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韦赛欣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涵盖着丰富的传统精神文化及技巧技艺。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时代新人的重要责任,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鉴于此,在中职教育中引入非遗项目,加强中职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对发扬、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中职学校的教育情况来看,非遗项目的引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中缺乏非遗内容、专业教学中渗透程度不足、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等,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质量和效率。对此,需要中职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拓非遗项目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融合路径,促进中职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明标志,其中蕴含的不仅是传统的工艺和技术,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和智慧。我国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了诸多的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涵盖多种方面:其一,口头文学及表现媒介,主要指的是语言等无形的文化遗产媒介,如民间方言、文字等;其二,表演类的艺术,主要包括一些民歌、乐器、舞蹈、戏曲、杂技等带有表演特征的传统技艺;其三,风俗习惯,主要涵盖一些特殊的仪式礼仪、节日庆典形式等;其四,传统手工艺类的文化,包括绘画、雕刻、剪纸、瓷器、茶艺等手工技艺;其五,宇宙或自然界中的实践及科学知识,如中医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育应用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文化传承,也是中职学校的重要教育任务。但是,当前诸多中职学校还未能将非遗文化的教育资源重视起来。
当前,在广西诸多中职学校中,少有学校开设与广西非遗项目相关的课程,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都在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足,使得非遗项目进校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此外,部分学校虽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了非遗相关课程,但是主要以选修课程的形式,且缺乏完整的教学方案和精准的目标定位,导致教学内容较为散乱,甚至连基本课时都无法保障。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都是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其大多在非遗文化方面缺乏研究和专业性,在师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教师编制不足,缺乏专业、学科的支撑,职称待遇不高等,导致优秀教师不愿参与非遗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家国情怀、审美元素及优秀的精神品质等,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中职学校作为社会应用人才的重要培育场所,要想实现高质量人才的有效培育,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保障学生充分掌握通识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重视其思想方面的指导,保障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想品质能满足新时代的社会人才需求。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引入非遗项目,可以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品质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社会上各类文化鱼龙混杂,在国外某些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愈发艰难,当代年轻人对这些古老技艺的学习热情不高。在中职教学中引入非遗项目,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非遗项目的引入,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活动参与、能力实践等路径充分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当代青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热情。这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进而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承,有助于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
在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的幼儿保育专业教学中,美术、舞蹈和音乐课程是学生基本功培育的重要载体,是其专业核心课程。而在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含有很多工艺美术、民族舞蹈、民歌民乐等项目,是幼儿保育专业课程的重要教育资源。基于此,学校作为国家重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五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同时也是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因此,学校根据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需要,结合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的特点,以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为主要方向,将广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幼儿保育专业展开了充分融合,构建了具有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学校开发了广西民族艺术文化传承校本教材《广西壮族音乐舞蹈概论》《民族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和《幼儿保育专业音乐教育(壮族音乐篇)》,出版丛书《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广西经验》,并构建了对应的广西民族艺术文化数字资源库,用于收集整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音频、视频、图像,包含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绘画等广西民族艺术文化素材。
在实际的课程建设中,学校将壮族丰富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及民族乐器教学融入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的声乐、舞蹈、器乐等核心专业课程中,并成立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以培养学生传承壮族艺术文化技艺为目的,建设广西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并把民族艺术文化传承融入幼儿保育专业基本功训练和考核中去,使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与幼儿保育专业基本功训练相互促进,让学生在提高声乐、器乐、舞蹈、美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加深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审美情操和精神追求的了解,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借助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引领,为其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实现文化传承做引路人。
在教学中,学校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中职幼儿保育专业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素养。课程设置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强化体验引导,弱化讲授灌输,尽可能地创设符合学情和课堂内容的情境,引音乐之泉滋润心灵,乘音乐之风升华感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专业实训室建设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将非遗项目更好地引入中职学校,发挥出其最大的教育价值,就需要中职学校重视实训室设备的完善,积极组建具备专业化、特色化的实训场地,保障非遗项目融入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学校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实践场所。学校依据幼儿保育专业特色,建设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四位一体”的民族实训基地,构建了天琴传承工作室、铜丝画传承工作室、壮族舞蹈实训室等10间特色工作室,配置相关乐器279件,教学设备总价值达200万以上,为学生提供了广西民族文化艺术欣赏、实训、制作、排练等方面的有力保障。专门聘请相关的非遗传承人和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了专业的师资队伍,负责工作室的训练指导工作。学校根据广西国家级非遗文化入校园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特点,以民族非遗音乐、舞蹈文化传承为主要方向,开设了天琴、壮族打扁担、侗族大歌、嘹啰山歌的课程,并建设了相关实训室,按照基地计划正常进行训练授课,聘请行业专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到工作室指导训练,配备专业教师专门负责,为学生学习民族器乐和民族手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丰富了社团活动。
为大力弘扬广西传统民族特色,展现壮族优秀文化风采,学校艺术组教师将壮族魅力文化带进校园课堂。在校园课堂上,组织学生欣赏并学唱壮族特色歌曲、介绍壮族绣球、学做壮族粽粑、打糍粑、教授壮族特色乐器天琴等教学活动,通过说、唱、做、看、听、尝等多重体验,培养学生对壮歌、壮文的兴趣,从而直观地领会壮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热情。学生通过学唱壮族民歌,了解壮族音乐的风格体裁、语言特点,在学唱过程中感受壮族人民勤劳热情和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教师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使非遗项目在中职学校教学中达到预期效果,学校针对广西民族声乐、舞蹈、器乐的教学,面向校内幼儿保育专业原有的教师队伍展开了“分层次、有重点”的培训工作,以提升幼儿保育专业的育人水平。首先,学校组织教师分批次到北京舞蹈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参加进修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学校针对幼儿保育专业展开了民族音乐特长教师的重点培育,通过集中培训和专家一对一训练辅导,针对参培教师的民族声乐、器乐和舞蹈的开发、整合及教授能力展开培育,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中职学校引入非遗项目,也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的隐形育人作用,需要学校将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起来,依托非遗项目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效果。学校将广西民族文化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首先,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将广西特色的民族音乐、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地建设之中,有效推进了广西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全校师生中的传播,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其次,学校在校园建筑中融入了广西民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装饰,将民族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校园环境的建设当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审美水平、艺术情操的提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想实现广西非遗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仅依靠一所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广西所有的职业学校联合起来,强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资源共享,互相借鉴的引入形式,通过协同开展“非遗进校园”,才能实现广西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广西整个区域范围内的传播和传承。当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同级别职业学院中,学校幼儿保育专业与非遗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逐渐彰显出明显的特色,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也为本地区的同级别职业教育引领了新的改革方向,学校开放了相关渠道,积极欢迎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北海职业学院等区内外兄弟学校和单位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并借助电视贴、报纸及广西八桂职教网对此展开进一步的报道和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不仅提升了“非遗进校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办学的特色化和品牌化,对学校的后续办学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在中职学校中引入“非遗”项目,不仅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而且非遗项目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审美和思想方面的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了中职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推进了中职学校育人水平的提升。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特色艺教工作室、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等路径,将非遗项目深度融入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中,促进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同时,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