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和实践路径探析

2023-02-25 10:23:34鹿秀颖
高教论坛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校史宣讲团育人

鹿秀颖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1]校史文化是学校不同发展时期原始形态的真实印记,具体包括校园内基础设施等物质文化、校风校训等精神文化以及纪律规范等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高校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底蕴积淀,它以本校历史为载体,以继往开来为特征,以文化育人为功能,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更蕴含着未来发展的活力与动力。高校可以“校史宣讲”为依托,充分利用校史文化资源,发挥校史文化育人价值,探索校史文化育人实践路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一、高校校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涵育情感认同,培育高度文化自觉

校史文化涵育着高校的人文历史与精神价值,映射着高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教育探索,校史文化成为激发情感、聚合情感的重要纽带和培育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高校场域内,校史文化与人才培养共生共融,激发出师生感性和理性、内化和外化相统一的高度文化自觉,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高校自身文化做出了理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是情感认同的自觉反思。高校通过运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营造校史育人的良好氛围,显性的校史宣传教育和隐性的校园文化熏陶同步发力,不断增强通过校史教育助力立德树人实效。学生在接受校史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母校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和精神内核,在拓展知识视野的同时,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建立起母校的自豪感和价值感,不断强化文化自觉。

(二)拓展教学载体,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教育的过程是文化传递的过程,大学校史是一所大学在不断传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校史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创办背景、历史沿革、重大事件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史的学习,微观具体地了解历史文化,深入地体会到教育事业发展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担当作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时空发生重大变革,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还是过程和方式上,都愈加多样多元,这也为校史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途径和手段,信息技术的支持让校史的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和形象,也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校史教育以“史”为底蕴,既能够在自身基础上发掘特色校史文化,形成校史文化品牌,又能够丰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学科视角和教育思路,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视域、途径和方式,增强思政教育实效[2]。

(三)塑造理想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格特质是使人的行为倾向呈现稳定状态的心理结构,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校史文化教育在实际当中以物质、精神、制度、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共同构建大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与理想人格。物质文化体现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方面面,教学楼、校园景观内捐赠题字的石碑等标识耳濡目染;校风、校训、校歌随处可听可见的校园印记则是大学精神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不仅包括明确的规章规范,还有隐性的约定俗成,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规范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人师表、团结友爱等落实到日常校园学习和生活的美好品质则是行为文化的生动写照。高校场域内,校史文化通过物质文化的熏染、精神文化的引领、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行为文化的示范“四位一体”协同作用于学生的人格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宣讲”为依托的高校校史文化育人的独特优势

(一)多元化队伍,发挥学生主体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3]学生更了解学生,青年更了解青年,一支好的校史宣讲队伍必然离不开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宣讲员队伍。学生校史宣讲团的优势在于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有志青年学生构成了多元化的队伍。一方面,宣讲主体是学生,受众主体也是学生,他们能够从同辈视角出发,更明白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期待,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贴切的宣讲内容和宣讲方式,实现宣讲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宣讲团成员构成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有助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选择恰当的方式开展理论宣讲,通过思想上的引领、行为上的示范,激发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宣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学生校史宣讲团通过搭建校史宣讲平台,不仅能发掘具有宣讲天赋和功底的宣讲员,也能为校史宣讲的常态化发展储备生力军,使校史文化育人的作用更持续地得到展现和发挥。

(二)特色化实践,彰显青年话语优势

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新媒体创新和使用的主体人群,大学生的话语表达形成的舆论舆情对社会的和谐进步、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宣讲能够将校情、校史文化转化为年轻人喜欢的、熟悉的、容易接受的话语,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话语特点、话语能力和话语体系,相较于专家学者的解说,学生宣讲往往更加贴近受众,内容也更通俗易懂,表达方式也更生动活泼,用“青年讲给青年听”的形式,聚焦“本校人”,讲好“本校事”。通过“深刻理论+生动故事”的青年学生特色化实践宣讲模式,将学生理论知识所思、生活实践所想、校史校情所感三者有机结合,将校史重大事件与关键人物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个可感触到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让校史教育体验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听众群体能够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4],从而使得宣讲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励师生把校史基因传承好、把校史资源利用好、把校史传统发展好。

(三)规范化建设,赋能协同育人优势

学生校史宣讲团育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多方职能部门的支持和保障,多方指导力量也是校史宣讲团得以迅速成长的重要基础。学生校史宣讲团本质上属于学生社团组织,组织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来保证其规范化发展运行。高校组织部、宣传部、校史馆、学工部、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交流互动,畅通内容研讨、考评激励等组织机制,不断丰富、整合、扩展校史宣讲的资源与平台,通过学生群体把各方分散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多元合一型”校史文化建设合力。从专门的校史宣讲组织委员会统筹协调校史宣讲活动,到具体详细的校史宣讲方案和实施细则,再到严格的宣讲人员选拔标准和培训计划,着力构建多方指导共育机制,大力加强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等专业指导力量配备。学生校史宣讲团的规范化建设既为校史宣讲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校史文化赋能协同育人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和进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以“宣讲”为依托的高校校史文化育人的问题审视

(一)宣讲团自身建设薄弱,与长效发展脱离

大学生校史宣讲团对于提升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很多高校学生校史宣讲团成立时间较晚,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在宣讲团的活动机制建设方面,不够健全,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师对校史宣讲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高,宣讲活动多集中在“逢五逢十”的校庆节点上,而校史本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大学日常宣讲教育的功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宣讲活动组织形式上新颖性不足,宣讲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互动环节,在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参观和集体学习环节当中,参观师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校史馆大部分时候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此外,目前校史宣讲活动仍然缺乏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运行反馈机制,无法有效评估师生的了解程度和需求层次,这使得宣讲的校史文化在资源开发利用、宣传渠道等方面缺乏创新。

(二)宣讲员理论积淀不足,与预期实效疏离

“理论宣讲能否真正征服听众,宣讲的内容对广大听众能否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宣讲者的综合水平”[5]。学生作为校史宣讲的主体,能够较好地用青年话语体系融入同辈,但由于其自身还处在受教育阶段,也不可避免带有自身理论素养不足的缺点。部分宣讲团成员只是简单了解学校的历史,在对校史资料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能动性和探究精神,不能深刻领悟校史蕴含的内涵价值,对校史文化的情感投入不够深沉。宣讲员想要在台上有底气地宣讲,须得“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学生宣讲团的成员熟练掌握宣讲技巧,真正独立成熟地开展宣讲,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绝非一日之功,否则就是简单的“模板式宣讲”,达不到预期的宣讲实际效果。

(三)内容上材料编撰单一,与内涵建设有些偏离

文字是跃然于校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的校史资料汇编,理应在短短数语间勾勒出历史轮廓、建立情感联结,吸引读者的兴趣,为读者提供持续阅读的动力[6]。校史资料往往是大学生校史宣讲内容的一手材料和最重要材料来源,校史文化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校史研究人员对校史资料的搜集编纂。但部分高校在校史资料的收集编撰过程中,存在着偏重服务本位、缺乏教育理念的倾向,校史资料的搜集和编撰,仅仅是为校庆活动准备资料、完成任务,忽视了校史的育人功效和思政教育价值;有的校史文集多以介绍高校的招生就业、科研设备添置以及荣誉奖励等,而忽略了重要人物在岔道口的抉择与徘徊以及他们心理和行为活动情节,这些情节恰恰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对校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进一步造成了校史文化内涵建设的不足。

(四)效果上偏于环境营造,与育人初衷有些背离

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可以丰富宣讲内容,促进产生好的宣讲效果。从人物雕塑、喷泉、花坛等景观到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走廊等基础建筑,多数高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下足了功夫。通过调研数据可以发现,多数学生能够对校园设施如数家珍,而对于建校历史、景观文物由来、杰出校友事迹、校风校训内涵价值等鲜有知晓。但一所高校物质环境只是其外在的形式,蕴含在物质环境中的校史文化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校史宣讲取得好的效果,并不是简单地在校园中增添一些艺术品或者装饰品,重要的是通过建设并宣讲这些具体的物质形式来传递学校的精神和价值观,从而提升校史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如果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观,没有对校史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思政教育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则精心营造出的文化环境无法触及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以“宣讲”为依托的高校校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健全机制,完善“宣讲团”组织管理

校史是一所高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标志。高校相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是校史文化建设的强有力保障,也关系到校史育人作用有效性的发挥[7]。因此,校史文化发挥育人作用,需要全面统筹领导,系统科学规划,建立健全学生校史宣讲团组织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将校史文化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将校史教育落实到“三全育人”各个环节[8]。具体而言,一是要成立专门的校史文化宣讲的领导和指导小组,对校史文化宣讲的全过程进行专门部署,制定分工明确的组织管理制度、奖惩结合的人员激励制度、创新协调的机构运转制度等;二是针对校史宣讲团成员实行聘任制,采取推荐与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团队成员,严格考核评估机制[9],依据表现对宣讲成员进行奖励与激励,团队内部事务依据个人所长合理分工;三是人员配备方面,思政教师在宣讲过程当中需要对学生的试讲演练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同时承担校史宣讲内容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把关工作,确保校史宣讲深度和政治方向;辅导员负责宣讲价值引领、任务接洽、解决相应保障问题,学生宣讲骨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用青年话语基调的特色化宣讲,发挥自身在学生群体中的良性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学生校史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专业指导,夯实“宣讲员”理论功底

校史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支有实力有特色的队伍,离不开有着过硬功底和综合素质的队员。读书的厚度决定思想的高度和境界的宽度,大学生校史宣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讲员的理论水平,因此,在前期选拔优秀宣讲能手的基础上,需要对宣讲员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和指导。在宣讲内容上,校史中的文脉传承、校友事迹等,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和照本宣科,宣讲员需要对校史资源进行更深入、更扎实地研读和提炼,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诵读校史汇编,感悟历史,走进历史,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与感悟水平的高度与深度。针对校史文化内涵挖掘的新要素新内涵,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在宣讲方式上,宣讲员们需要进行不断地试讲演练,将个人风格、听众偏好、效果反馈有机统一,努力使校史宣讲通俗化、故事化、生活化。校史宣讲员要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的“故事集”,将那些能够表现时代特征、体现学校精神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通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形象、入心的宣讲,使校史资源所涵有的育人因素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出来,让校史宣讲更接地气、更动人心。此外,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校史研究,鼓励学生撰写并发表校史文化相关论文,推进创新成果实现学术转化,这既为校史宣讲团成员夯实理论功底提供了一次科研训练、养成科研思维的机会,也为创新校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深度挖掘,凝练“宣讲事”价值内涵

校史宣讲的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年学生,校史宣讲的内容与“故事”不仅要有厚度、有宽度、有温度、有力度,还要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史育人的价值与作用。校史资源是学校光辉历史的体现,记述着学校在培养人才、教育教学、服务社会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校史宣讲研究团队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对学校的创业史、教育教学发展史、校友史、改革史等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资源中的特色内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校史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和育人资源进行再挖掘、再开发。一是通过科研立项引导师生研究校史中有价值的若干问题,就校史资源利用和育人功效等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同时建立保障机制,鼓励师生自觉自发地多角度研究校史;二是在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邀请校内外领导、专家、校友等进行座谈交流分享,就校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发、运用等与其他高校开展学术交流[3]。另外,高校的成长与发展与所在地方密不可分,一方水土一方“校”,不同高校办学起点、办学标准、办学层次各有不同,不同高校须立足本地区需求、本院校办学理念、学科专业,突出地区和本校文化优势,将学校历史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史文化品牌,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为校史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四)创新载体,拓展“宣讲地”育人场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0]校史宣讲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技术优势,拓宽宣讲阵地,充分打造出具有现代感和立体化的校史。融媒体技术“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11],吸纳整合了传统媒体的技术优势,在信息时代下展现出了非一般的包容性和高效性,为高校校史文化育人拓展了方法渠道和平台。校史宣讲团可以在利用校史馆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与影视、纪录片、情景剧等方式结合起来,拓宽校史文化育人的表现形式和操作方式,借助VR技术、3D技术等建立虚拟校园历史场景,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校史文化魅力,增强校史文化认同。信息时代下,开展各类校史文化活动以及校史宣讲,更要加强网络新媒体技术全过程的运用,让校史文化和校史宣讲插上信息的翅膀,利用5G以及未来的6G技术,实现AI智能讲解,通过融媒体技术使得校史馆更加智能,以受众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不断优化校史传播过程,充分发挥校史文化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价值功用,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猜你喜欢
校史宣讲团育人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讲团走进省农业农村厅进行宣讲
河南农业(2022年12期)2023-01-17 13:10:44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支部建设(2021年35期)2022-01-15 02:07:24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艺术品鉴(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4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20
省委宣讲团走进妇联系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13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