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珂,吕志伟,龙 红,胡双双
心理学视角下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解析
王云珂,吕志伟,龙 红,胡双双
伊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为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将“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使用文献资料法、交叉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体育课程思政的优势所在与简单原理。通过环境创设可以实现无意识层面的体育思政,体育课程可以在无意识层面上压抑“本我”;通过体育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体育课程可以实现学生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变;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实现思想政治知识内隐记忆的建构,体育课程可以利用情景记忆提高思想政治学习的效能。
心理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价值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高校各科各类课程必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1]。2017年1月,高德毅与宗爱东具象化地提出要发挥思政课“领舞”的作用,实现所有高校课程的“共舞中共振”效应[2],首次在学术界中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开启了研究讨论“课程思政”的热潮。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关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发展模式。思政课程,属于“德育”的范畴,是为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开设的课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但其本身有着边界性与局限性,为了将“德育”嵌入到“智育”“体育”“美育”中来,在其他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这个“学校利用所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体系”[4],将发挥其关键的灵魂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5]。体育的关键作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的战略目标提出,到205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6],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育事业的兴盛是其应有之义。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能离开体育[7]。为实现以上重任,以及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3亿人的健康生活指标,可以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学校体育课程便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课程开不齐、开不满,随意被主科教师占用;少部分教师及校领导认为体育课不能为学校的升学率提供正向影响;少部分体育教师自身水平参差不齐、业务能力较低;学生营养水平虽然提高,自2010年来学生部分身体指标出现好转(如肺活量),但身体素质却依然不及20年前的平均水平,“小胖子”“小眼镜”“小豆芽”还随处可见;学习的压力,开不满、质量低下的体育课抹杀了学生好动的天性。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8]。“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仅是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课程,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要紧紧抓住“课程思政”4字进行针对化改革。“课程思政”提出以来,体育学术界也对“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到体育领域展开了思考:常益(2018)论述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要义和可行性,认为应在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上传达思政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思政教育要求,在课程评价上确立思政教育标准[9];杨祥全(2020)指出了体育课程自信自强、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爱国奉献、德艺双修的思政优势[7]等。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心理学层面对体育课程思政的优势加以诠释。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成3个水平,分为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指个体可以觉察到的心理活动,是心理系统中表层的部分,是心理内容的显性部分;前意识是指一些关于事件与事实的记忆,也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意识水平,我们可以把前意识当做记忆的“抽屉”,虽然“抽屉”里的存货不在人的手中,但也很容易获取;无意识也称潜意识,弗洛伊德将其定义为存储着未被意识到的威胁记忆与原始动机的地方[10]。无意识是心理系统的深层部分,也就是意识的“水下冰山”,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法国心理治疗家伯恩海姆通过著名的“催眠后暗示”实验为无意识与意识创建了清晰的连接。在实验中,一名被试者进入催眠状态,主试者在其处于催眠状态时要求被试者在清醒后某个固定的时刻做出某个固定的动作(如“在10min后摸鼻子”)。被试者醒来后十分清醒,意识健全,处于正常的状态,对于催眠之中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然而到了预定的时间,他头脑里会突然出现摸鼻子的冲动,于是他有意识地做了这件事[11]。
尽管无意识被排斥在意识之外,但它仍然以某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弗洛伊德对梦与梦的本质进行了阐释,认为梦就是无意识的愿望的体现,它们往往不被社会习惯、风俗、法律、道德所接受,在通常情况下总是被自身的防卫机制所压制,在人们进入睡眠时,这种愿望才可以经过伪装和加工进入到意识层面而获得满足。弗洛伊德通过解释意识、前意识、无意识的3个意识水平;梦的显梦和隐梦;人格的自我、本我、超我3种等级,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
3.1.1 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实现无意识层面的体育思政
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是周围环境熏陶的结果,环境的优劣对于个体意识的塑造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在教学环境的广阔性、多元性、可塑性等方面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自然条件上,寒冬酷暑、风吹日晒的室外环境可以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校园环境上,干净整洁的校园可以培养学生的的卫生意识、生态意识;在场地场馆布置与建设上,田径场边的标语、体育馆里的奖状奖杯、校园中的国旗、名人雕像、文化长廊,可以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拼搏进取的精神起到“目染”的教育引导作用[12]。在精神环境方面,学生与同学一同学习技术动作、与教师一起进行各式各样的身体活动,有利于做到师生共情互通,形成师生共同体意识。
环境将这一个个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小元素,通过无意注意这种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形式,潜移默化地深埋在他们的无意识中。每一种心理行为一开始都是无意识的,虽然这些在无意识中的思想不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意识中,但它们会一直以间接、伪装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学生个体的良性发展。
3.1.2 通过体育思政压抑无意识的本我 本我(id)是人与生俱来的原始欲望、冲动和能量,追求享乐主义,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自我(ego)是意识的部分,是本我与客观环境的协调者;超我(superego)是人自身的监察机制,遵循道德原则,它有3个作用:控制本我、自我监控、追求完善。
人的自我批评和良心的官能是无意识的,并且无意识地产生着最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一般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在此期间融入思政元素,既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又不放松价值观的培育[13],可以达到既利用身体的疲惫压制住“本我”的蠢蠢欲动,又可以给“超我”提供思想武器,使受教育者内在地进行反思和自我教育,达成一举两得的成果。
动机(motivition)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美国教育和心理学家保罗·宾特里奇(1995)提出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4],换言之,动机通过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产生的原动力来推动个体产生行为进而发挥作用的。这种原动力最开始只是个体对目标的表面感性认识,通过外界环境的引导产生了主观兴趣,并最终上升为推动个体的行为。
我们现在把动机理论套用在学习的领域,那么学习动机就是个体由一种学习目标或对象指引,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会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和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可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一定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的[15]。
3.2.1 通过体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学生才能做到“能学”“会学”“坚持学”。章建成等人经研究发现,兴趣是我国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排名最高的影响因素[16]。可见我国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十分浓厚,如果能将体育课上好;将体育课程思政贯彻好,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可以迁移到思想政治上去。
区别于文化课的书书本本,体育课程在教学空间、方法、媒介等方面更加灵活。在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时,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学生的思政学习建立联结,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思想政治理论上来。在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更能充分理解与接受。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女排精神、刘翔、姚明等中国体育界富有正能量的名人事例数不胜数,充分利用学生对他们的仰慕与崇拜,挖掘他们蕴含的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等精神,“偶像效应”会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运动实践中更乐于接受他们传播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实现体育思政。
3.2.2 通过从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变为体育思政“铸魂” 学习动机从内外维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类。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而形成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于学习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此时学生不是因为学习而产生兴趣,而是对学习的某些附带正向结果感兴趣,例如取悦老师、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等。内部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学习本身可以使学生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它可以在没有外界奖赏的刺激与惩罚的压力下,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1960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J.S.Bruner认为内部动机才是推动学习的真正动力[17]。由此,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开始重视内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如何在体育课上使学生对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体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不只是为了拿高分、排高名,而是为了通过学习榜样的事迹、经历与榜样在形式上类似的运动实践,获得对榜样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代入,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其次,要多采用问答的教学模式,如:“是什么支撑了中国女排一步步获得冠军?”“比赛失败后,我们要怎样收拾精神、重头再来?”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学生自我决定的激发,完成学生对思政育人的自动内化,满足学生的自主参与与能力实现[18]。最后,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清晰、及时、经常的反馈。结果反馈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与同学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发挥表扬对学生内在动机的积极作用[19]会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记忆(memory)使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曾经学习过的课文背诵出来;把记住的英文单词、语法写成句子;把掌握的运动技能说出来、做出来,这些都是记忆所能完成的工作。这种在头脑中对过去经验的保存与恢复的过程就是记忆[20]。
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回忆3个过程组成。同时,记忆还有着可以从内容维度划分为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和情绪记忆;从记忆的储存时间和编码方式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从记忆的意识维度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等多种分类方式。鉴于记忆形式、记忆规律、记忆影响因素的多种多样,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体育课程思政?将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3.3.1 通过体育课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内隐记忆的建构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够有意识地回忆,却能够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经验[21],有着持久、抗干扰的特点。在刺激结构高度复杂,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情况下,使学生形成内隐记忆的内隐学习可能更有效[22]。我们在体育课程里融入思政内容的过程中,要着重为内隐记忆的形成创造更多条件。
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往往是一种外显学习,即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意识活动参与,过分强调理性的力量。这势必会造成学生靠意志去强迫自己学习思政知识,导致学生无意识中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抗拒,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体育课程中,学生的学习重点与注意是放在运动技能与身体锻炼上,此时教师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技能通过启发、引导、释疑等隐性方法传递到学生的思想中,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同时配合体育课程教学中欢乐的情绪体验,思政内容的内隐记忆更容易形成,也更不会轻易消失。
3.3.2 通过情景记忆提高体育思政的实施效能 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是个体亲身经历的,发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情景的记忆[23]。语义记忆(sematic memory)则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对一般抽象知识的记忆。情景记忆同语义记忆相比,其差异是:(1)情景记忆的学习速度快;(2)先前对情景记忆信息的提取有助于以后相同信息的提取;(3)前后背景对情景记忆信息提取的影响更大。
相对于看着一个概念进行机械背诵,亲身经历过才会对这个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记忆起来也更快。在体育课程中,学生有机会将自己放在与体育榜样的情境下,亲身参与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就对他们当时的所思所想有了自己的认识,实现从对书本的恐惧、焦虑情绪向对体育运动的放松、欢乐情绪的转变,同时提升了学生对思政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从无意识记到有意识记的跨越。
[1]戚 静.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017.
[4]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5]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7(09):6~7.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国务院政府信息系公开专栏,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2019.
[7]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01):13~16.
[8]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
[9]常 益,张 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6):136~141.
[10]白学军.心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123.
[1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谈自我意识[M].石磊,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25.
[12]靳晓斌,杨红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析[J].青少年体育,2020(12):28~29+50.
[13]董翠香,樊三明,李梦欣,等.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02):65~71.
[14]Schunk D H, Pintrich P R, Meece J L.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Routledge, 1995.
[15]周 磊.体育特色中学的校园氛围、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0,v.39;No.188(04):124~128.
[16]章建成,张绍礼,罗 炯,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32(11):3~18.
[17](美)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80.
[18]王 钰,孙延林,戴 群,等.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01):17~22.
[19]桑月标.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体育课程有效教学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18,v.37;No.177(05):44~48+56.
[20]卢家楣,伍新春,桑 标.现代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41~142
[21]鲁忠义,杜建政.记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9.
[22]颜 敏,汪珂永.大学生内隐学习需求与运动技能的契合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17,v.36;No.171(05):107~109.
[23]周文语. 情绪效价与自我参照对情景记忆新/旧效应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9.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WANG Yunke, LV Zhiwei, LONG Hong, et al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Yili Normal University, Yining Xinjiang, 835000, China.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operativ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moral education" with"physic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simple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cross researc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suppress "Id" on the unconscious level;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ents' interes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an be stimulated,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rnal motivation to internal motiv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licit mem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situational memory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1007―6891(2023)06―0066―04
10.13932/j.cnki.sctykx.2023.06.14
2022-10-06
2023-10-1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一般项目:协同育人视角下新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1BTY178);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基于教学信息技术构建TPACK视域下民族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研究(ELA180502)。
吕志伟(1982-),男,新疆昌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思政。
G8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