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 (山东艺术学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情山水从来都是中国文人的梦想,山水画对于中国文人来说不仅是自然空间的意义,更是文人内心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表现,是观照人生的艺术。
我与金山是大学同窗,深知金山是充满灵性之人。今观金山山水画近作,那些落于纸面的墨色痕迹,都展现于对万象的思考与孕化,是灵性意义下的理性思考,也是赋予传统新意味的努力。
对于传统的学习,深厚的学院功底是绘画的底色。从五代的荆浩到元代的倪云林,从明清的石涛到近代的黄宾虹,在儒释道三元合流的传统文化中,历代有影响的山水大家解衣盘礴,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中国山水画在千年的历程中,始终具备连绵不断的中轴线,无数情思被笔墨相串联。明代文学家钟惺《蜀中名胜记序》曾提到:“一切高深,可以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为‘胜’;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胜反不能‘名’。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山水画的建构来源于综合的知识修养,金山运用他的学养和灵性,深入浅出地取舍和提炼传统的精华,合理地运行于笔端。二十年的山水研习中,他完成了对传统笔墨的回归和重塑,其作品中隐现着的古典山水的意象和传统的品格,形成他作品的轮廓和基调。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学艺应先“师古人”“师造化”,而后“天真烂漫是吾师”。金山从学院教育之中走出,观万象于心间,将古人的艺术观、技术方法和视觉经验与自然重新谋和,交相影绰,彼此互文。我们可以发现他从前几年急于表现个性而略显浮躁的恣肆走向内敛踏实,这种踏实令他的作品更加耐读,内敛令欣赏者更能深入体会,在放弃了笔墨、章法、色彩等等方面刻意彰显之后,作品显现出与心对应的真相。他深知山水真谛全在笔墨,艺术之路的久远在于长时间的积淀,经年不急不躁,苍行四野,孜孜耕耘,把自己和观者带入静谧的山水世界。他把自己对山川大河的观察和体悟化作丰厚的生命体验,通过意象化的手法构建起山水画的符号语言,演化为山水的神韵,并用充满个性化的笔墨语言,描绘出北方山水的清朗阔远,充满自然的野逸之象。
传统图式的镜像,在金山的山水画中不断地转移新生。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不断地析出文人气息,又用灵性的目光点燃独立的体悟,构建出自己的笔墨语言。这些近作中,笔墨书写出迷蒙的山川河流,生命韵动有节奏地散落在岩石、树草、溪流之间,尺寸画幅成为反复观思自然的容器,洒脱灵动的笔墨浸染出古意之气象,也是笔墨精神介入生命理想的呈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金山的山水画是灵性的展露,更是幽远、深微的观照体现。
黄山云烟 国画 李金山
松山云海 国画 李金山
访山图 国画 李金山
大美河山 国画 李金山
山静秋明 国画 李金山
文峰秀砥 国画 李金山
秋山沐雨 国画 李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