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数量到重质量: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的科研成果评价转向

2023-02-27 01:24张龙张万红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博士生

张龙 张万红

摘要:科研成果是评定博士生奖学金的核心要素,对科研成果如何评价会影响奖学金制度对博士生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目前,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的科研成果评价存在重数量的现象。随着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主题,这一评价应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并在实践进路上,树立科研成果评价的质量观念,实行代表性科研成果评价制,构建“五维”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建构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优化科研成果评价反馈信息的运用机制,构建以科研成果为核心的保障性评价指标。

关键词: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科研成果评价;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张龙,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 221116;张万红,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江苏省软科学研究项目“江苏高校科技人才企业创新实践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编号:BR2019010)

博士生是我国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储备和基础,是不断激发我国创新活力、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重要人才资源。我国高度重视博士生的培养,建立了包括奖学金在内的博士生奖助体系,充分保障博士生在校的学习、科研和创新。奖学金作为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和高校培优育尖的重要手段,因其无偿性与相对高额而广受欢迎,也因关乎研究生切身利益而备受关注[1]。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完善奖学金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2]。因此,优化高校博士生的奖学金评定对促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博士生奖学金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改革,对博士生奖学金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全面收费阶段后,相对高额的奖学金带来博士生较高的学业和科研满意度[3],优越的奖学金成为博士生创新科研与创造知识、导师回归育人本位的必要保证[4]。得到奖学金资助的博士生,其学业完成率更高,完成学业所需的时间更短[5]。这也使得“锦标赛制”的竞争下,制度化设计的奖学金评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博士生的成长,但是“效率”的制度逻辑,也使奖学金构成了博士生价值追求的一种物化产品[6],使追求奖学金成为博士生导学关系工具理性行为模式的一个出发点[7]。然而,对于奖励级别高、力度大的国家奖学金而言,博士生的获奖其实主要受到学习目标、个人动机、科研策略等个体因素以及导师指导与支持、同辈群体激励与帮助、培养单位学术实力等外在条件的综合影响[8],但就文科博士生而言,国家奖学金评定忽视了他们的特殊性,致使该制度的奖励目标和激励目标并未实现,他们对制度的整体满意度也不高[9]。为此,从博士生作为研究生群体的部分出发,聚焦国家奖学金的研究生资助改革相关问题也备受关注,如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审公平[10]、程序公正[11]、评审实施[12]、政策价值回归[13]和制度比较[14]等,相关的还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制度效果[15]、过程实施[16]和动态调整[17]等。

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国家都把强化博士生奖学金的严格管理作为保证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18]。如美国通过利用各种博士生奖学金的无偿型资助方式,引导和指挥国家顶尖人才的培养和流动,让更多的博士生投身到国家紧缺行业和科技创新支柱产业的研究领域[19];英国则将博士学位完成率作为博士生奖学金分配的重要考量因素[20],并且持续提高奖学金资助的额度,保证跨学科博士生的协同培养及其聯合体的合法改革和有效运行[21]。同时,世界一流大学也趋向发挥奖学金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中的作用,比如,密歇根大学把为博士生提供多层面和多方位叠加覆盖的奖学金作为促进博士生优质培养的重要路径[2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通过丰富多样的奖学金种类,引导和推动博士生在招生与选拔环节实现多样化,进而增强博士生群体结构的多样性[23];法兰克福大学专设跨学科博士生奖学金,支持获得资助的博士生接受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指导[24]。

综观以上研究,学者们主要是从宏观、整体和比较等视域对博士生奖学金的诸方面进行探究,但从博士生奖学金评定制度内部要素的微观视角,特别是从科研成果这一核心要素出发,深入探究博士生奖学金评定制度的优化与完善尚显不足。鉴于此,本研究主要聚焦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的科研成果评价现象,并尝试探索奖学金评定制度的改革路向。

二、现实观照: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重科研成果数量的现象及其反思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博士生招生的恢复,我国面向博士生实行了普惠性的助学金制度,让博士生免费接受教育的同时,还能享有规定标准的助学补助。直到1992年,我国改革博士生奖助办法,全面试行了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让全部博士生均可享有普通奖学金的同时,也面向专业学习和科研成绩突出的博士生专设了优秀奖学金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评定。在这一时期,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也正式进入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管理的视野。2006年,我国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奖学金的管理改革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该时期的试点高校分级别设立了研究生奖学金,将研究生资助与学习、研究工作紧密挂钩[25]。随着试点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部等三部门在2013年2月联合印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推动研究生培养由部分收费进入到了全面收费阶段。与此配套出台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则明确把资助博士生培养的奖学金评定权限授予了各高校。随着外部权力的下放,为兼顾各专业的实际并保证合理性和有效性,各高校在统筹协调和总体把控的基础上,把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的评审推荐权限下放给了各二级单位。在层级授权放权之下,量化评价凭借着直观化、易操作、高效率、低成本和便管理等优势,普遍成为了高校二级单位评审博士生奖学金工作的优先选择,进而从总体上形成了以评价科研成果数量为核心的博士生奖学金评定格局。

在评定博士生奖学金的长期实践中,高校探索形成的评价科研成果数量的方式使得博士生的全部成果都可以进行分类量化管理并通过量化操作的方式予以直观呈现,有效激励了科研数量的快速增长。但需要看到的是,随着博士生培养重心由重规模转向了重质量,高校对量化路径的过度依赖也在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显现出了评价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在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课题项目和专利成果等评价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1.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评价科研成果偏重论文篇数

学术论文是博士生在学期间产出的主要科研成果,也是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的主要评价指标。大多数高校在制定奖学金评审推荐细则等相关制度中,都侧重明确和规范博士生论文成果的量化评价,这有效激励了博士生在学术论文上的高数量产出,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偏重论文数量的问题。目前在博士生的奖学金评定中,许多高校都是以SCI、SSCI、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刊发的论文篇数,对博士生的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即博士生在上述刊物中发表的论文数量越多,其在奖学金评定中的量化考核优势就越大,从而获评更高等次奖学金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然而,高校普遍认可的SCI、SSCI期刊的质量本就参差不齐,简单地以论文篇数来评价博士生参评奖学金的论文成果,难以真正衡量和体现论文的质量与价值,也容易造成评定奖学金时在论文评价上比量不比质的不良后果。

2.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评价科研成果偏重著作字数

学术著作作为博士生科研成果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各高校也都把其纳入了评定博士生奖学金的科研成果之中,这对博士生全面而系统地钻研具体科研问题起到了很好的鼓励和支持作用。但受到量化评价逻辑的影响,部分高校并没有将重心放在评价学术著作的质量上,而是用可以直观量化的字数评价学术著作,并往往以是否达到出版字数来直接评价博士生参评的学术著作的优劣。比如,一些大学的二级学院在评审博士生国家奖学金时,就以出版字数达到20万字或15万字为分界而判定博士生学术著作的优劣。以著作字数来评价博士生科研成果,很显然考量的是学术著作的“厚度”,而不是学术著作的“深度”。这不仅容易导致博士生不愿撰写“厚度”不大的学术著作,而且容易导致博士生在产出学术著作时堆砌字数的现象,降低学术著作的质量。

3.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评价科研成果偏重课题立项数

课题项目是博士生开展科研创新的重要依托,也是衡量博士生科研自主能力的重要标尺。为此,高校和地方政府都面向博士生设立了体现竞争性的专项课题,许多高校也因而将课题项目纳入了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的科研成果范围,推动博士生在自主挖掘科研前沿、自主捕捉科研问题和自主组织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了有益锻炼和提高。但是,有些高校在评价博士生参评奖学金的课题成果时,主要聚焦的还是课题的立项及其数量,极少会考量课题的结项成果及其质量,甚至忽视了对课题结项的追踪。进一步地说就是,评价博士生奖学金的课题成果时往往关注的是课题外在情况,而忽略了彰显课题质量的内在情况。这一评价导向容易导致博士生争相申请课题立项,却轻课题结项考核、轻结项成果质量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依靠课题立项而获评奖学金的博士生,最终却没能完成或通过课题结项的不良结果。

4.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评价科研成果偏重专利数量

专利是博士生在学期间通过研发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部门证书认可和授权的一种科研成果,是评价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在评定博士生奖学金时,许多高校往往按照专利的类型将其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而进行相应的评价,有效激发了博士生主动融入經济、科技和社会等创新需求的科研自觉。然而,高校在评价博士生参评奖学金的专利成果时,大多还是聚焦于不同类型专利的获得数量,即重点评价博士生专利成果数量的多寡,而非专利成果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这个评价导向会催生博士生申请专利数量的增长,而不是激励博士生创造专利成果的转化应用价值,进而容易导致博士生的专利研发与现实需求的匹配度不高,甚至缺乏实用性,也极易造成大量被闲置的博士生专利。

在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的30年实践中,评价科研成果时重数量的做法对促进博士生的科研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了博士生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这一过度倚重数量评价的导向也逐渐偏离了国家对博士生科研激励与引导的应有旨趣和指向,致使博士生过于关注科研产出的数量,带来了博士生在科研成果方面“竞数”的观念,却难以培育“竞质”的科研氛围。在国家转型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国更需要博士生沉心钻研科研瓶颈问题,做出更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因此,起着激励和导向作用的博士生奖学金评定办法亟需把科研成果评价由重数量转向重质量。

三、从重数量走向重质量:高校评定博士生奖学金时科研成果评价转向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主题[26]。博士生奖学金作为导引博士生科研创新的重要引擎,是促进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树立起重质量的科研成果评价新风向,激励博士生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竞数”向“竞质”发展。

1.评价转向的理论依据

朱兰的质量控制理论是高校评定博士生奖学金时重科研成果质量评价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是由质量管理学家约瑟夫?M.朱兰(Joseph M.Jura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起初是应用在企业产品的生产质量管理领域,此后被延伸并广泛应用于教育学、档案学、创新理论、出版发行和医学管理等领域,研究对象也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拓展到了对组织、个体和管理等质量的控制,成为了奠定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的一块关键基石。在被世界公认为质量管理“圣经”的《朱兰质量手册》中,质量控制被定义为“一个普遍的管理过程,基于这一过程来管理运营活动以获得稳定性,亦即防止负面变化并‘维持现状”[27],其核心的观点是:质量控制是以产品或过程的特征为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为中心而建立反馈回路来实现的。这一理论彰显的质量推崇和质量激励的导向,符合高校博士生奖学金科研成果评价改革的要求。

朱兰的质量控制理论具有普遍性,在设计析出产品或过程特征主题的同时,通过构建稳定的相适应的管理过程来确保产品或过程实现符合性输出。与之相似,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的科研成果评价转向其实就是一个对奖学金评定活动实施质量管理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着科研成果质量为上的控制原则,也就是科研成果作为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过程的输入“产品”,其特征凸显的是质量这一主题,需要以此为中心而建立起持续确保科研成果符合性输出的管理过程。其中不仅涉及科研成果的自身质量控制,更重要的是还涉及科研成果评价形成的过程质量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兰的质量控制理论契合了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时科研成果评价的转向。除此之外,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评价科研成果重数量现象实质上也是这一控制管理过程显现出来的忽视质量的问题,借鉴质量控制理论对这个问题加以审视和解决,有利于高校纠偏重数量评价而造成的质量掩埋问题,为实现评价转向提供依据。

2.评价转向的构成要素

朱兰提出的质量控制包括了选择受控对象、确立测量方法、确立绩效标准、对照标准并测量实际绩效、针对差异采取行动等五个要素过程[27],其中前三个要素是稳定受控对象特征主题的过程,后两个要素是建立反馈回路的过程。此外,质量控制还会受到与受控对象承载主体紧密相关的客体要素影响,对此也需加以析出并适度控制。借鉴这一理论并结合实际,科研成果作为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的控制“产品”,其评价转向的构建应包括受控对象、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评价实施、评价运用和评价保障等六个构成要素。其中,受控对象是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的科研成果质量,构成了整个评价转向过程的中心主题,指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博士生的科研成果具备的能够满足国家和人们需要的特征,并且这一特征能够真正适合国家和人们的要求,体现出博士生科研绩效的优异性,也就是意味着“适目的性”和“免于不良”;评价方法是指在奖学金的评定中,为达到以质量评判的目的而选择用于评价博士生科研成果的方式或手段,在此倡导使用定性评价中的代表性成果评价法,同时把定量要求融入其中结合使用;评价标准是指在奖学金的评定中,评价博士生的科研成果而采用的依据准则,以实现按质量衡量科研成果的目标,在此倡导从国家作为“顾客”的角度出发并立足国家提出的科技成果评价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五个价值维度构建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实施是指在奖学金的评定中,由同行专家作为评价主体并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博士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判,进而给出质量结果判断并提出评价工作意見等,包括组建同行专家、评判科研成果和反馈评价信息三个部分;评价运用是指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对博士生科研成果评价反馈信息的辨识和利用,包括评价反馈信息的识别、评价反馈结果的使用和采取评价改善行动三个构成部分;评价保障是指在博士生的奖学金评定中,构建起来的以科研成果为核心指标的其他服务性和支持性评价指标,处于从属位置并维系着科研成果这一核心评价指标的地位及其作用的发挥。

综合来说,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科研成果评价转向秉持的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理念,其评价逻辑是以科研成果的质量来评定博士生的奖学金,从而激发博士生专注科研质量的内生动力和主体活力,形成对博士生科研“竞质”的激励和引导。这一评价转向具有着政策、改革和实践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更是提出要围绕质量这一关键要素,着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28],这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对博士生奖学金评定要注重成果质量的改革要求。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主题,也亟需通过改革奖学金的评定办法,引导博士生的科研成果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对此,一些高校的二级学院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探索,比如某大学的人文学院在评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的科研成果时,通过将发表论文的期刊等级作为衡量质量的依据并主要依此评定奖学金,而不再优先以论文发表的数量为评价标准[8]。这些实践探索为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科研成果评价转向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四、实践转向:高校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评价科研成果质量的路径建构

评定博士生奖学金时注重科研成果质量评价,实质上是指向博士生学术高质量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为博士生的拔尖创新培养建立追求质量的科研激励环境,其建构路径意味着在打破重数量评价理路的基础上,围绕科研成果质量控制的管理过程,重构重质量评价的奖学金评定认知逻辑,让奖学金成为肯定博士生高质量科研的象征和标志,在博士生中营造崇尚卓越科研的学术氛围。

1.在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树立科研成果评价的质量观念

在博士生的奖学金评定中,对受控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对博士生科研成果特征的认识,也就是不同的认识观念会识别出不同的博士生科研成果特征,继而会形成不同的受控对象。当前盛行的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重科研成果数量的现象,其受控对象明显是博士生科研成果的数量,根源就在于高校评价博士生的科研成果始终根植于崇尚量化的观念。这一观念所带来的“竞数”奖励导向,无疑在现实中助长和加剧了博士生中出现的学术浮躁、学术功利、学术“短平快”、学术无序竞争和学术不端等不良风气。立足新时代,要适应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主题,转变重数量的原有观念,树立重质量的时代观念,对于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科研成果评价的改革而言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从观念具有的作用来看,观念影响认知过程,影响任务的界定和认知策略的选择;观念影响行为方式且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观念的外在表现[29]。高校作为博士生奖学金评定的组织实施机构,应充分认识新时代博士生科研成果评价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从完善奖学金评定的制度上让质量观念回归博士生科研成果评价的认知范畴,从改革奖学金评定的过程上让质量观念成为评价博士生科研成果的内在依据,让质量观念成为评定博士生奖学金的价值主导,确保科研成果质量始终是评价科研成果的受控对象并贯穿评价的全过程。

2.在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实行代表性科研成果评价制

参评奖学金的科研成果都是博士生经过学术劳动而形成的学术果实,代表着博士生的学术成长和发展。为此,在奖学金的评定中,评价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时不应进行简单的数量叠加,而应从本质上尊重博士生创造的不同形式的科研成果,实行聚焦质量的代表性科研成果评价制。这种评价方式能有效突出科研成果的贡献导向和服务国家导向,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和原创价值[30],有利于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将科研量化指标与奖励脱钩,激励潜心研究和长期积累[31]。高校在评价博士生奖学金科研成果时,应探索和推行代表性科研成果评价制,在关注博士生的论文、著作、课题等基础研究类代表性成果的同时,也应关注博士生的专利转化、研究报告、资政报告、技术标准和技术研发等应用研究类代表性成果,同时辅之以定量评价作为补充[32]。高校需要切实认识到实行代表性科研成果评价并不是绝对地否定数量评价,而是在评价科研成果时奉行质量为先、兼顾数量、质与量结合,也就是代表性科研成果可以有一定的数量,但其评价须坚定以质量为优先,而同等质量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则可按数量来衡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励博士生专注于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活动。

3.在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构建“五维”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33]。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34]。国家倡导的“五个价值”提出了科研成果评价对学术水平、学术创新、学术效益和学术影响等质量标准的内在要求,为探索重构博士生奖学金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提供了架构。已有研究从本质和内涵上对科技成果评价的“五个价值”进行了阐释[35],高校可基于“五个价值”的维度来构建博士生奖学金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其中,科学维度可着重衡量科研成果的科学发现和科学规律,具体可包括成果的科学知识、科学数据、科学设计、科学方法和理论贡献等;技术维度可侧重衡量科研成果的技术创新性、创造性和独特性,具体可包括成果的技术使用、技术推广、技术优势、技术需求和技术效果等;经济维度可偏重衡量科研成果的经济意义和经济影响,具体可包括成果的产业转化、市场利用、企业服务和经济预期效益等;社会维度可注重衡量科研成果的社会公共性和服务性,具体可包括成果被公共机构采纳的情况,带给社会及其成员的公共改善以及对国家、人民的有益影响等;文化维度可重点衡量科研成果的文化响应和文化尊重,具体可包括成果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中国故事、文化传播、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等。由于博士生奖学金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主要是由高校统筹二级单位自主制定,为此,各高校及其二级单位在实践中可结合学科的实际和特点,确定本单位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4.在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建构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基于同行专家评价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是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科研成果评价转向的中枢路径。当前,各高校就博士生培养建有同行专家库,可在此基础上建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①优化多样性的小同行专家库。博士生的科研是以具体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来开展的,往往具有“小而精、专而新”的特点。与此相似,小同行专家是一个缩小的同行专家圈和小型的学术群体圈[36],其专注的研究主题也都十分聚焦。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说,高校可以从学科研究方向下的研究领域或是从研究领域下的一个研究方向[36],重点遴选相关的优秀专家来优化原有的小同行专家库,同时还要注意补充一部分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优秀专家,以适应博士生科研中的跨学科成果评价。②实行区间等级制的科研成果评判。对博士生科研成果的评判,传统的量化评价比如打分制评价,已经显得过于片面和刚性,而区间等级制评价比如多区间的A、B、C、D、E等五级综合评价制,在相对较为全面和更具弹性的同时,其合理性和公平性也更强。对此,高校可围绕博士生科研成果的“五维”评价标准,尝试将每个维度作为一个区间而分设不同等级,从而进行多维度多区间的综合等级评判,但应隐藏博士生科研成果的外显信息,避免干扰同行专家的评判。③推行建设性的评价信息反馈制。与重量化的评价不同,重质量的评价信息反馈能够更好地运用到促进博士生后续科研成长之上,这就要求其具有建设性的作用和意义。高校应鼓励同行专家在对博士生科研成果作出结果评判的前提下,积极地提出点评性、延伸性和拓展性的评判意见,就优化和完善成果评价过程提出改进性意见,进而让评价信息的反馈体现出助力博士生培养的建设价值。

5.在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优化科研成果评价反馈信息的运用机制

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進[37]。就某种意义和作用而言,科研成果评价反馈信息的运用机制其实也是一种“改进”机制,其意图不是为了通过评定奖学金来证明博士生之间的科研强弱与优劣,而是意在不断改进和导正博士生对科研追求的认知和价值;其意图亦不是为了证明博士生奖学金评定过程的优越性和完善性,而是意在持续优化和改善能够激励博士生不断走向科研卓越的质量控制过程。目前在博士生的奖学金评定中,高校普遍对科研成果评价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研析和核实,并在反馈结果出现较大差异时进行复审和复评,确保在准确识别反馈信息的前提下,准确地将科研成果的评判结果运用到博士生的奖学金评定之中,有效建构起了评价反馈信息识别和评价反馈结果使用的机制。但这仍是停留在“证明”意蕴的运用层面,需要推动现有机制向“改进”层面延伸。对此,高校需要将同行专家的反馈信息作为完善评价运用机制的贯穿点,在已形成的信息识别和结果使用中充分尊重同行专家的评价意见,同时着重构建起评价改善行动的机制,将同行专家的评判意见通过一定方式反馈给博士生,帮助博士生间接与同行专家进行科研对话,引导博士生形成对科研质量的新认识和新定位;围绕同行专家反馈的改进意见,积极查找问题、诊断原因、明确措施和检验优化,切实将其转化为完善博士生奖学金评定办法的科研成果评价之策,不断增强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在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构建以科研成果为核心的保障性评价指标

高校已经构建起了以科研成果为核心并包括品德品行、课程成绩、科研素养和社会活动等其他指标的奖学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构建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重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奠定了基础。在现实评定中,许多高校在把博士生的品德品行作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把科研成果连同其他评价指标全部进行了量化。而保障性评价指标的建构就是要打破这一指标全部量化的评价格局,不再对博士生的课程成绩、科研素养和社会活动等其他指标进行量化,而是将其作为保障科研成果这一核心要素的服务性和支持性评价指标,并将其进一步划归为基本指标、“门槛”指标和优先指标,从而让奖学金的评定高度聚焦于博士生的科研成果质量,凸显对博士生核心能力的激励。①构建以科研成果为核心的基本指标。高校可以把品德品行等指标设置为基本指标,作为规制博士生参评奖学金的最基本要求和条件。②构建以科研成果为核心的“门槛”指标。将课程成绩、科研素养等指标作为高校设置奖学金参评的“门槛”指标,对参评奖学金的博士生只设定最低的“门槛”要求。比如,对博士生的课程成绩只设定参评应达到的最低分数,而不对其进行分数量化的差异评价。③构建以科研成果为核心的优先指标。高校可以把社会活动、课程成绩等指标作为博士生奖学金评定中达到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指标,让科研成果不分伯仲的博士生能凭借更突出的表现脱颖而出。在此需要指出,高校虽然会因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差异而在保障性评价指标具体构成上存在差异,但基本上都可以归类到前述三项指标范畴,同时该范畴的一些具体构成要素具有不同的功能,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采用的。

参考文献

[1] 何华伟. 对“研究生奖学金”有关研究的分析与反思[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4(30): 9-11.

[2]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 (2020-09-04) [2023-04-11].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2/content_55 45939.htm.

[3] 杨秀芹, 左佩莹. 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政策分析: 目标、限度与改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43-49.

[4] 徐飞. 深化改革 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6): 25-27.

[5] EHRENBERG R G, MAVROS P G. Do doctoral studentsfinancial support patterns affect their times-to-degree and completion probabilities?[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5, 30(3): 581-609.

[6] 卢盈. 学术“锦标赛制”与博士生学术发展[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4): 120-124.

[7] 杜静, 常海洋. 博士生导学关系中交往理性的缺失与回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4): 28-35.

[8] 俸瑞萍. 他们何以取得优秀的科研成绩——一项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质性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9] 彭莹. 文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绩效评价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 2019.

[10] 周阳, 汪勇.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中的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7): 71-75.

[11] 葛玉良, 谢羚, 应中正.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程序的公正性研究——基于程序公正性理论[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2): 91-94.

[12] 范晓婷, 刘佩琪, 张茂聪.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评审实施细则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1): 45-49.

[13] 张茂聪, 陈萍, 范晓婷. 我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的价值取向分析: 应然、异化及回归之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12): 27-31.

[14] 洪柳. 我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现存问题研究——以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为借鉴[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12): 67-72.

[15] 孫百才, 龚丽华.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成效、问题及对策[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3): 60-66.

[16] 徐刚, 马海波.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施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12): 27-32.

[17] 施耀斌, 叶义成, 杨彦.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及其动态调整相关问题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4): 16-21.

[18] 杨盼, 王沐阳. 全球化时代的博士教育: 发展趋势、共同特征与现实使命[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12): 111-117.

[19] 陈翠荣, 周蕾. 美国联邦政府博士生资助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 92-97.

[20] 杨力苈. 英国现代博士生教育: 起源、变迁与趋势[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10): 77-84.

[21] 王小栋, 覃云云, 尤铮. 英国博士生教育改革行动逻辑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2): 84-93.

[22] 蓝文婷, 彭林, 熊建辉. 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路径研究——以美国密歇根大学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 2022(9): 18-25.

[23] 陈玥, 翟月. 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 外国教育研究, 2017, 44(7): 18-30.

[24] BRENTEL H. Implementing interdisciplinarity into an umbrella graduate school[Z]. Politecnico di Torino: EUACDE Workshop, 2013: 17-18.

[25] 梁傳杰. 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9): 69-72.

[26] 洪大用. 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9): 1-9.

[27] 朱兰, 德费欧. 朱兰质量手册[M]. 6版. 焦叔斌, 苏强,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08-214.

[28] 中共中央, 国务院.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EB/OL]. (2023-02-06)[2023-04-11].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06/content_5740407.htm.

[29] 孙华. 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个观念?制度的分析框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4): 62-66.

[30] 左惟. 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大力推进高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8): 12-14.

[31] 江轶, 陈若松. 全面考核和突出重点相结合 科学开展高校人才评价[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20): 39-41.

[32] 叶继元.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0, 47(1): 97-110,160.

[33] 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8-05-28) [2023-04-11]. http://www.gov.cn/xinwen/2018-05/28/content_5294322.htm.

[34]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EB/OL]. (2021-08-02) [2023-04-11]. 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21-08/02/content_5628987.htm.

[35] 蔡乾和, 陶蕊, 张一粟, 等. 公共科技成果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 2023, 43(3): 53-59.

[36] 宋旭红, 高源. 大学教师代表性成果评价及反思[J]. 复旦教育论坛, 2021, 19(4): 77-84.

[37] 斯塔弗尔比姆. 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G]//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01.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博士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向玉乔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宁欣教授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