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开发探析

2023-02-26 16:12张璟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资源开发文旅融合

张璟

[摘要]受多元文化的影响,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西安鼓乐在政府的扶持下,其发展速度虽然较解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梳理西安鼓乐历史发展及现状,探讨在非遗保护前提下,西安鼓乐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并以西安鼓乐与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运用数字化转换等融合发展新思路,让西安鼓乐带动西安文旅创新,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西安鼓乐;非遗保护;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S90.31:J63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8(2023)04-0044-05

Analysis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an Drum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Zhang Jing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s are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At present,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speed of Xian drum music has greatly improved compared to the early stage of liberation, but the development speed and prospects are still not optimistic.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an drum music under the premis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y reviewing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Taking the integration of Xian drum music and cultural tourism as an opportunity, we will use new ideas such a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Xian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Keywords: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Xian Drum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西安鼓乐是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古老乐种之一,从古老手抄本的乐谱中发掘出两千余首乐曲,有不少乐曲曲名都和唐宋教坊音乐相同或相近,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资料和其他乐种中少见或不见的。2009年西安鼓乐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以西安鼓乐为代表的诸多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中正面临着两难选择。若要生存并发展,就必须考虑现代受众的审美需求,求新求变;若要传承,则应尽量保留其传统艺术形式的原汁原味,守正固本。西安鼓乐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这种两难的选择。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国内不少传统艺术形式正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这也给西安鼓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西安鼓乐如何通过文旅融合的路径,实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助力其与区域文旅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西安鼓乐的发展历史

西安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传于古长安(即现在的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西安鼓乐起源于隋唐时期,在明清时期正式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安鼓乐进入了鼎盛时期。此时的西安城内城外存在有大量的鼓乐社,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南五台山都会举行鼓乐大会,在连续三天内,大量鼓乐队都会前往演奏,尽兴而归。②从抗日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因受连年战争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稳定性大幅度下降,西安鼓乐发展陷入停滞的状态。其结果是,乐社遭受破坏,大量鼓乐乐谱在战争中遗失销毁,艺人们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众多鼓乐社被迫解散。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人民政府对仅存的几家鼓乐社在多方面给予了关照,提供了多次在国内的演出机会,并对鼓乐社进行一定的保护。使鼓乐艺术得以存活,但好景不长,十年动乱期间,西安鼓乐发展停滞,名存实亡。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西安鼓乐迎来了新的发展良机,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诸多传承中断,乐社难以吸納年轻力量,老龄化严重,该艺术从业人员断代问题凸显,西安鼓乐的研究工作再次进入瘫痪状态③。

(二)西安鼓乐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据相关文献记载,在建国初期,仅西安城内就有几十家“乐器社”④,1953年杨荫浏先生来西安考察时,将这一民间音乐组织按乐社组织形式划分成“鼓乐社”与“铜器社”。随着民俗活动和仪式活动的逐渐锐减,部分铜器社开始慢慢转型成为鼓乐社[1]。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乐社活动几乎停滞,被迫解散。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乐社活动才逐渐恢复。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改变、街道扩建,部分庙宇被拆除,很多鼓乐社也因此失去了可依托的生存土壤,继而相继解散。时至今日,西安鼓乐现存百年以上的鼓乐社只剩6家。它们分别是僧派“东仓鼓乐社”、道派“都城隍庙鼓乐社”、“古红庙”鼓乐社,俗派“何家营鼓乐社”、“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2]。6家中除了东仓鼓乐社入驻大唐芙蓉园,采用了商业化的发展路线外,其余5家均是依托寺院庙宇进行活动。

西安鼓乐现阶段发展中面临有几个问题,第一,缺少男性青年传承者。以西安地区南集贤东村鼓乐社、南集贤西村鼓乐社为例,这两个西安鼓乐知名传承村落具有“整村传承”的特点,总体传承人员结构较为稳定。长久以来,这两个村落的常住人口都为村中农民,在农闲时分,村民可以到专用场所参加西安鼓乐排练,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男不传女”的发展模式,所有鼓乐艺人均为男性,人员相对稳定。但自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如20~50岁的男性劳动力多选择外出学习、打工,人员大量流失,导致两个村落鼓乐社的面临停摆状态。因无人可用,鼓乐社不得不改变“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慢慢开始吸纳村中的留守女性,这些女性乐手的年龄大多在40岁左右,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未来回归农村的人会越来越少,西安鼓乐将面临传承者严重缺失的问题。第二,演出场地具有局限性。由于受传统音乐活动演出形式的影响,一些鼓乐社的演出活动与当地寺庙的活动有较强的“依托”关系,除了寺庙之外,没有其他历史文物景点与西安鼓乐表演配套。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依赖性使西安鼓乐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传播途径有限,西安鼓乐这种艺术形式难以被更多的外地人所认识,这也是西安鼓乐难以“走出去”的根本原因。第三,缺少经费支持。目前,国家和政府加大了对传统音乐,特别是非遗文化的保护和扶持,但对于西安鼓乐的长远发展,现有资金还远远达不到需求。由于缺少资金支持,鼓乐社很难留住青年特别是男性青年乐手,他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转行,目前乐社中的人员多是40~70岁的女性留守人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太多经济负担,把鼓乐学习当作兴趣爱好。由于缺少资金,鼓乐社的宣传和发展很难开展,只能依赖政府进行有限的演出。而官方组织的演出大多具有公益性质,导致鼓乐社很难获得实质性的经济收益,这也制约了鼓乐社的长远发展。据了解,除了东仓鼓乐社人员和收入非常稳定外,其余几家乐社均在艰难维持。第四,缺少专业音乐人才。现阶段,除东仓鼓乐社外,西安其他几家鼓乐社,几乎没有专门从事鼓乐研究及演奏的专业人员。乐社中的学员大都是城中村村民,没有音乐基础,且年龄偏大。以都城隍庙鼓乐社为例,2000年以前该乐社成员基本都是退休人员,2017年后,由于演职人员年龄偏大,后继无人,乐社吸纳了一批来自长安韦曲村的村民。这些村民大多年龄在50岁左右,没有经济负担。虽然她们学习鼓乐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没有受过专业正规的训练,鼓乐的演奏缺少专业性,在质量上很难有所突破。这也是导致鼓乐的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二、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一)保护精髓,发展新形式

西安鼓乐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虽然需要不断发展创新,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但“原汁原味”的内容必须得到保护。具体来说,这种艺术形式独有的乐器、艺术工作者在演奏时的着装、表演场所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民俗文化等都属于被保护对象。如果这些事物发生改变,西安鼓乐很有可能名存实亡。西安鼓乐的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并不冲突。保护的是精髓、灵魂性的内容,发展变化的是其中某些艺术元素的应用方式。

(二)拓宽西安鼓乐表演的舞台空间

当前西安部分地区的鼓乐发展与传承存在“孤岛”特征,即没有从“文创融合”的角度着手,厘清西安鼓乐未来的发展趋势。介于这种情况,应加强对鼓乐物质空间的保护与建设,如修建专业活动场馆与寺院庙宇等文化传承场所,通过对物质空间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的完善,不仅能为西安鼓乐的发展与交流提供活动空间,还使其保护与传承有了更好的根基[3]。另外,依靠新媒体的高度发展,数字音乐的整合也为西安鼓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游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字文化旅游。西安鼓乐模拟虚拟空间进行实景演出,利用虚拟的文化空间增加游客对非遗文化欣赏的审美体验。线上新媒体平台和线下物质空间的共同发展,为西安鼓乐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吸纳专业鼓乐人员

目前,西安鼓乐的发展呈现出萎缩的势头,由于缺少资金、没有经费的支持,很难留住专业院校的音乐毕业生。现阶段,除了东仓鼓乐社(在大唐芙蓉园进行演出)有专业演职人员外,其他几家鼓乐社的成员,大多都是非专业人员。由于她们没有经过专业正规的训练,所以鼓乐的演奏在质量上很难有所突破。这也是导致鼓乐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期方法只有依靠政府,加大对西安鼓乐的资金投入,引进专业的鼓乐传承人,扩大西安鼓乐传承人的队伍,使之能够后顾无忧地进行音乐研究和学习。只有这样,西安鼓乐队伍才能不断的壮大和发展。(四)走文旅融合之路

政府的资金和扶持等“输血”措施毕竟不是西安鼓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西安鼓乐如何通过走文旅融合之路,在市场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依托西安深厚的文化资源,以文旅融合视角对西安鼓乐进行开发,在保护“原汁原味”的同時,开发具有文化产业特色的文旅产品和项目。如进行适度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以采用节庆民俗表演模式、模拟实景演艺模式以及景区固定演出模式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地区已经尝试挖掘西安鼓乐的文化元素,并将这些元素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希望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体验。西安地区的东仓鼓乐社,是西安较为知名的鼓乐社之一,也是最早走商业化发展路线的乐社。近年来,该鼓乐社常驻大唐芙蓉园,以文旅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经常受到官方邀请,在西安诸多知名旅游景点(包括西安古城墙、寒窑、汉代长安宫殿遗址、关中地区的民俗博物馆等)面向公众进行鼓乐演奏与表演,并以“展览”的形式,向社会大众讲解西安鼓乐的历史,相关乐器的演奏方法。这种发展新思路的探索,不仅扩宽了西安鼓乐的发展通道,打开了全新的宣传窗口,还为西安鼓乐的传承和推广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动力[4]。

三、西安鼓乐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打造西安鼓乐品牌IP形象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音乐艺术形式,西安鼓乐若要良好的传承与发展,还需从科学角度着手,和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宣传推广,改变传统音乐观念,加大宣传力度。重新打造这种艺术形式。为地区文旅产业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具体来说,应有更多的专业工作者和院团介入,围绕西安鼓乐音乐艺术形式的特点,确定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保留鼓乐原有风格特点的前提下,研究编创出一些更符合大众审美的乐曲和演出模式。打造西安鼓乐的品牌IP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组建专业的编创、演奏团队,深入挖掘曲谱,创作代表性曲目并进行现代化编创,可以适当增加声光电的特效,符合青年人群的审美趣味。2、打造传承人IP,培养并打造能为鼓乐宣传并代言的传承人,选择具有积极形象能够代表鼓乐之美的形象代言人,例如打造像河南豫剧的常香玉、小香玉老师等家喻户晓的豫剧传承人。3、引入经济人团队,把鼓乐的发展进行市场化运作,和一线知名导演进行合作,编排出符合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可借鉴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作品,对西安鼓乐进行打造,编创出体现西安鼓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新作品,并参与实景剧中部分的演出,让鼓乐表演成为西安文旅的特色窗口和打卡地,提高知名度从而建立IP品牌形象。

探索更多西安鼓乐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合作方式。以西安地区为核心,不断外扩辐射范围,尝试更多的宣传、推广方式,建立西安鼓乐个性的标志性品牌。

(二)加强IP衍生品的开发

西安鼓乐与文旅產业的融合发展中,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应更为多样化,让非遗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得以更好发展的同时,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基于西安鼓乐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创产品可以分成两大类别,一类是能够彰显“历史原貌”的非遗传承文创产品,一类是经过现代再加工、再生产后形成的新概念文创产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后者的生命力更强。因此,西安鼓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借鉴这种思路——基于“再生产”,挖掘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更加贴近现代人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服装、摆件、挂坠、文化用品等[5]。

鼓乐的衍生品开发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不光限于文创产品,还可以在电子多媒体领域进行开发,例如在手机铃声中设置鼓乐音乐供大众选择,或者和游戏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出以西安鼓乐为背景的游戏的音乐,又或者对鼓乐进行再创作,编创出适合电视剧或电影的背景音乐。这样可以让大众更直接的了解非遗音乐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设置与鼓乐有关的教学功能,如将传统静态的西安鼓乐乐谱,转变为能够自动播放鼓乐乐曲、且能够彰显西安鼓乐特点的全新音乐播放产品。当游客旅游时,可以购买这些带有自动播放音乐功能的地区特色产品。既可以了解西安鼓乐,又能够将这种艺术形式向外传播,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探索多元的业态融合路径

业态融合是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融合效果的重要途径。业态融合可以让非遗音乐文化转换为旅游产品,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进而大大增加两者的经济效益。非遗音乐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魅力,西安鼓乐与文旅产业的结合,可以使非遗音乐文化的内涵更加生动,让人民大众更多的了解非遗音乐文化。通过对非遗音乐文化的转化,推出更多与之配套的文化旅游产品,使其在具有良好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具有经济价值。例如,一、可以与各大旅游景区合作,定期进行西安鼓乐的展演,创造更多的对外展示平台。同时,还可以和音乐厅、剧院等合作,对西安鼓乐相关音乐作品进行编排和演出。音乐、服装、乐器、演出场景等,必须高度还原发源地创作实景,进行原生态表演,浸入式体验,带给游客身临其境的感觉。二、组建专业的编创团队,编创出可进行全国巡演的音乐作品,更好的宣传和推广西安鼓乐。使西安鼓乐在提升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推动西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三,在数字化和网络化背景下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编创的音乐作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比如将西安鼓乐与短视频直播相结合,作为深度发展传承的“敲门砖”,加大宣传力度,让非遗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6]。

(四)虚实结合,探索数字化传播路径

我国非遗文化形式多种多样,用普通方式很难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来,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近几年,在非遗保护和传承领域中,采用数字化转化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西安鼓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更显重要,在其历史发展、影像资料、相关理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需要做大量整理和研究工作。但由于目前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学术界对西安鼓乐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研究,大大提升了西安鼓乐保护和传承的技术水平。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模态研究方法,可探讨声乐艺术的发声技巧[7]。韵曲是西安鼓乐古老的传承方式,师傅教授徒弟都是通过吟唱口传心授。这种教授方式非常原始,也增加了鼓乐传承的局限性。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

为了更好地对非遗音乐进行保护和宣传,应筹建专业的鼓乐展馆,对西安鼓乐的发展历程进行展示和介绍,并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构建出虚拟鼓乐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对西安鼓乐进行宣传。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游客能够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欣赏,增加游客的视听体验,使西安鼓乐更容易被大众了解和接受。让非遗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为非遗“音乐文化空间”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总体来看,西安鼓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发展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在非遗保护方面,应该确定“以发展带动保护”的思路,在艺术资源深度开发方面,可以尝试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路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量保留西安鼓乐艺术形式的“原汁原味”。此外,在西安及周边地区应当深入挖掘鼓乐艺术形式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创建专属的文创产品品牌,深入拓展艺术审美空间,并采用多元方法鼓励观众从“欣赏”角度出发,为西安鼓乐的发展注入新元素。不仅如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安鼓乐还应大胆尝试“走出去”,将我国西北地区以鼓乐为代表的艺术风格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展示,使这种艺术形式收获更多的受众。

[注释]

① 程天健.西安鼓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5.

② 云嘉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西安鼓乐为例[D].长安大学,2017:13-14.

③ 20世纪90年代,西安鼓乐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以李石根、何均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学者退休后,研究工作陷入了瘫痪局面。这种情况直到21世纪才有所改善。

④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西安周边存在的这种民间吹打乐统称为“乐器社”。

[参考文献]

[1]郭左俊.古红庙鼓乐社转型之四十历史变迁与现状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22.

[2]程天健.西安鼓乐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3]张平,陈喆,杨贵玲. 西安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6):20-22.

[4]赵晨泉,刘金珠. 试论“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何家营西安鼓乐为例[J]. 新西部,2021(8):96-98.

[5]贾博瑞.西安鼓乐非遗保护与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21.

[6]吴发健.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J].艺术评鉴,2023(10):184-188.

[7]买岩萍,戴忱.非遗视域下秦州小曲的传承与数字化保护[J].文化产业,2023(16):147-149.

[责任编辑李帆] 2023-12-15第25卷第4期陕西开放大学学报Journal of OUSNDec.15,2023Vol.25No.4

[收稿日期]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资源开发文旅融合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北京玉雕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