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

2023-02-25 07:27王学泰
新传奇 2023年6期
关键词:游民好汉水浒

《水浒传》是江湖的百科全书,第一次把江湖生活展示给读者。“水浒”的故事还把宋代江湖人的生活奋斗和理想展示给读者,把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也展示给读者,因此研究《水浒传》最应该关注的就是江湖。

《水浒传》是中国最早的通俗长篇小说之一,主要探讨的是古代文学问题。但是,水浒探讨的问题也是非常当代的问题。鲁迅先生在20 世纪30 年代就讲过,现在人们还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因为社会上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

什么是“三国气”和“水浒气”?其实,就是所谓的“江湖气”。

水浒传插画

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间

我们经常说的江湖有三个意义:大自然中的江湖、文人士大夫的江湖、游民的江湖。游民的江湖也是现在经常活跃在人们口头的江湖。

《水浒传》中第二十八回十字坡的黑店老板张青、孙二娘在请武松吃饭的时候,这三个人就说:“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两个押送武松的公差听得都惊呆了,只是下拜。武松还安慰他们说:“我等江湖好汉们说话,你等休要吃惊,我们并不肯害为善之人。”

此前那些文艺作品中所提到的“江湖”往往是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江湖。明确地把江湖看成是好汉“杀人放火、争夺利益”的地方,应该说是始自《水浒传》。

这种江湖是干什么的呢?它是游民觅食求生的场所,游民脱离了宗法网络、一无所有,他们为最基本的需求——生存而奔走奋斗。他们赤手空拳,全凭个人心智、力量、勇气和胆量以求生存、安全和发展。

江湖人员的构成大多被统治者视为异类甚至匪类。江湖人的规则又与统治者所允许的规则大相径庭,因此他们被主流社会打压与排斥就是极其自然了。

从总体来说,江湖是无形的,但是江湖人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我们从《水浒传》中也能看到江湖确实存在。比如,林冲被发配到了沧州,在一个酒店里,酒店主人向他介绍说:“俺这村中有一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作‘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作‘小旋风’。”“小旋风”是柴进的一个绰号,这三个字只是属于“江湖”的。从这里看出江湖确实是有的,“及时雨”宋江见到柴进会称“小旋风”,晁盖、王伦这些人见到柴进,或柴进见到他们,也都可以用“小旋风”这个绰号沟通交流。然而,主流社会的人们视有这类绰号的人为匪类,是会积极打压的。

江湖人互相联系时还有一种秘密语,这就是江湖黑话。江湖黑话在《水浒传》中已经初露端倪。比如下拜叫“剪拂”(因为“拜”的发音近于“败”,江湖人认为不吉利),跌坐在地叫“塔蹲”等。

从诸多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确知,江湖并不是虚构出来的,也不是艺术家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现实存在的。

江湖因江湖人而存在

那么,江湖到底在哪里?从空间上来说,市井、乡村、道路、湖海都可以是江湖,也都可以不是江湖,关键在于它是不是江湖人活动的场所。

什么是江湖人呢?在宗法社会中,大多数人(主要是农民)稳定地生活在其所在的土地上。但能够流动起来的却并不只是被迫脱序(脱离主流社会秩序)的游民,还有士人和商人。

自春秋战国以来,士人流动便成为常见的现象,并有“游士”群体的形成。后来国家统一的局面形成,士人虽然不能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流动了,但是他们要出仕做官,就要游学、游宦。作为预备官吏的文人士大夫是统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统治者靠他们来统治国家。

从总体来看,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了流动起来的文人士大夫。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游宦的文人士大夫起了决定性作用。古代考核官吏的指标中,教化是很重要的一项,一些负责任的官吏一般都会抓文化教育,这就必然导致当地社会文化习俗的变化,一些野蛮的原始遗留必然被逐渐淘汰。所以,文人士大夫的流动不可能让他们变成江湖人,更不会构成颠覆主流社会的“江湖”。

游商虽然不能跟游宦相比,但商人作为“四民”之一,他们流动的经商活动,在歧视商人的古代中国,不会受到主流社会的有力支持,但是也不会受到特别打压。个别朝代对商人有打压现象,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关。流动满足了商人对财富的追求,他们不会冒着生命危险与主流社会对着干。所以,商人也不会大量地流入江湖。绝大多数游民还是由破产的宗法农民构成,他们才是江湖的主体。

《水浒传》是江湖的百科全书

《水浒传》是江湖的百科全书。作者通过《水浒传》的故事第一次把江湖生活展示给读者,使得后世读者第一次得知宋代已经有了新含义的江湖的存在。“水浒”的故事还把宋代江湖人的生活奋斗和理想展示给读者,也把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展示给读者,因此研究《水浒传》最应该关注的就是江湖。没有江湖游民的出现,就不会有“水浒”的故事。

《水浒传》小说及相关的戏曲说唱等文艺形式,在中国下层社会里也普及了江湖知识。《水浒传》不仅反映了江湖人的生活,而且被江湖人奉为圭臬。作者用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佞幸专权、武官受压、吏人没有出路、正义不能伸张,展示了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从而肯定了梁山好汉聚义造反的合理性。这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化史上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在此之前的文字著作中还没有出现过正面歌颂敢于抗上、敢于武装造反的例子。像《水浒传》这样正面歌颂游民造反的文艺作品是不多见的。

《水浒传》还通过它所创造的话语影响受众。书中许多话语成为流行语,活跃在后世人们的口头,甚至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和行为的指导。例如“好汉”这个词唐代就有,可是那时多指读书人,而《水浒传》中专指的是绿林英雄。这种词义被后世人们普遍接受。《水浒传》之后,人们便称那些孔武有力又稍有点儿义气的人为“好汉”。有了《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人们知道“不义之财,取之无碍”这个短语,而且在《水浒传》的语境中这句话是正确的。于是,凡劫人财者,无不以此为说。其他如“聚义”“招安”“逼上梁山”“替天行道”“成瓮吃酒,大块吃肉”等,既反映了游民的思想意识,也表达了他们对江湖的向往。

猜你喜欢
游民好汉水浒
梦回水浒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又”字歌
Audio Attraction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走一走“好汉桥”
隐性游民
新生的和意识深处的隐性游民
戴松高:一个好汉三个帮
《水浒》求疵录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