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皋市外国语学校 (226500) 马天鹏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小学科学课程编排了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关注新事物的时间较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不断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与科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之下积极主动地探索科学现象、探究科学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科学课程内容,通过直观展示、引入资源、问题驱动、活动激励、游戏沉浸等多种有效路径,促使学生持续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从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之后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活动探究奠定良好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知识内容,结合具体的科学知识,引入直观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直观现象的基础上获取科学知识,完成知识类学习任务。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为例,该课程的科学活动内容主要是“观察一瓶水”:让学生观察在水中放入食盐、红糖和小石头之后的变化,从而了解水的特征、溶解的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简化教学内容,以学生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做到深入浅出。另外,考虑到概念性知识的讲解比较枯燥,可能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拓展思维。教师让学生观察水溶解事物的的视频,以直观的形式展示知识点,同时提出问题:“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食盐、红糖和小石头去哪了?”“三种现象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神奇的科学现象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并思考,从而获取答案。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视频中的三瓶水在分别加入食盐、红糖和小石头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红糖与食盐竟然不见了!红糖加入水中后,水的颜色变成了红色;食盐和小石头加入水中之后,水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
师:为什么小石头没有在水中消失呢?想一想什么样的东西会在水中消失呢?
生2:石子是固体块状物品,所以小石头进入水中后,没有与水融合而消失,形状也没有发生改变。
师:那么,粉末状的物体是不是会在水中消失呢?那红糖与盐真的不存在了吗?老师也准备了红糖、食盐,现在我将二者分别倒入水中并搅拌,静置三分钟,等到在水中看不到红糖和食盐后,请大家品尝红糖水与盐水,并说出你的想法。
(学生品尝红糖与盐水溶液,通过感官刺激获得了直观的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溶解”这一现象的学习兴趣)
生3:红糖水是甜味的,盐水是咸味的。我认为食盐与红糖没有消失,它们只是和水融合在了一起。
教师以直观的实验视频引入教学,同时让学生观察水的颜色并直接品尝糖水与盐水,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味觉感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科学现象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学生对新奇现象的短暂性间接兴趣转变为对某类事物与学科的持续性直接兴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认识到兴趣与热情之间的差别,要区分学生对某种新奇现象的短暂热情与对某类事物与学科的持续兴趣。有效的兴趣激发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某一类具体的现象产生兴趣,还能由此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引入大量资料,并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现象进行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一年级下册《观察一种动物》为例,学生在直观展示环节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之后,纷纷对小动物的身体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入不同类型动物的动画资料,为学生展示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并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蜗牛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呢?
生1:有壳、腹足、触角、眼睛、口。
师:所有的动物都有壳、腹足、触角吗?哪些动物没有,为什么呢?
生2:不是的,只有昆虫才有腹足、触角,奶牛、小狗这类动物就没有,小鸟与鱼也没有。
(教师提出“哪些动物没有”的问题,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所有动物上,为之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准备)
师:那奶牛、小狗、小鸟与鱼的身体结构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观看“千姿百态的动物”动画视频,同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不同动物的身体结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将对蜗牛身体结构的兴趣转化为对自然界中动物的兴趣。
通过观看多种动物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的动画视频,学生了解到更多自然界的动物知识,因此从对蜗牛身体结构及生活习性的狭窄兴趣发展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广博兴趣。这样既能够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又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长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更多科学知识。
为了有效地强化小学科学教学成效,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获取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了将学生的短暂性兴趣转化为持续性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科学的知识内容,优化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为学生准备活动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活动中,在探索中发现更多科学现象、在探究中解答科学问题,感受科学实践的乐趣,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就感。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做一顶帽子》为例,教师要想借助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形成主观认知,将科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致的思路并准备材料,让学生经历思考、验证的实践过程,自己探索如何制作帽子。
【教学片段】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材料,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与工具,制作一顶适合自己的帽子。
教师准备的材料与工具包括:布料、旧纸板、纸袋子、一次性碗与盘子、塑料袋、剪刀、胶带、胶水、橡皮筋、回形针、卷尺、硬卡纸、直尺、塑料圈、彩笔等。同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各种创意制作的小视频,以激发学生的灵感。
(结合以上材料与工具,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创作类科学知识,先思考与联想:“这些材料能够制作什么样的帽子?”然后开始动手研究。制作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不应设置限制条件)
(学生观察了材料后开始动手操作。首先,将硬纸板确定为帽子的主要材料;其次,利用卷尺与直尺分别测量自己的头围与硬纸板的长度;最后,经过巧妙的构思,做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帽子:女巫帽、南瓜帽、香蕉帽等)
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学生完成了自己的创作。活动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制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制作的探索欲望,同时还能将手工制作类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爱玩、爱闹是小学低年段学生的特点,而做游戏是他们特别喜爱的活动之一。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游戏活动,通过设置游戏环节讲来解枯燥的科学理论知识,这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渗透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展开学习,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又能发展体能、脑力、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科学理论知识恰当地设计游戏内容、把控游戏活动环节、解决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在游戏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位置和方向》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所处的方向,如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将前后左右和东西南北结合起来,此时教师可以设置游戏活动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观察自己前后左右各是哪位同学,以此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或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辨别方向。但是,这些游戏活动只是对其中一个位置或者一个方向展开教学,如何将位置和方向有效结合起来才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设置游戏活动“校园寻宝”,以游戏带动教学。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辨识位置和方向,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参与游戏活动“校园寻宝”,学习如何应用位置和方向的知识帮助我们准确定位,这样我们就可以迅速到达目的地。
师:老师已经把分别装有“幸”“福”“快”“乐”四个字的小红包放置在学校的不同位置,请同学们在校园中寻找它们,每凑齐四个字一次可以积一分,活动结束后按积分从多到少进行排名。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分组后,老师会把校园的平面地图以及不同的提示路线分发给每个小组,提示路线中有具体的方向和方位,请同学们自行根据地图辨别方向和位置,然后开始寻找。
(教师在设计提示路线时,要结合前后左右、东西南北来确定相关位置和方向信息,以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位置和方向的理解)
教师设计的提示路线如下。
提示一:走出现在的教室,向左转,下至一楼,往右转,向北走,到旗杆处。
提示二:从学校正门进入,向北直行,至行政大楼处,向右转,到达实验室。
提示三:从学校北门进入,向西直行,至医务处,向左转,直行,到达体育场。
……
根据不同的提示线索,学生依照校园平面地图,出发寻找小红包并快速返回,在规定的时间内积分多的小组获胜。游戏结束后,教师收集学生对游戏活动的反馈。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能够很快地找到老师藏起来的小红包。哪位同学能够积极发言,和老师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快速找到小红包的呢?
生1:我按照老师给的提示线索,同时结合校园的平面地图,规划好要走的路线,迅速出发,准确地找到了小红包的位置。
生2:我按照老师给的方向和位置,一遍一遍地摸索路线才找到。
生3:我分不清方向,但是我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教过如何看地图,所以我根据地图里的上下左右来分辨东西南北,最后找到了方向。
生4:我以我们的教室为中心,区分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后,再沿着提示路线找到了小红包。
……
师:听完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聪明!虽然大家采用了不同的定位方法和不同的参照物,但是都能准确地找到路线和搞懂方位,还能分辨东西南北,同学们对“位置和方向”的知识都做到了活学活用。
教师在总结游戏活动时,可以进一步讲解参照物,让学生明白对目的地进行方位描述时,需要以某个物体作为参照中心,这样才能准确地描述位置和方向,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如此设置游戏活动,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这既达成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实践性、探究性等目标,又能让学生准确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恰当的游戏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助力教师快速、准确、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要始终将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驱动力,围绕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科学活动进行探索,让学生全面参与实践活动,并获得成功体验,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热情,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