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史志慧 仝彩霞 格日勒
目前,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存在脱节现象,导致中高职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相同及相近专业间难以贯通,难以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一方面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理论指导及实践应用;另一方面需要明确衔接的依据及方法。将职业标准作为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依据的一部分,可以加强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紧密度、适用度及可行度。
中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并不是相互割裂,而是各具特色、相互联系。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要从自身的层次和结构出发,通过制定清晰、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教育衔接才能有效、完整。从根本上而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具体的课程中。因此,解决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在中高职课程中体现知识性、职业性、实践性及连续性,同时,还能将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区别与联系,为后续的教育提升提供基础及动力。
职业标准来源于对某一确定行业的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其制定的指导思想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其中,职业分析是了解整个行业的人才需求,工作分析是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要求,各行业制订职业标准以此来明确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因此,职业标准的制订过程中体现了指导思想,在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中具有引领性作用,其对职业教育各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例如,本专业所涉及的“发电集控值班员”这一岗位,针对“机组启动前的准备工作”技能要求,中级工为“完成机组启动前就地检查”;高级工为“能完成机组启动前的试验、试运”;技师为“能进行机组启动前系统设备验收、能进行机组检修后和新设备安装后检查和验收”;高级技师为“能指导机组电气及热工保护试验、能制定锅炉及汽轮机及发电机试验方案、能制定设备验收及机组启动安全技术措施、能解决机组启动过程中发生的技术问题”。这些要求对燃煤发电厂集控运行人员的职业活动内容进行了规范细致的描述,对各等级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本专业中职专业名称为“火电厂热力设备安装”,高职专业名称为“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本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主要分为3个阶段,包括: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其中公共课、专业课中包括对应的选修课及必修课。为了将中高职的课程在层次上进行区分,中职专业课及实践课程的设置集中于发电厂辅控运行、发电厂主机检修、发电厂辅助设备安装与检修这3个工作领域,高职的课程结构中除了中职的相关课程,在纵向深度上进行了扩展,还包括发电厂集控运行、电力设备检修这两个工作领域方面的内容。
本专业现已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发展趋势等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领域,形成了中高职现有的课程体系。尽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尽量弱化学科体系、重组课程内容,按照任务导向、模块化、项目化等理念构建职业领域教学方式,但是经过在企业的实地调研,包括对用工需求、实习生工作能力、毕业生工作能力提升等方面内容,逐渐清晰地认识到本专业在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标准中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高职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能力将重要的知识点及技能点进行串联,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过程中依旧按照原有的课程框架进行学习,难以达到融会贯通,这样的学习结果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性不强的主要原因。
因此,以职业标准为指导思想,将课程思维从专业角度转换到职业角度,必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逻辑的“串行结构”的学科体系,选用职业领域中所涉及岗位的典型工作流程或工作任务,对其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序化,加入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形成一个可循环的学习行动过程,这是与职业活动所对应专业技能提升步骤。在此课程结构的基础上,中高职在各自阶段设置的“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项目课程”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中高职的教学过程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生产和服务一线能进行关键性技术操作的职业技能,因此学生必须具备某一岗位或工作领域所需的通用能力和岗位能力。通过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所涉及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可得到本专业各层次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基于职业标准,分析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中不同职业资格等级(初级工、中级工、技师及以上)所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厘清中高职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各自对应的岗位定位、工作职责、能力素质、发展前景等关键问题,从而准确制定能体现本专业层次性和关联性的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本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对应岗位(电厂辅控运行值班员、锅炉及汽轮机辅机检修工、管阀检修工、热工仪表检修工)、高职毕业生就业对应岗位(发电厂集控运行值班员、主机检修工、管阀安装与检修工、热工设备检修工、灰硫设备检修工)的岗位工作任务,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岗位要求,以提升人文素养及职业技能为目标,构建职业导向为主的课程体系。本专业中高职现所形成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拓展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4个类别。在此基础上优化现有的核心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方面内容,形成统一的授课理念,在具体课程中体现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思路,得到符合职业岗位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将本专业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对应的职业能力、知识、技能等进行细分和整合,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能将中高职所涉及岗位技能持续提升的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这些典型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的竞争实力,因此对这部分课程要征询企业专家及教学专家等各方面的意见,形成高质量的课程标准。中高职核心课的课程标准只有与职业标准对接,才能使课程在理论内容、实践内容、考核内容上更加全面有效。
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问题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职业标准准确反映了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中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技能,基于职业标准将中高职课程体系进行衔接,可以提升其衔接的有效性及针对性。因此,中高职所涉及的核心课程应当以职业标准中对应的岗位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实施。这样能避免中高职学习内容的缺失及重复问题,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体化进程。同时,中高职衔接不是僵化和呆板的,要应用有效及灵活的衔接方式及衔接手段,提前对中高职整体的人才培养进行贯通性、递进性设计,让中高职学生感受到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及先进性,通过采取适合的“衔接点”,让学生能深入了解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学习情境与工作过程相联系,提前建立职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