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2023-02-24 19:34:06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体验式法治道德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 孙 霞

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都不可避免地推动着教学手段、方法的更迭、改变。《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前言”中便明确指出现阶段的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在教学理念模块标明了教学改革方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手段获得重视,其中“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影响较大的两种教育观点。体验式教学是上述两种教学理念在教学实际中的实现方法,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教育问题

(一)教学内容局限

教材内容的问世要经历选取、编撰、配图、审核、发布等系列环节,所需时间较长。而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事件的快速更迭,观念的不断转化,时刻对人进行道德考验。尽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断改革、内容持续更新,但受教材篇幅与课时所限,展现内容与社会实际发展间不可避免会有出入,部分教师单纯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方式,也强化了学习内容的局限性与滞后性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教学素养不够

教学改革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互相作用的过程,目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出,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遗留影响,很多学校和教师尚未能完全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安排不合理;容易被其他主课教师侵占课堂时间;教师非思政专业出身,专业性不够;教学重点聚焦于分数提升,而非学生素养提升等。

(三)课堂缺乏活力

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次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消化程度。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加入一些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但问题的精确性、有效性不够,且单一的提问互动从整体上并未对教师“一言堂”的单向输出有过多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得课堂显得沉闷,更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深刻理解。

二、体验式教学运用于道法课堂中的必要性

课程标准中标明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育课堂需要担负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人格修养的责任,教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发展、学生生活为基础,在遵循育人规律、成长规律的条件下构建综合性课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课堂中,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体验式教学满足了课程标准对教学课堂的要求,在“体验”中、实践中获取“知”,又以“知”促“行”,知行结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教学的变革从教学角度来讲,是要将教师的目光从关注学生知识获取、分数增长转移到关注“人的自身发展”上来。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其无法直接理解深奥的理论,直接在文字与行为之间形成有效建构。体验式教学符合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符合课程标准中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场景有效结合,借助学生直接经验开展活动,是对事件进行快速判断、高效理解、拆解消化观念的有效方式。

三、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原则

有效性。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有效性是体验式教学运用的第一原则,即实现知识、认知、行为间的有效转化。

可行性。体验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内容的丰富、重组,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尽量丰富教学内容,并将其传递给学生。对体验活动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过难的体验内容学生不仅无从下手,也容易对该课程形成畏难情绪,过于简单的体验内容,学生不仅无法获得知识能力提升,甚至会失去体验兴趣。因此,遵循可行性原则,选择适当体验内容至关重要。

兴趣性。体验式教学学生是构成主体,以兴趣性原则为依据,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适当体验内容与方式,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乐趣,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引导其自觉主动投入到课堂互动当中,可以有效提升体验式教学效率。

四、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法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依据核心知识,收集体验教学素材

体验式教学究其根本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开展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手段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目的。因此,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时要清晰认知到这一点,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出发,以教材为基础,收集丰富辅助资料,并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体验式教学展现方式,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中的“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为例。风俗是在人们长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习惯,与地区、民族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不胜枚举,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感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可以教材中提及的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京韵大鼓、东北秧歌、广东舞狮、江西景德镇瓷器、陕西华县皮影、苏州刺绣、川剧变脸等为基础,将其艺术产生背景、历史发展演变、主要分布地区、具体表现、艺术传承现状等素材收集起来,根据班级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方式展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民间艺术的魅力,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传承感,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某一种或某几种易于实际操作的民间艺术实物,如皮影,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彩纸、颜料、画笔、剪刀、木棍、灯具、幕布等,在学生对皮影的历史发展、地位、制作方法有一定了解后,将学生分为四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喜欢的主题内容,并进行演绎。学生通过知识了解、动手制作、实际演绎,对民间艺术有较为充分的认知,教师可以将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现状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处于衰落状态,并引导学生思考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以及发展、继承民间文化的方法。

(二)创建教学情境,营造体验教学氛围

人是一种视觉动物,在众多感官中,视觉对人认知带来的影响最大,营造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快速地带入情感,融入课堂氛围之中。而学生与课堂情境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烘托课堂氛围,在双向促进的状态下营造良好的体验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中的“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为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垃圾,教师首先可以将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资料收集整理起来,做一个课前导入的微课短视频,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生活中的垃圾。其次以垃圾对生活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查询资料,理解垃圾处理方法、不同垃圾处理对生活的影响等,使学生感到合理处理垃圾的必要性,将学生带入节约资源、减少垃圾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减少产生垃圾。最后引导学生梳理减少垃圾的方法,就“变废为宝”垃圾的二次利用展开进一步体验学习,教师可以展示用废弃矿泉水瓶盖制作的瓶盖象棋,用破旧轮胎制作的轮胎花盆,废旧纸盒做的小乐器……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拓宽思考问题的方式。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提出的一些较为容易操作的方案,列出需要准备的材料,和学生一起在生活中收集,并在下一节课上课时与学生一起进行“变废为宝”实际操作。如以“矿泉水瓶盖的华丽变身”为主题,班级学生四人一组,每小组依据自己的想法收集需要的材料,在下节课进行实际操作,制作“瓶盖汽车”“瓶盖象棋”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强化废物利用的认知。

(三)借助信息媒体,强化学生感知体验

信息媒体作为近些年来学校广泛运用的教学工具,图像、音频是其常用的功能,可以将教材中的文字性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更加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式教学中“体验”二字尤为重要,不仅包括真实的肢体操作体验,也包括感官认知体验,信息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则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官体验,使其更加高效地理解、消化学习内容,获得感官、认知上的双向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中的“别伤着自己”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家庭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行为,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教师事先准备一段小朋友被狗咬伤的动画视频,作为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将可以结合教材中提及的湿手触电源、攀爬高处取物、随意吃物品等现象,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与之相关的科普小视频或案例视频,将教材中平面化的二维图片内容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强化学生视觉、听觉上的感官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上述行为可能对自身造成的伤害,利用替代强化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存在危险的行为,并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不仅包括危险的预防,也包括危险的处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媒体的图像、音频功能,配合教师环境布置,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危险场景,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场景下强化对危险的感知,并了解相应的危险处理方法。

(四)开展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真实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在于教师讲授过多、学生参与较少,师生间无法形成高效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率较低。体验式教学的引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对人们的认知来说,直接经验远比间接经验更容易理解,特别是对小学生。因此,让学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将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以主观视角经历情境案例,可以让学生在真实体验状态下,将生活经验与案例内容在头脑中有效整合,强化感知。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中的“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为例。了解自身具有的权利,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依法维权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人人知法、人人守法有助于社会安定。以人身权学习为例,人身权包含人格权、身份权、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教师可以从人身权包含的权利内容出发,选择恰当案例,如生命健康权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案例“贾某某的爸爸经常在酗酒后打他”,以及实际案例“在小区散步时被未拴狗链的狗咬伤”两个案例,教师将两个案例的始末为学生梳理清楚,让学生清晰了解事件经过,触犯的法律内容,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在“恶狗伤人”事件中,可以让班级学生分别模仿在小区散步的居民、狗的主人、警察,配合多媒体音效、教室环境布置,进行场景演绎,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了解保护自身权利的方法及必要性。教师也可以就上述案例进行延展,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出现的类似案例,在案例分享、解析中,强化学生的相关经验认知。

(五)拓展实践活动,延展知识体验范围

“教学做合一”很明显需要教师“教”的引导,学生“学”的理解,学生“做”的实施,只有将上述三步都做到,学生才能在知情意行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做”的主要阵地则在生活中。“做”可以理解为实践,课堂上的“实践”总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而生活中的实践则自由得多,学生也能在真实的实践体验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巩固与延展,获得更为直接的认知、行为强化。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中的“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为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存在,也是学生待得最久的地方,学校对学生有着天然的影响。教师可以举办“我和学校的故事”分享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学校中发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回忆,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紧接着教师可以做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日常对学校的观察进行总结、提炼,填写“我发现学校有待改进的地方”“我们的建议”问卷。教师可以将学生问卷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取出来,选择易于实现的几项内容,将其布置为实践作业,如“发现校园中有学生随意践踏花草”“乱扔垃圾”,教师可以将此类问题拿出来,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做才能尽量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在学生提出几项问题解决措施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对问题的兴趣度自由选择一个任务小组,每组领取一份记录表,进行实践记录。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其在生活实际中进行实践,可以在实践中强化认知,丰富情感体验,提升问题解决、归纳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日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当下,将符合“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验式教学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将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对体验式教学有综合、全面、深入了解基础上,积极接纳运用体验式教学,在不断探索中丰富教学展开形式,实现课堂效率的提升。

猜你喜欢
体验式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46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辅导员(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46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