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霞 戎杰 王宏 德州学院体育学院
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北连"环渤海经济带",南接"长江经济发展带",纵贯"一带一路",人口分布稠密,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水平较高,对我国区域空间合理布局与全面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是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运河文化活态性、融合性的典型代表,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2014 年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相关研究文献逐步增多,但是关于体育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文献仅十余篇,且缺少实践方面的研究。2019 年2 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 年3 月《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台为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经济指明了方向。根据对山东段大运河的初步调研发现:大运河环境保护、人文景观建设等方面效果提升明显,但是缺少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设计思路,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低碳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提出突破路径,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大运河文化带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产品供给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武术比赛、龙舟竞赛为主的文化旅游产品,呈现为趋同性、竞技性等特点,如山东省大运河沿线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聊城市、德州市依据运河古道打造赛龙舟体育赛事,更侧重于运动员之间的规则性、竞技性,弱化了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忽视了面向大众游客的“划龙舟”亲身体验、技能习得之“地方感”塑造的重要性。
在国家倡导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及辐射效应的带动下,大众对其需求日益旺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而形成创新产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时,为游客带来独特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体验。如泰安市东平县举办2022 年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时,设置了太极拳、太极扇、传统武术、锣鼓等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将大运河、健身健步、传统体育形成关联与互动;聊城市东昌府区依托“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将运河文化与东昌湖融合,并在滨水生态景区中开设国家垂钓基地,建构康养旅游线路。然而,回归“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旅游文化体验本意,理性客观地审视发现仍存在以下的问题:在传统体育文化景观方面,因具有运河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旅游景观中的缺席,呈现在游客面前的传统体育文化存在趋同性、“千文一面”的特点,对大运河沿线这一地方性、区域性文化的表达处于“虚假”与“真实”之间;由于对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深耕挖掘不够,以传统体育器物的陈列、传统体育动作的展演之形式,难以使游客对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度感知,形成一种“身体”在场而“体验”缺席的现象。由此,在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形成的旅游场域中,具有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明显不足,高质量发展的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景观也十分匮乏,难以满足游客对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更高层次的内涵的需求。
为了保证旅游消费者留滞时间,经营者必须开发多样化的融合资源,打造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品牌,形成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与服务收益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目前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较高,如枣庄市旨在打造“智慧全域旅游”“一部手机管古城、一部手机游台儿庄”等智慧旅游服务、智慧管理体系。但聚焦大运河沿线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如枣庄市薛河生态休闲长廊、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村古镇文化风景区等,以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为主的文旅融合构建中,信息化、大数据化的云智慧旅游服务应用仍属初级阶段。面对“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中的应用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大数据分析在乡村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相关信息中不能快速全面地进行有效整理,信息利用效率不高、信息化水平较低,在住宿、交通、娱乐等方面与“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因此,加快山东省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信息化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虽然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目前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能力薄弱,核心驱动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显不足。核心驱动力创新是实现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要素,然而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使大运河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活力、促进区域文化生态繁荣、加强民生工程改善、提高大众健身健康消费、提升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在于能以丰富的传统旅游资源为基础,结合浓厚的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特色旅游景点、运动项目的有效开发。在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和旅游产业结合,加强体育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从体育文化旅游景点的建设角度出发,提升二者融合发展的效果,可以设计体育文化长廊、民族传统文化景点、开展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关的旅游活动与竞赛体育活动等。同时,借助大运河的有利地势大力推广龙舟赛,打造龙舟文化品牌。通过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实现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品牌,以吸引更多大众参与,增强消费人群的参与效率,实现产业的合理发展。
虽然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源于古代社会,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为了防止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受到新时代体育运动的强烈冲击被淘汰,国家制订了很多有关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以及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各地区应优化传统体育和文化发展的功能,积极增加创新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并通过较强的吸引力、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为了突破传统体育文化功能的局限性,可以在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中,向娱乐休闲、欣赏审美等方面进行拓展。例如,让传统体育文化竞技活动与人们感兴趣的现代体育项目融合,给予更多旅游者参与传统体育竞技的机会,使其能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增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进一步了解和喜爱程度。
在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活动进行创新时,可以融入新颖的活动方式,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挖掘,融入新奇的活动体验,增强其趣味性,这也是推动传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同时,在丰富旅游文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合理开展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旅游体验和参与活动,可以在游客参与体育文化旅游活动的时候,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机会,吸引他们参与该项目或比赛活动中,提升旅游者良好的旅游体验感和满意度,实现对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的有效宣传。
大运河文化带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加强大运河文化带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创新营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地方政府要响应国家“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实施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人才优先策略,通过增加政府教育投入,促进特色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品牌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和积累,造就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营销人才队伍,是实现大运河文化带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政府能够支持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营销人才培养高校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营销人才培养高校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其进行机制改革和创新,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营销人才培养高校发展的需要提供生态环境,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沿线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营销人才培养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路径。为了实现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目标,应针对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文化旅游景点开发、优化传统体育文化功能、丰富体育文化旅游活动、加强营销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发展,以利于实现山东省大运河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安全运行、健康发展,助推大运河文化带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