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瑜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需要培养一大批留得下、靠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振兴靠教育,农村人口分散、農闲时间各异,开放教育具有教学资源覆盖面广、教学方式灵活的优点,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大有可为。开放教育应充分发挥开放系统办学优势,形成“多方共建、上下联动”的协同办学格局,面向农村开设对接地方需求的专业,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育人模式及课程体系,搭建网络化、立体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立交桥”,共建共享共用“一体化”学习资源,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习,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农村远程开放教育数字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新型职业农民;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8(2023)04-0005-04
On the Approach of 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 in the View of Open Education
Zhu Yu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haanxi,Xian 710119)
Abstract:It is noted in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at rural vitaliz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in an all-round way, and solid work must be done to revitalize the five areas including industries, competent personnel, culture, ecosystems, and organizations in rural areas. The key to rural vitalization lies in skilled farmers, and China needs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s so that they are reliable, capable and willing to stay in rural areas .Open education, unlike the ordinary education that needs a fixed time and place, can play a big role in training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s although they have different slack seasons and are sparsely populated in rural areas, time and space are never a problem as open education enjoys broad teaching resource and flexible teaching. An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 of open education and study needs of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 in China, the writer proposes an approach that may give full play to open education in training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 The way is that under the open teaching system, we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featuring Co-built by Multi-party and Joint Efforts by Upper and Lower Levels. In this ope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majors are set 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local rural areas, cultivation mode for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 and curriculum system are also formed accordingly. A networked and three-dimensional overpass is built for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s to study, and the overpass is an integration resource that is co-built and shared by all parties.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ope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helps to push forward the lifelong learning of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s, aids in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advancing ope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assists in comprehensive rural 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Keywords:Rural vitalization; A new type of skilled farmer; Open education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成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短板之一。步入新时代,处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要而论之,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
一、目前我国农村人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中国农村教育实现了普及程度由“五年”到“十五年”的巨大变化,城乡教育关系从“非均衡发展”到“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转变,农村教育结构从“单一”到逐步“多元”的重大转型等。但是,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向城镇转移,农村留不住人、人才少的问题逐渐显现。农村人才匮乏,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农村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目前整体的教育水平偏低,尤其是务农劳动力队伍素质不高、结构不优,人口老龄化严峻,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20%,地区差异明显。[1]从层次上看,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普遍短缺,中級、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数量较多,乡村人才梯队存在断层。从类型上看,掌握传统农业技术的居多,而掌握现代农业生物和信息技术的人才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农业经营者和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市场意识、信息技术以及法律知识等。单一技术型、生产型人才有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数量较少,严重制约了自身发展。
(二)城乡生活环境差距大,乡村对人才吸引力小。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劳务输出,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一部分高素质人才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相比城市,农村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生活设施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个别政策待遇也与城市有区别,加之农业效益低下,多数年轻人不愿学农务农,青壮年农民大多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一个普遍现象是村镇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数量少,且效能发挥不足。
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全面推进与实施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与意识、创新素质与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帮助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创业致富,实现农民的职业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理想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拥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农业专业技术能力、拥有更多的科技知识、劳动技能和更高的生产经营素质、管理经验,属于现代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主动自我选择的职业,不再是一种先天赋予的固有的被动身份,与传统农民相比更具流动性和开放性,由于职业可以自由流动,他们更善于应对市场变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成为其自我选择与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农业取代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伴随着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大批量涌现、现代先进高效率的农业装备设施进入农业领域、现代化的经营思想与管理经验不断应用到农业各生产领域,与现代农业市场需求相匹配必然会涌现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和快速成长只有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才能实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我国农业转变发展的有效方式,更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道路的现实选择。因此,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2]
三、发挥开放大学办学优势,探索“开放+”教育视域下的职业农民教育路径
远程开放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是以全民终身教育理念为引领,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为重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继续教育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服务,具有多层次、多类型、开放性特征。《国家教育发展纲要》赋予开放大学的使命和任务是:“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灵活、方便、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来看,远程开放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方式 。因此,无论从其内涵还是属性上讲,开放教育对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特别是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采取送教下乡开设各类农村课堂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和载体,全方位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实行弹性学制参加农业中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培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凸显教育、科技和人才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优势。
(一)发挥开放系统办学优势,形成“多方共建、上下联动”的协同办学格局
开放教育办学是依托覆盖省、垂直到市、县以及行业工作站的三级管理办学体系。开放教育办学要充分发挥系统办学优势,建立沟通机制,加强教学保障,优化支持服务,让职业农民教育获得更多更广泛的支持和重视。一是加强沟通对接,建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各地开放教育要积极与地方教育、组织、财政、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对接沟通,共同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学历提升计划,统筹计划编制和生源发动,优化专业设置审批,扩大“单考单招”试点规模,提供经费支持保障和政策方面倾斜保障,进一步形成教学合力。二是坚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本土化思路,通过开放大学办学系统和全省社区教育办学系统,构建“省-市-县-乡镇-村居”五级育人体系。依托开放教育系统及当地农业企业,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技术创新、交流展示、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或平台,形成“多方共建、上下联动”的协同办学格局。
(二)专业开设对接地方需求,构建新型职业农民育人模式及课程体系
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文化、治安状况、风俗习惯等综合实际,立足当地农业产业市场需求和农业科技实际,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实施“学历+非学历+创业”订单式培养,成建制组班、短训制开课,构建“开放教育职业农民育人新模式”。一是优化开放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提高新农科开办的比例。分专业规划建设一批一流涉农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重点考虑建设体现跨专业融合交叉的新课程,特别加强建设实践类型课程,及时将农业新技术、新工艺等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内容融入教学进程。二是发挥开放大学学习对象和入学方式开放、学习场所和时间开放、教学课程和资源开放、教育和管理方式开放等特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农业技术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现代园艺、农村电子商务等量身定制课程班,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等专项提升。三是构建农村数字化教育新模式,全方位下大力气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渗透融合于新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之中。通过线上远程教学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的深入有机结合,实施探究思考式、讨论研讨式、启发参与式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面向职业农民开展“工学交替学习”“送教下乡”等,将教学点有效延伸到田间地头,满足职业农民“不离乡、不离土、不离岗”“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期盼,畅通学习成才通道。四是建立职业农民创业联盟,开展现场示范教学、专题讲座、论坛、案例剖析、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教学实践,分享创业创新经验做法,切实提高职业农民的实践技能和创业创新能力。
(三)搭建网络化、立體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立交桥”
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强大推动下,“互联网+教育”产生了新的教育生态和服务模式,这一新的教育生态容纳了科技、教学法和知识的极度空间,跨越了学校和课堂的界限,构建起网络化、立体化的全民终身学习载体,以及开放便捷、一体化的学习服务平台。其中的个性化定制学习、社群学习等新形态为职业农民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一是在学习条件上开放教育要依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以及5G等新技术,加快建设终身教育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纵向和横向融会贯通的学习网络,支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开放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终身化,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3]二是在学习内容上,通过在线教育有效提升职业农民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素养等,不断增强职业农民综合素质能力。三是在学习方式上,通过在线教育实施互动、研讨等方式,在不同地域、人群和机构之间开展跨域合作和联通学习,整体提升职业农民的学习效能。四是在学习制度上,实施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切入点,利用“学分银行”积累转换,有机融合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路径。通过搭建开放灵活、优质高效的终身学习资源服务体系,健全课程互认、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等,探索通过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开放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办学模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四)共建共享共用“一体化”学习资源,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学”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基于多网融合技术的数字化“一站式”学习平台和身临其境的基于VR、AR等新技术的仿真实训实践环境,实现PC端“学习网”和移动端App大规模在线教育同步教学,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农民终身学习资源。一是向职业农民开放教学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通过开放部分AI领域,共享课程资源、教学资源、虚拟实验室活动等,聚焦“智慧教育教学区”的创建,降低乡村教育成本,助推教育公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二是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需求和乡村建设的要求,打造制作实用技能、乡村“耕读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资源和课程资源,“一体化”共建共享共用终身学习资源。课程资源涵盖实用技能系列、健康教育系列、文化素养系列、艺术修养系列、社会科学系列等。三是依托各地开放教育系统以及社会机构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和体验式学习基地,推动校内外场景互联互动,为职业农民学习者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四是探索将农村远教平台与开放大学云教室、宽带专用网、学习网学习的互通,将乡村网络培训和开放教育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合作开展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有效提高职业农民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五)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农村远程开放教育数字化建设
202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工程。数字乡村是以数字技术为工具,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对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进行数字化重塑。远程开放教育要立足强化乡村信息化与数字智慧教育,充分发挥开放教育在数字与智慧乡村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高层次信息化数字人才的引进力度,组建一支为乡村振兴服务的高水平数字化教师队伍。从目前现状看,我国从事数字乡村建设人才相对匮乏,要从战略思维的角度加强远程开放教育乡村人才规划,加大人才引进和储备,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健全乡村业务人才管理制度、提供多方位保障性条件,进而保障优秀教师能下沉到乡村,从而增强农村的人才吸引力。
其次,建立数字农业的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通过优化乡村远程开放数字化教师培训模式,促进乡村远程教育教师数字化能力转型。在充分掌握乡村远程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有效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远程开放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以培养教师信息化数字素养的现实需求为导向针对性地设计教育培训内容,全面有效提升农村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数字应用与实践服务能力。
最后,结合农村实际培养远程开放教育高质量信息化数字化创新人才,促进农村教育自主良性发展。坚持农村社会需求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与导向,引导和鼓励学习者使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开设课程应结合农业技术和实际问题为学习者提供数字化技术应用实践机会,提升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信息化数字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其内生动力。将信息与数字化的思维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乡村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是农村教育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战略实施与推进的可行路径与现实选择,能够从根本上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使之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 202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3-10].http://www.moa.gov.cn/nybgb/2023/202302/202303/t20230310_6422784.htm
[3]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20〕6号)[EB/OL].[2023-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07_486014.html
[责任编辑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