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句读观的语文高考断句新题型探析*

2023-02-25 14:42:05
学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句读章句断句

□ 陈 琳

2023年全国高考卷当中的文言文断句采用了新题型,由原先的选择题改为主观题。新题型要求考生自己给画波浪线的部分加上三处句读,出于方便机读阅卷的考虑,采用字母定位法,即要求考生填涂需要断句位置的相应字母。例如2023 年高考新课标2 卷第10题: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

新题型降低了考生猜选项的侥幸概率,扭转了比较选肢的异同来作答的应试风气。如果从中国古代句读演化的角度来看今年的断句题,回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句读的本质,梳理中国古代句读至五四运动的新式标点符号转向,能够丰富对文言文的认识,使文言文的考察更好地服务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句读观

“句读”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注疏》:“传春秋者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说者疑惑,至有倍经任意反传违戾者。其势维问。不得不广。是以讲诵师言至于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1]2该书是东汉时期经学家何休为《春秋公羊传》做的解诂,共12 卷。引文强调了句读在理解文意上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正确的句读,就一定会误解句意。那么“句读”具体的意思又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具体分析。

(一)“句读”的具体释义

在中国古代的句读观中,“句”与“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说文解字》对“句”的解释为:“曲也,从口。”“句”表曲折之意,引申意为“稽留可钩乙之意”;相应地,“句”的另造字为“勾”。《说文解字》对“读”的解释为:“籀书也。”以“、”作为句子“有所绝止”的标识。段玉裁为“读”作注曰:“汉儒注经,断其章句为读”。根据段玉裁的注释,“读”即代表一个语义单位。综上,“句”是“勾”的本字,表示句子的完结;“读”书写为“、”,表示句子的停顿。从作用来说,“句”和“读”都表示文句之所止,二者的区别在于停顿时间的长短。语义完结之处的停顿是“句”,语义未完之处的停顿是“读”;“句”“读”合用,作为一套有别于文字的符号系统,用以钩识文章,从而使篇章内部的语言单位层次明晰,便于诵读,进而帮助理解,不至于出现“倍经任意反传违戾”的问题。

(二)通过句读来培养“离经辨志“的能力

既然句读如此重要,古籍为什么不在排版印刷的时候,就用句读断开文句呢?

原来,古代典籍不加标点,是为了培养读书人“离经辨志”的能力。“离经辨志”一词出自《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离经辨志”是什么意思呢?“离经”就是离析儒家典籍,具体来说,是以章句为单位将经书里的句子断开;“辨志”就是辨析经书的主旨含义;“离经”与“辨志”是前后件的关系,“离经”所用的工具是句读,“辨志”建立在准确地“离经”的基础上。如果典籍已经有了句读,后学者跳过“离经”这个动作,直接进入“辨志”这个学习阶段,“辨”的是已经被赋予前人的个人理解的“志”,后学者的思考能力难免会受到前人理解的干扰。

因此,从蒙学期间开始,老师便会用不加句读的典籍来锻炼学生“辨志”的能力,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这种传统也从蒙学时期延续到更高阶的学习阶段,成为主流的治学方式,一直延续到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为止。

(三)句读与章句的关系

除了断开文句、帮助理解这两大功能之外,句读还有拆解语篇的功能。东汉王充在《论衡·正说》中说:“夫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也。有章句也,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篇则句之大者也。谓篇有所法,是谓章句复有所法也。”[2]42王充的本意是在揭示儒者对五经的解释的不实,批评儒者为了将《尚书》神圣化,强掰《尚书》的篇数对应天上的星宿数量——《尚书》29篇效法天上的北斗星和28星宿的数字。

在王充的论述中,“章句”一词包含了“章节”与“句读”的意思,“句读”在这里不仅仅是断开文句的工具,更是“章节”下一层的微小的语言单位;“句读”下一层也有更微小的语言单位——“文字”。从“文字”到“句读”,再从“句读”到“章节”,最后从“章节”到“成篇”,每一层的架构方式都要遵循一定的“法”。这里所说的“法”,不能简单理解为语法,解释为“规律”可能更为合适。王充试图解释“法”的存在,高考断句题背后也有着若隐若现的“法”的影子。

二、“五四”运动对古代句读观的革命

“五四”运动中,最为今天的人们熟知的是白话文运动。标点在白话文中的确立,经历了一个从西方引入到官方层面确定的接受过程。1916 年,胡适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句读及文字符号》;1920 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了《新式标点符号修订案》;至此,在官方层面上确定以西式的标点符号取代中国古代的句读。

(一)标点符号是阅读界面与书写习惯的双重革命

从阅读界面来说,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语体变革同时催生了全新的书写形式:从右行直下到左行横施,从成片的密不透风的雕版印刷到鲜明的分段、分工明确的标点;但在实践层面,“受制于思想观念或印刷条件,即便在新文学的策源地《新青年》杂志上,亦呈现出纵横并置的接受视域及圈点与标点混用的过渡形态。[3]115

从书写习惯来说,句读不属于文章的组成部分,而新式标点属于文章的有机构成,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古代经书中,句读由阅读者而非写作者标注,位于文字右侧(符合右行直下的排版),不占用竖行文字的行内空间,仅起到帮助阅读者点断的作用。但在民国时期的近代报刊中,不论是右行直下还是左行横施的排版方式,新式标点已经排入行中,占用与文字相等的空间,取得与文字相同的地位。

(二)句读与新式标点的功能比较

古代句读与新式标点分属两种系统,功能不同:句读的功能局限在阅读与理解,虽然它也有相应的书写标识方式,但它不是文字系统的一部分,从本质来说,它更接近读者在阅读时在阅读界面上做的记号,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阅读方法“圈点勾画”留下的痕迹;新式标点则参与作者的表达,具有类似文字的功能,能帮助文字系统灵活地呈现“尽在不言中”“疑惑”“愤怒”“意味悠长”等情境或是语气。就读者体验而言,新式标点与白话文共同带给读者丰富立体的感受,这是句读力所不逮的。

三、高考断句新题型背后的文化意义探析

既然新式标点比起句读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系统,为什么高考的文言文阅读还要考察断句,甚至要以手动填涂取代原有的客观选择题呢?要讨论这个问题,就句读谈句读是不够的,要把句读“放还”到文言文当中,才能领会断句新题型的考察目的。

我们依然以2023 年高考新课标2 卷为例,文言文材料二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该书“是关于唐朝开国功臣卫国公李靖与唐太宗李世民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一般为唐太宗问,李靖答。全书共三卷,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一万余字,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98 条次。该书内容丰富,多联系唐及唐以前的战争实例、军事人物和兵书典籍,从奇正、主客、虚实等理论范畴入手,讨论战争的主动权问题,对历代兵制、兵学源流、训练布阵等问题均有涉猎。”[4]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文言文为双文本组合,断句题出自材料二,材料二共339 字。为便于分析抄录如下: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材料二当中“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需要考生断3 处。断句范围属于李靖回答唐太宗的问题“苻坚甚处是不善?”,李靖对这一问题是这样回答的,他先引述了《苻坚载记》的内容“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这个内容包括两个史实,一是前秦的军队全部溃败,只有慕容垂的军队保全了,二是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得逞。李靖由此推出两个判断,一是前秦的军队非常混乱,二是苻坚之败是因慕容垂的陷害。以上内容是断句内容的具体情境。

由前文的语境可以得出,断开之后的句子应该是: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即“乎”后面断开,“曰”后面断开,“焉”后面断开。断句部分的文意为:被人陷害还想要战胜敌人不是很难的事情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的,就是苻坚这类人。

那么第10题考察考生什么呢?语感、声气,还是文意?我们逐个分析。

先说语感,以现代人的语感去评定古人行文习惯,显然是个伪命题。以断句范围的第一个分句“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为例,如果按现代人的语感,要在“夫为人所陷”后面断开,因为,按照北大中文系王风先生的观点,白话文运动属于通过译介西方获得汉语书写语言自我的革新,以“主语加谓语”为主体的句式结构其实是舶来品,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构成的意义单位边界非常清晰,而且“夫为人所陷”已经具有很强的自足性,所以不应该断开,而应该连到后面“而欲胜敌不亦难乎”构成一个紧密的意思,表达“不也是很难吗”的感慨。

再说声气,在古代典籍中“章句”是以语言声气为依托的单位,如果是韵文,那就是节律单位。以现代人的“语感”植入用传统句读论中的“章句”,完全清空了“句”原有的声律内涵。材料二不是韵文,但就“声气”而言,“夫”后面需要拉长、停顿,但事实上,这也不作为断开的依据。因为,文言文中,大多数语气助词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语义表征,类似“夫”“焉”之类的语气助词在语句中通常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虽然隐含着深层的情绪价值能够帮助诵读,但仍不足以作为断句的硬性标志。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说,2023年高考断句考察的目的与古代人是一致的——考察对文意的理解。正是因为从文言文的“章句”结构到白话文的句式结构有着过于巨大而剧烈的转折,所以,现代人建立在现代句式结构上的“语感”和“声气”均不足取,只能导致看似顺口实际错误的断句方法。

句读识别,旨在对没有标点的古籍文本进行句子切分,识别出句读的位置,以便后续开展对标点的标注。[5]2023年高考题需要考生断的地方只有三处,但是每个字后面都有供填涂的字母,可谓作答的颗粒度已经到了表达语义的最小单位——“字”,从这层意义上上,与旧题型相比,难度是增加了。因为,旧题型的错项虽然有干扰的地方,但是已经将“字”组合为“句”,而新题型则需考生自己完成这个动作,在这个动作背后是句式句型、文化背景、内在情感等显性知识的综合考察,这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知识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利用。

猜你喜欢
句读章句断句
刘玥辰
中国篆刻(2022年9期)2022-09-26 02:21:54
Data-Based Optimal Tracking of Autonomous Nonlinear Switching Systems
工夫、历史与政教:“学庸章句序”中的道统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50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短句(主语+谓语)
娃娃画报(2019年2期)2019-04-03 02:48:34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中华诗词(2017年3期)2017-11-27 03:44:18
“咬文嚼字”三篇
妙用标点巧断句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语文知识(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