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域下中国纪实摄影创新路径研究
——基于“中国大运河古桥保护摄影创作人才培养”项目

2023-02-26 13:56
新乡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古桥大运河纪实

夏 枫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纪实摄影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觉见证,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 真实性是纪实摄影的创作要求,无论是题材、 拍摄视角还是摄影师的人格都应当具有真实性。 纪实摄影工作者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用镜头记录人们的生活状态, 揭示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换句话说,纪实摄影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以镜头语言将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作相对系统、全面的呈现,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

纪实摄影的魅力一方面体现在镜头语言创造的意境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摄影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就中国的纪实摄影而言, 那些优秀的摄影工作者无一不是将深厚的人文情怀融入自己作品的, 从早期的解海龙、王福春到现在的陈杰、傅拥军等人,都是在对社会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摄影创作的, 他们创作的初衷就是用纪实摄影作品表达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中国纪实摄影发展概况

中国的纪实摄影从19世纪50年代起步, 至今已经走过了170多年的历程。 早期,中国纪实摄影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这一阶段主要为非自觉的简单记录。20世纪20—30年代,以庄学本为代表的摄影工作者开展了有意识的、 系统的以文献记录为目的的拍摄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摄影》杂志的老编辑王惠敏第一次使用“纪实摄影”一词来指称西方的系统采集图片供文献记录使用的摄影形式。 20世纪80年代末期, 纪实摄影在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摄影门类。 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创作环境的改善,中国的纪实摄影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纪实摄影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21世纪以来, 中国纪实摄影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日渐成熟,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50-51。

中国纪实摄影发展态势总体向好, 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就纪实摄影的内容来讲,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纪实摄影的客观性被消解。 客观性是纪实摄影区别于其他摄影类型的显著特征, 客观性被消解会降低摄影作品的社会价值。 纪实摄影的客观性被消解与其本身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新纪实摄影逐步兴起。 由于新纪实摄影强调个性化的表达,在实践中,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一些纪实摄影工作者甚至会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纪实底线。因此,新纪实摄影的兴起, 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纪实摄影的客观性。 其二,纪实摄影选题脱离社会生活。 近年来,一部分纪实摄影工作者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对民生问题关注不够,导致作品的感染力不强。纪实摄影作品选题脱离社会生活主要与一些人认识上的偏差有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部分纪实摄影工作者的创作理念发生扭曲,他们急功近利,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而忽视了真正的社会问题, 导致其作品缺乏人文社会关怀[1]52。

二、纪实摄影创新发展路径:以“中国大运河古桥保护摄影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为例

2022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强对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 群众文艺等创作的规划引导。 抓好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新时代发展题材、国家重大战略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军事题材的创作生产,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2]因此,新时代的纪实摄影工作者应当自觉树立大局意识, 切实承担社会责任, 以高质量的摄影作品记录民族复兴的历史和人民奋斗的征程。

中国大运河是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质载体。 大运河水系桥梁众多,这些桥梁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申报“中国大运河古桥保护摄影创作人才培养” 这一项目的初衷就是通过讲述大运河上古桥的故事,对大运河沟通南北、运通天下的文化记忆进行挖掘。 笔者负责拍摄的是大运河上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合河村的一座古桥——合河石桥。笔者以下将结合自身的拍摄体验,对纪实摄影创新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主题选取: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的方向就是“创造出许多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的作品”[3]。 纪实摄影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和社会发展中问题的一种艺术形式, 广大纪实摄影工作者应当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服务人民大众的理念,自觉把人民大众作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 创作出反映人民大众理想追求的作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 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的纪实摄影工作者应当将记录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 给后人留下有关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笔者参与的“中国大运河古桥保护摄影创作人才培养” 项目是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开展中国大运河古桥保护摄影创作人才培训,形成“运河古桥文化”系列影像作品,用影像讲好大运河古桥的“一桥一故事”,为传播运河文化、弘扬运河精神、培养文化自信、提升大运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出贡献。在创作的初始阶段,笔者主要开展了田野调查,收集到大量有关合河石桥的图片、传说、文字资料。 随着工作的开展, 笔者对于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文化内涵以及大运河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迫切希望为保护和宣传大运河文化尽一份力量。在接下来的拍摄中,无论是对表现对象进行观察,还是对对象的文化意义进行挖掘,笔者都倾注了深挚的情感。

(二)内容呈现:从受众的接受心理出发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图像在传播中被大量应用。 受此影响,受众普遍对观看叙事结构完整的专题纪实摄影比较感兴趣,这类作品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更易于唤起受众的集体记忆并引发他们的共鸣。 笔者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受众的这一心理, 用镜头语言为受众讲述了一个古桥和村庄的故事。

合河石桥位于新乡县合河村北门外, 初建时为五孔,后扩建为七孔,是卫河上游现存最大的明代七孔青石桥,现在仍在为两岸村民的出行提供便利。笔者收集了不同时期不同摄影师拍摄的合河石桥照片, 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摄影手工书。 受众打开手工书,不仅能够看到古桥精美的构造,而且也能够看到几十年间村落的变迁。 手工书展现了自然界的日月更迭、光影流转,也展现了人类社会的传承赓续、生生不息。在观看手工书的过程中,受众一方面会惊叹于文物古迹的神奇, 另一方面也会生发出关于文化传承的思考。 2022 年12 月7 日,“大运河古桥影像展——中国大运河古桥保护摄影创作人才培养成果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在展览期间,包括作者的作品在内的众多艺术作品以其深刻的意蕴和生动的表现形式受到了参观者的好评,《钱江晚报》、 澎湃、今日头条等多家媒体都对展会进行了报道, 参展的部分优秀纪录短片后来在学习强国平台上陆续发布。

(三)美学追求: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纪实摄影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是纪实摄影工作者的一贯追求。 纪实摄影作品以其主题、内容、视觉表达来打动受众,引发他们的共鸣。纪实摄影作品的主题和内容具有真实性,而它的构图、光影等摄影语言又具有艺术性。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视觉影像全方位进入人们的生活。在读图时代,受众习惯于依靠浏览图片获取信息,并且获得感官享受。有鉴于此,今天的纪实摄影工作者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满足于拍摄文献资料式的作品[4],而要努力拍摄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作品, 使受众在受到启迪的同时获得审美体验。

在拍摄合河石桥的过程中, 笔者以课题组制定的 《古桥影像档案创作基本框架和拍摄备忘》 为指导,建立并完善了合河石桥的影像档案,与此同时,认真思考如何艺术地呈现古桥的风貌。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合河石桥作为大运河上一座至今仍在使用的桥梁,每天都有村民在上面走过,在看似寻常的乡村生活中, 蕴藏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拍摄的过程中,笔者以法国摄影家布列松创立的“决定性瞬间”理论作为指导, 尝试用镜头记录村民平凡生活中的典型瞬间, 以富有张力的图片为受众呈现生动的乡村生活图景,从而展现古桥独特的魅力。 此外,笔者还运用构图、影调等多种镜头语言,对合河石桥的形态以及两岸村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展现。

(四)艺术表现: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

在新媒体时代, 受众不再像以往那样有足够的耐心欣赏纪实摄影作品[5],纪实摄影工作者应当思考如何创新表现手法来适应受众的欣赏习惯。 在这方面,《新京报》的做法具有启发性。《新京报》的公众号“拍者”定期向受众推送专题报道,为了吸引受众,“拍者”对专题报道的形式进行了创新。例如:对部分专题报道采取了先以微型纪录片的形式作概括介绍, 然后以照片的形式具体呈现报道内容的方式进行推送,使视频与照片相得益彰。 为了方便受众在智能移动终端上观看,“拍者” 对于专题报道的排版方式也进行了调整。 要实现表现手法多元化,纪实摄影工作者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 对于纪实摄影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 同时还要具有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创作的能力[6]。

“中国大运河古桥保护摄影创作人才培养”项目为笔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笔者通过阅读、交流、实践,一方面提升摄影和短视频制作能力,另一方面了解中国的大运河文化,研究豫北乡村的民风民俗,研习桥梁工程的相关知识。 最终,笔者不仅按照课题组的要求建立了合河石桥影像档案, 而且还制作了相关纪录短片, 并用摄影手工书的形式展现了这一文化遗存的独特魅力。 在“大运河古桥影像展——中国大运河古桥保护摄影创作人才培养成果展”上,举办方也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 例如:投影和灯箱的使用,营造出与传统摄影展不同的氛围,在增强了作品表现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展览对于受众的吸引力。

猜你喜欢
古桥大运河纪实
古桥古韵 灵动灵渠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走古桥,做古桥,感受古桥文化魅力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砚边纪实
金元明时期北京地区古桥研究概述
放歌大运河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