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虎丘教育集团虎丘实验小学校 汤燕星
小学生的价值观念不稳定且极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实施德育教学的主体多为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语文学科在德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中能实施德育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体现了重要的育人价值,在当下思政融合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学进行深入探索。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后有一些习题,围绕这些习题可以挖掘其德育教学价值。例如,六年级上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课后习题: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学生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完成人物主要事迹的整理,开展革命先烈主题交流会;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小组合作,围绕某个革命先烈查找不同方面的资料,然后设计并创作手抄报。在查找资料、创作手抄报、交流分享革命先烈事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印象,更加透彻地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后面常常会有阅读链接,这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补充材料,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四年级下册课文《黄继光》的阅读链接材料是《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和钱学森的人物形象,在具体事例中感悟他们的精神品质;五年级上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阅读链接材料是《七子之歌(节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诵,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对列强的愤恨和对回归祖国怀抱的热切期盼;五年级下册课文《军神》的课后阅读链接是《丰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题目《军神》《丰碑》的理解,比较这两个题目的相同点,进一步升华文章的德育教学价值;六年级上册课文《灯光》的课后阅读链接是《囚歌》,将两者形成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六年级下册课文《为人民服务》的阅读链接材料是《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正因为周总理一辈子都在为人民服务,因此人民对他有无限的深情,“十里长街送总理”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和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
“快乐读书吧”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的支架,“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书目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延伸,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阅读量,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书目有革命传统教育类书籍,如《小兵张嘎》,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做好名著的导读,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局部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书本简介、共同梳理故事梗概,为学生的阅读搭建支架。学生读完整本书以后,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使书中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在这样的导读、自读、交流的过程中发挥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强大的德育教学价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
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观念、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和选文之间的时代隔阂,都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教师要关注学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预习时关注资料的查找,也可以课上直接补充相关资料。当然,教学过程中资料的出示一定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毫无头绪地随意补充资料,一股脑儿地扔给学生。例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疑问,如为什么作者说当时自己离黄继光很近,但不能直接帮他把火扑灭,他们究竟离敌人多近?为什么黄继光不自己把火苗扑灭,采取别的方式不行吗?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即他们当时任务是万分紧急且重要的,可以出示图片、影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敌我之间的距离,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军当时处境的艰难。这样的补充能让学生对黄继光高大的形象肃然起敬。再如,教学《梅兰芳蓄须》一文,学生会产生疑问:怎么蓄须能和梅兰芳的精神品质挂钩呢?教师可以补充京剧表演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明确“蓄须”在京剧表演中的特殊含义,再补充梅兰芳当时的处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教学目的也能高效达成。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大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彰显了人物伟大的精神品质,引领学生的道德取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将课内与课外相勾连,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和体验,以此实现价值的认同。例如,教学《丰碑》一文,可以让学生关注自己最冷的天气基本穿着羽绒服,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生活的年代恐怕只有破烂不堪的一件单衣时,学生马上能感受到要战胜这样的寒冷绝非易事,在其内心人物形象立马丰满起来。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多是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细节描写,而要想抓细节描写,就一定要品味语言文字,在反复品读、赏析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形象。例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时,从“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这句描写可以感受到白求恩大夫没日没夜地在抢救伤员,已经很久没休息了,很疲劳;从“他接过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这一句中的“接过”“敏捷”“取出”“丢”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白求恩大夫医术精湛,工作认真;从“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这句语言描写,感受白求恩大夫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仍然坚守,毫不畏惧。再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通过“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描述出一个饱经风霜、内心坚毅的老班长形象,让学生阅读到这里时根据这些文字,讨论出老班长的形象,待他们讨论结束后再继续向下阅读。教师教学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读,通过反复朗读,圈画语句,进而仔细品味,辅之教师对文中对话与细节描述的讲解,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内心,还原人物形象。
由于革命传统教育题材中的事件、人物距离当今社会较为久远,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不完整,很难让他们调动起自己的感情去理解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学生个体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良性反馈就存在阻碍。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图文结合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常常图文结合,插图表现的往往是课文最主要、最感人、最震撼人心的那个瞬间。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细节,包括人物的神态、穿着打扮、其他人的表现等,使画面定格,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感受的过程中触摸人物形象,深化学生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插图是白求恩大夫为伤员做手术的图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说一说当时白求恩大夫是怎样做手术的,从插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插图不可能完全画出当时的场面,只是截取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舞台开启的聚光灯,那么没画出的还可能有什么呢。学生会充分展开想象:当时手术台附近应该是硝烟滚滚的战争场面,很多伤员需要救治,情形万分紧急,白求恩大夫应该是每天都处于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他医术高明、不畏艰难、从容镇定、坚持不懈,是一个高尚的、有坚定信念的人!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立足课文插图,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重现人物故事,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场景,借此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语文教学是实现德育的高效途径。革命传统教育课文在语文教材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下的思政融合视域下,教师应重新审视教材,广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学价值;有效统整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德育教学功能;引导学生反思创生,不断开拓创新德育教学实践,让红色基因不断传承,革命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