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喜优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在推动共同富裕背景下,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更是破解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必然选择。乡村产业作为乡村的“聚宝盆”“蓄才池”,正是有了兴旺的产业,让村民能够就地致富,才能将农村人才与资金留在乡村,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留住核心资源。产业振兴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础条件,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支持作用,提高财政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效能。[1]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完善财政扶持政策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鼓励地方发行专项债券用于乡村产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打造农业全产业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撬动更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下,如何通过优化财税政策支持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是亟须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三农”问题仍是重点和难点。只有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才能让农民参与农业产业链分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放在城市,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乡村缺乏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积累,使得乡村产业发展落后于城市。[2]推动资源要素流入乡村,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3]现实地看,乡村产业体系构建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4],需要发挥政府在推动乡村产业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政策扶持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条件,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5]。财税政策具有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等效应,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具体而言,财政资金可以通过项目补贴、税收优惠等形式,支持乡村三产融合发展[7],也可以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建设,为乡村产业注入活水[8];同时,引导资本下乡也为乡村带来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赋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9]。综上所述,系统有效的财税政策已经成为推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力量,明晰财税政策在促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对于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体系、提升财税政策支持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巩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期,应把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作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推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需要进一步了解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与重要意蕴。
对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内涵的理解需要有多维视角。首先,现代作为时间概念表明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有别于传统产业体系,具有动态性,需通过使用先进技术保持乡村产业体系在动态演进中实现现代化;其次,乡村作为空间概念有别于城镇,乡村产业囊括乡村地域范围内的所有产业,凡是在乡村空间范围内发展的产业均为乡村产业,不论与农业相关与否[10];再次,“产业体系”是对产业结构概念的丰富与外延,是产业横向与纵向延伸的统一,包含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关系和各次产业内部的结构比例关系[11]。乡村产业体系以乡村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基础,生产体系重视农业生产力提升,经营体系关注农业生产关系调整。[12]因此,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在不断创新中促进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产业系统。由此,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动态优化思维,将现代生产要素引入乡村,延长与拓宽乡村产业链,激发乡村产业建设活力。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丰富的物种资源赋予了地方开发特色资源的潜力。特色资源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禀赋。农业农村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1年)》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开发特色农业农村资源,积极参与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乡村富民产业”。立足于地方特色资源,挖掘和激活地方特色资源潜力,形成特色资源富民产业,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强化乡村经济内生动力的应然路径。
以集群发展为导向。特色资源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但单纯依靠特色资源开发无法克服农村经济自身存在的弱质性弊端,难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改变我国长久存在的小农经济形势,需要引导小农户与现代产业体系衔接,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群发展能够转变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分散发展、单兵作战的困境,把乡村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优势,加速释放乡村发展活力。故而,以乡村特色优势资源为基础,加强资源整合、要素聚合和政策集成,做大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是乡村发展的理性选择。
以“三产”融合为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没有改变,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农业基本形态持续存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农户作为初级农产品的供给者,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得到的附加值太低,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难以形成,资源协同效应无法实现。[13]因此,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格局,可保障农户在产业链增值中获益,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格局。当前,合作式、股份式、合同式等“三产”融合模式不断涌现,说明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的“三产”融合路径,促进形成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乡村产业整体效益。
以创新驱动为保障。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赋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足。诚然,我国农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机械化、绿色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在种业、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解决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需要把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放在农业现代化的突出位置。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需要注重创新驱动,新一代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新兴技术在农业中广泛运用触发农业新业态的涌现,应充分依靠新兴科技力量,提升乡村产业建设效益。
立足基本国情农情,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能够推动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工合作体系,弥补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欠缺、小农化分散经营的不足,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之一,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物质装备,采用科学的手段管理农业,将传统落后的农业改造为高生产力、绿色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不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含农业关联产业以及制约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内容的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走过七十多年,粮食产量稳步增长,解决了人民温饱的问题,实现了人民从吃饱到吃好过程的跨越。[14]我国农业发展仍然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如何在突破资源和环境限制的同时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关注的重点。以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为抓手,可以推广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借助产业链信息传导机制推动农业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乡村产业类型布局,走高效、安全、生态、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可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可以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转变为提质增效上来,契合了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2.以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原始积累的重任之后,市场因素的限制使得其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造成农村空心化,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15]另一方面,农村发展面临的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融资受限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小、效益低等特征。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直接导致人口、资金持续流向城市,教育、金融等服务撤离农村,使得乡村产业发展陷入动力不足的困境。为此,要夯实乡村经济基础,以产业兴旺带动人口、资本回流,强化乡村发展要素支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可以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通道,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同时促进多元经济业态涌现,推动城乡产业联动。通过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增强乡村经济发展韧性,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3.以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利用AntConc3.2.3的Concordance功能检索《漫》剧英语文本中的well,一共有91个(图1),以冉永平文章中列出话语标记语特点为标准[18],其中可做话语标记语的well共有52个。分析所选的译文分别摘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奥尼尔集》[19]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奥尼尔文集》[11]。将含有well的毗邻对从剧本中挑选出来后,制作成平行语料库,以利于总结其翻译规律。平行语料库制作的主要软件是Olifant和梁茂成老师编写的text2tmx程序。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扶贫工作从“解决绝对贫困”迈入“缓解相对贫困”新阶段。但解决“相对贫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6]现实地看,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难点,其根源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并未得到有效扭转。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缺少稳定的收入保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需要坚持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十四五”时期,重点解决“三农”问题,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以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主导壮大乡村经济实力,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只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留住人才和资金,支撑乡村产业项目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资源要素保障。产业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关键,在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的原则下,创新乡村产业发展业态,可以通过推动种养加结合、农旅融合等模式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潜乡村多元价值。通过构建全产业链融合的现代农业体系,把以乡村资源为基础的二三产业留在乡村,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17]
近年来,我国政府频繁出台各项政策文件推进乡村产业建设,为乡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制度保障。[18]考虑到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情,应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中的引导、支撑和维护作用,以新的思路实现财税政策供给与现代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增加对“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但是单纯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建设需要,亟须多渠道增加投入。现实地看,当前乡村产业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低集约化、低市场化的乡村产业运作模式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乡村产业以农业为核心展开,具有投入周期长、风险大、效益低等特征,达不到资本追求的高回报率和安全性,很难吸引较大规模的社会资本涉足。[19]因此,为引导社会资本下沉乡村,需要政府为社会资本提供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降低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建设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
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不仅可以缓解农业发展投入不足的困境,还可以向乡村输入先进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年)》指出,社会资本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各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引导撬动作用,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探索全产业链开发、区域整体开发等模式,参与乡村产业建设。因此,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财税政策在引导社会资本下沉乡村中的作用,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创新社会资本与政府、金融机构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领域,助力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
现代产业体系是现代经济体系的产业支撑,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和农业高级化发展的形式体现。乡村产业体系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是在市场导向下,围绕农业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及其关联机构集聚协同发展的经济现象。[20]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发展,能够实现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需要打造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环境污染的有机农业产业集群,提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期,亟须加快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必须深化对产业集聚的认识,推动乡村产业向高效、绿色、标准化的现代乡村体系演化。在促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政府在平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拓展、质量监督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通过财税政策重点支持核心企业搭建农业产业技术平台、政府出资塑造和推广区域农业品牌、给予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一定的贷款贴息和补贴等。由此可见,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对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故而,各级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促成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中有针对性地投入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撑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部门之外大量的物质和能源投入,如化肥、种子、机械装备等,这些生产物质资料的供给独立于农业生产之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专门为农业生产提供投入资料的生产部门成为农业关联产业的前端产业。同时,农产品需要经过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送达消费者手中,促进了食品加工、物流仓储、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的发展。因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包含“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农业产业链。通过农业全产业链的建立,将农业及关联产业主体留在县域,推动乡村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是破解县域经济发展难题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涉农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只有协作共赢才能维持产业网络的平衡与持久,但是产业体系内企业之间作为独立的利益单位往往会存在利益冲突,存在合作困境。一方面,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产品的供应量与市价频繁波动,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较差,进而影响到乡村产业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内生于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之中的创新网络可能会面临搭便车、技术交换不对等等问题,影响产业体系内的创新协同,出现合作僵局。然而,政府作为协调者参与维护产业体系的稳定,可以通过财税政策建立奖惩机制,维护产业体系内企业良好合作与协同创新机制的良好运行。[22]
财政涉农支出主要指政府部门为履行职责将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包括支持农业生产支出、涉农部门经费支出、农业科技支出、农业基础建设支出等多个方面。财政支出作为国家扶持农业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改善乡村发展基础条件,优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乡村宜商宜业水平持续提升。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财政支出通过改善乡村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便利城乡融合发展中要素互动与结构互通,减少市场主体参与乡村产业建设的溢出成本,为社会资本投资乡村奠定硬件基础;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对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普惠性、基础性民生服务的支出提升了乡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弭阻碍优秀人才回乡的公共服务鸿沟,厚植乡土人才发展沃土,补齐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短板。[23]可见,财政支持乡村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同时,推进乡村公共服务等软环境改善,“软硬并举”有序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导致农业投资相对不足且不稳定,乡村产业整体发展较迟缓。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解决投资不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干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是政府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从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到农产品价格补贴、农产品收购价格补贴再到最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各项补贴政策,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财政补贴在多维度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对于农机购置与应用的补贴能够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补贴可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形成秸秆产业化发展模式;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补贴有助于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助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见,财政惠农补贴从多个方面支持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产业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释放财税政策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中的正向效应,不仅要做好财政资金“存量”和“增量”文章,还要有效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服务乡村振兴。在引导金融与社会资本服务乡村产业建设方面,2009年开始我国部分省份开展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政策,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2019年,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更好地发挥财政支持撬动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自2020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连续印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为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产业建设作出顶层设计,要求各地引导好社会资本服务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在实践中,财政部门通过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联合金融机构出资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成立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PPP模式等多元手段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支持乡村发展。财政资金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建设,有效缓解了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约束,助益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25]
“多予、少取、放活”是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一直坚持的方针,税收优惠可以减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税收负担,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税收优惠可以从多个维度促进乡村产业体系形成,一方面,税收优惠支持乡村交通、水利、电网等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税收政策重点扶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税收优惠、促进农业生产税收优惠、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税收优惠等方式为乡村产业“造血”[26];此外,为缓解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金融约束,可通过免税、简易计税等多种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公司等加大对乡村产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可见,税收政策可以有效配合乡村产业振兴需求,形成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积极的财税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必须发挥好财税政策对现代乡村产业建设的赋能作用。在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村产业集聚、推进乡村产业创新、绿色发展方面落实落细各项财税政策,增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效能。
加快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能够带动乡村产业投资,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链。[2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仍然较为严重。发展现代乡村产业,需要有高效节能的灌溉体系、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畅通的农村道路网络、稳定的信息通信服务等基础条件。尤其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扩大宽带、5G基站、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基础工程在乡村的覆盖率。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此,应确保公共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金向“三农”领域倾斜;支持地方建立引导基金、发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创新PPP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应用。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从事农业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企业可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或耕地占用税等,鼓励企业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需要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护机制,严格制定项目验收机制,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发挥应有效益。
财税政策对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引导作用不仅是资金的引流,更重要的是引导产业在乡村空间的集聚。一方面,资本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但当前乡村产业建设正面临着资金缺乏和投资不足的困境,需要以财税政策引导多元资金进入乡村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现实而言,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以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为主要服务机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政府可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面向乡村产业发展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增加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另一方面,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羊”,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合作网络是推进乡村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28]因此,地方政府应结合区域农业发展特征,通过财政奖励、税收减免等方式引进或培育优质企业作为当地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与农户等主体参与的产业链合作框架,发挥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强链、延链中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财税政策积极引导冷链物流、科技研发、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积极开发乡村市场,引导乡村产业向集群化、现代化、科技化方向转型,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提升乡村产业技术效率的同时支撑着乡村产业动态演进,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科技创新为农业提供新技术和新设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重组与优化,不断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链竞争力,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特色产业的融合,驱动基于全产业链的乡村产业模式创新。定制农业、共享农业、订单农业、农旅研学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提升了农村三产业融合的水平,拓展农业产业效益链。因此,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需要坚持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29]为此,需要完善财政支持保障体系,深入挖掘乡村产业丰富的内涵,创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涌现。一是要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技术难题。通过财政专项、创新基金等方式对农业相关前沿技术研究、基础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特别是农作物育种、农业机械装备、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现代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支持现代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要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的普及应用,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空间,也是生态环境的主体区域。坚持绿色发展,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引领,也是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生态产业能够盘活乡村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挖掘乡村休闲、旅游、康养等生态价值,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30]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要求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的绿色发展,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同时,要注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立绿色发展导向的农业产业财政补贴政策。为此,要构建完善的支持乡村产业绿色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通过绿色发展基金、环保专项资金补助等方式推进乡村绿色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税率优惠等手段,推动构建科学适宜的乡村生态产业空间布局体系,重点引导和培育生态农业、农村电商、林业碳汇、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在乡村优先发展,打造乡村生态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污染场地与土壤修复等服务的企业进入乡村,参与“治山”“治水”等项目,盘活山地、湿地、森林等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得。此外,还要完善绿色发展导向的财税政策体系,通过财政补贴和税制改革等方式引导乡村高污染产业生态化转型,推动乡村产业生态化发展。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工程,而产业兴旺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探索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以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命题。当前,“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需要政府承担相应责任和提供资源供给,保障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也能激发乡村居民的主体意识,成为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应然之路。现实地看,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仍然面临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产要素支撑不足、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困境,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财税政策通过多种工具手段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中起着引导、支撑、维护等关键作用,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政府应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管好用活财政衔接资金促进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精准的财税政策,提升政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