识和判断。

(四)地县级学校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地县级中学受升学率的影响,在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这一角色扮演中失位。调查显示,对于“网络媒介素养”一词,回答“从来没听过”的占8.87%;“只是听过,不知道具体含义”的占大多数,高达55.58%;听过稍有了解的仅占35.54%。对于“想通过何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这一问题,选择“学校教育”的学生高达62.06%,这更进一步验证了学校在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缺失。对中学生来说,良好的媒介素养对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受高考升学率影响,中学教育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大多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当今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对媒介的正确理解与恰当使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更有助于其全面健康的成长。媒介素养教育要真正融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理应提上学校教育日程。

四、途径探究

“互联网+”时代既给立德树人教育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考,也给德育实践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模式。事实上,由于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期缺失,致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浮于表面:一方面是受教育者身陷虚拟网络环境、虚拟世界而不自知,亟待教育引领;另一方面是其所在环境对其心理需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味地拿学科知识、理论说教和硬性规定不断施压。这既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也势必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严重伤害。

媒介素养是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对中学生来说,媒介素养就是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掌握对信息的基本甄别和判断技能,这也是中学生最基本的媒介素养。基于以上思考,抓好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国家教育顶层设计

如何让基层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与使用媒介资源,如何引导其对互联网等媒介信息进行筛选并给予理性、批判式的解读,如何让其自觉借助互联网平台等媒介资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是当前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亟须突破的新课题。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未普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而这项工程在国外早已启动。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认为,应在国家教育政策设计层面就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予以保障,努力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以提升国民素质高度。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中学生媒介素养系统的建构,必须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通过整体性课程设计和完善师资力量来建构。可将中学生媒介素养作为基础教育重点课程,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探索,逐步面向全国推广实施,以确保市县级中学生能够系统有效地接受媒介素养方面的相关教育。

(二)主流媒体理应主动作为

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主流媒体为国家代言,为时代发声,且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义不容辞。主流媒体应借助数字化平台优势,结合当代中学生对媒介的需求,搭建参与性和交互性的云平台,积极开展可以让参与者自身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云活动和云课堂,不断创新传播模式,适时趁势发表有价值的时事评论,推出系列可供下载的主题微视频等。主流媒体方面要引导民众关注国家重大发展主题,关注世间万象,构建生命要义;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引导师生聚焦社会热点,关注人生百态,增强其责任感。

(三)抢占学校媒介教育高地

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于新时代学校的育人土壤,让德之花绽放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与之息息相关的新时代的产物——媒介素养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育人基地,也理应担负起教育学生“科学理性认识媒介,理解媒介信息的意涵”的使命,创新施教形式,把“成为手机的主人而非仆人”这一说教变成学生的自省自觉。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要提高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学校要意识到这应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而非一日之功,在具体实施时要注重能力建构教育,积极探寻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路径,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公民道德意识上下足功夫。这其中包括责任意识、信息辨别能力、隐私管理能力、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

(四)推动媒体时评走进课堂

在新媒体大环境下,融国家主流媒体时评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实现德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借助语文学科这一载体赓续民族精神,把国家情怀真正融入学生的身心与血脉。同时,主流媒体能够把脉时代,问诊社会,对于关乎民生利益的重要问题、社会上有争议性的事件及思潮性问题,能够提供优质信息,传播新闻事实真相,引导社会主流价值,纠偏社会舆论方向。主流媒体评论能引导学生关注世间万象,关注人生百态,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时评,鼓励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积极参与主题交流讨论,拓宽学习渠道,在开阔视野、丰富见闻的基础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立德树人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时评媒介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中学生(2015年34期)2015-03-01 03:44:42
我来“晒晒”《中学生》
中学生(2015年31期)2015-03-01 0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