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丽
(重庆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电影是思想和文化交流的载体,也是全世界人民跨越国界、互相了解的有效途径。自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走出去”工程以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传播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发展空间。国家电影局于2021年11月9日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提升电影国际影响力的发展目标,要求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切实增强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中国电影在“走出去”这个过程中,电影字幕的翻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字幕翻译能够帮助境外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意境,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可程度,将更有利于加快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角度出发,以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为例,从电影翻译的生态环境分析着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电影字幕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01年,胡庚申在第三届国际译联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的论文,首次提出可以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解释和描述译文产生的翻译过程,作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之后,胡庚申于2004年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胡庚申又接连发表了多篇论文,全面、系统地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构建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及应用原理。
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系统地探讨和分析,该翻译理论以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选择”理论为出发点,从生态学维度对翻译进行了系统地阐释,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需要遵循“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过程[2]。翻译方法主要是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等三个维度的转换。具体而言,“三维转换”是指在对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两种语言文字间的转换,还要关注原语和译语所处文化的差异,重视原文的交际意图,以及原语和译语的生态平衡,从多个维度对原文进行阐释[3]。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对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因而也为译者提供了新的翻译思想。
翻译的生态环境是翻译生态学的一个关键术语,它涵盖了与翻译中原文、原语和译语相关的所有因素,包括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各项内容[4]264-265。翻译生态环境包含了与翻译相关的各种外界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制约了译者在翻译中对原文的理解和译语的表达。电影字幕翻译的生态环境包含了电影原语文本、译语文本,原语和译语的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电影的目标受众等方面的因素。
电影字幕这一特殊的翻译文本有其独特的属性。一方面电影字幕必须与电影画面同步出现,才能准确表达电影的内容信息。因此,电影字幕的翻译需要考虑字幕出现的位置和时间。在空间上,为了给观众有更好的观影体验,电影字幕通常被安排在图像画面下方,且一般不超过两行。在时间上,电影字幕需要和图像高度契合,一闪即逝,观众不能像阅读书籍材料那样仔细阅读。另一方面,电影字幕大多为人物对白,语速较快,语言口语特征明显,常见俚语、俗语和文化特色词语。这些独特的文本生态特征为电影字幕的翻译增加了难度。
作为2020年国庆献礼大片,电影《我和我的家乡》通过讲述中国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紧扣“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扶助家乡”主题,从5个不同的视角,抒发人们的家国情怀,展示脱贫攻坚成果。该片由5个短片组成,分别是《北京好人》《天上掉下个UFO》《最后一课》《回乡之路》和《神笔马亮》。这5个故事以喜剧的方式展现了我国乡村在医疗(新农合)、科技(贵州天眼的商业延伸)、教育(作为理想乡村模板的望溪村)、环境(治沙种树)和经济(精准扶贫)等各方面的变化。电影一方面把主旋律与娱乐性结合得天衣无缝,通过幽默诙谐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社会现实,让观众油然而生对祖国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它击中了每一个观众对家乡割舍不断的情结,并启迪观众去思考:对于家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电影贴切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展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在国内得到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在海外市场,该电影在北美、澳洲等地区上映受到观众追捧,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取得了2020全球票房年度排名第三位的好成绩。《我和我的家乡》在海外的观众主要有国际电影节上的权威影评人、媒体记者、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观众等,这些观众要么对电影有敏锐的感知力,要么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接受力。通过观看电影,他们可以知晓正在变化的中国城镇与乡村,进而了解到让这些地方改变了模样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
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电影字幕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内容,因而电影字幕的翻译对电影的海外传播极其重要。电影字幕翻译的主要作用是准确地将影片人物的原语对话转换为目的语言呈现在电影屏幕上,使目的语国家的观众能够理解电影传递的各种信息。字幕的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的逐句翻译,还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涉及译者对原语和译语的不同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多个维度进行转换,最大可能地传递影片信息,帮助目的语国家的观众越过语言壁垒,获取影片信息,促进文化交流。
电影字幕翻译的特殊生态环境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熟悉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原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等进行适应性的重组,尽可能使用常用字词和简明的句式,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理解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下面是电影字幕翻译中语言转换的几个例子。
例1:
原文:干啥呀,毛愣三光的。
译文:What are you doing?So reckless.
这句台词来自电影中《神笔马亮》故事单元。故事中,马亮知道妻子来他工作的农村游玩,一着急把村主任手里的冰激凌碰地上了,村主任对他说了这么一句。“毛愣三光”在汉语中是东北方言,主要用来形容做事草率轻浮、毫不稳重,让人不放心。这个词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单词,译者选用意思非常接近的“reckless”,这个单词的意思是:鲁莽的,不计后果的,粗心大意的。译语很好地表达了原语的意思。
例2:
原文:那也太二了。
译文:That’s too dumb.
这句台词也来自电影《神笔马亮》故事单元。这里,马亮的妻子准备拍照,摄影师提议撒玫瑰花瓣,另一位同伴说道:“在向日葵地里撒玫瑰花瓣,那也太二了,那跟吐血了似的。”在口语中,“太二了”多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言谈举止等给人一种傻傻呆呆的感觉,头脑简单,行动愚蠢。或是做事情反应迟钝,对于别人的要求或命令不能很快作出答复甚至思维处于游离状态,左耳进右耳出[5]。在英语中,“dumb”这个词的意思是“哑的,不能说话的,沉默的;口语中也指愚蠢的”,正好能够言简意赅地传达出汉语“太二了”的意境。
例3:
原文:但是处理得真是让我心服口服啊。
译文:But I do appreciate the way they handle complaints.
这句台词也来自电影《神笔马亮》故事单元。马亮让村主任专门设立了针对他妻子一行人上观景台的限制,以阻止他们上去拍照,发现真相。村主任为了消除他们的不满,临走的时候送给了他们三箱特产。在回去的路上,马亮妻子的朋友吃着特产说虽然这个村子规矩多但是处理的方式让人心服口服。成语“心服口服”出自《庄子·寓言》,意思是嘴里和心里都信服,指真心信服。电影字幕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字幕翻译必须简洁明了。“心服口服”这个成语如果要按照中文意思完整翻译,译文句式将会比较复杂,还可能需要加注一定的注解,这对一闪即逝的电影字幕是不太可能实现的。译者通过“appreciate”这个词(欣赏、感激)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进行语言层面的转换,还需要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找到译文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间的最佳平衡点。影视作品通常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体现在语言上主要就是对白中的俚语、习语等表达方式的使用。译者只有足够重视电影翻译中的文化转换,才能正确传递原语所含的信息,避免在译文中造成误解。下面是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转换的实例。
例4:
原文:这不是骑驴找驴吗?
译文:You are looking for the card while holding it.
这句台词来自电影《北京好人》故事单元,表舅冒用张北京的医保卡在医院看病。他十分紧张,担心冒用的身份被揭穿,手里一直握着医保卡,在医生叫他出示医保卡的时候,他却说没带。医生看到他手里的卡,回了他这一句。“骑驴找驴”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骑着驴去找别的驴,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在一般情况下,这个成语可以翻译为“Looking for the ass/a donkey on its very back”,表面看上去,这个译文非常贴近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如果直接按照字面翻译,那国外观众肯定会困惑:这个故事不是在讨论医保卡看病的问题吗,怎么会和驴这个动物有关呢?所以在这里,译者没有选择这个翻译,而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和国外观众所处生态环境中的语言文化差异,选择了更利于译语观众理解的翻译方式。正是考虑到了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差异,译者将“骑驴找驴”这个成语故事的比喻意义“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翻译出来,并直白地把这里“驴”所指代的“医保卡”翻译出来,消除了原语文化给目的语读者带来的理解障碍,使得国外观众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这个台词,懂得电影想要表达的故事信息。
例5:
原文:那姑娘是叫小芳吧?
译文:Is her name Xiaofang,as in the song?
这句台词出自电影《天上掉下个UFO》故事单元,故事主角黄大宝向众人讲述他曾经的爱情故事:许多年前,黄大宝爱上了对面山村的一个好看又善良的姑娘,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然后,故事中的唐老师问道,那个姑娘应该叫小芳吧?说到小芳这个名字,听到黄大宝对这个女孩的描述“一个好看又善良的姑娘,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加上电影中同时响起的《小芳》歌曲的背景音乐,我们中国观众应该立刻就会想到《小芳》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这首民谣情歌发行于1993年,该歌曲自发行以来就深受大家的喜爱。简洁明了的歌词加上宛转悠扬的旋律,能够抵达人们内心深处,曾打动了无数听众。在那个年代许多人心中都有一位小芳,正是她们激励着大家寻找梦想,实现梦想。国外观众不知道黄大宝对这个女孩的描述都是来自《小芳》这首歌的歌词。在这句话的翻译中,如果只是按照字面内容进行翻译,他们会觉得这种猜测非常突兀,没有任何缘由:你为什么会猜这个女孩叫小芳呢?小芳是谁?同时响起的《小芳》歌曲的背景音乐也会让他们感觉非常奇怪,为什么这里会有音乐?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加上“as in the song”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个文化鸿沟,帮助国外观众意识到,这个背景音乐应该就是这首歌曲的旋律,小芳也应该是这首歌中的人名。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情节,接收电影所要传达的信息。
例6:
原文: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译文:But he was an orphan.
这句话出自电影《回乡之路》故事单元。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被高妈妈收养、吃百家饭长大的乔树林,作为一名黄土沙漠上的基层企业家,不忘初心,心怀感恩,以己之长回报家乡的故事。“百家饭”在汉语中有三个意思:一是古代的一种民间习俗,在孩子出生后,家里的老人要佯装乞食,最好是能找到100家去讨饭。他们将讨来的食物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二是泛指人数多、品类齐的饮食。三是乞讨来的剩饭。这个故事中对男主角的介绍,直接说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是指男主角从小父母不在,被别人收养,由于贫穷,靠周围邻居的接济长大。外国观众对“百家饭”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无法理解,在翻译的时候,译为“他是孤儿”,直接体现出了句子隐含的意思,消除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当着原语和译语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因而,译者除了关注并阐释原文语言的字面意思,还需要深究原文所要传达的交际意图和目的。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译者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的时候,需要突出原文想要达到的交际作用,对原文进行适应性转换,以帮助目的语观众真正理解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下面是电影字幕翻译中交际维转换的实例。
例7:
原文:你谁啊?我是你表舅啊。
译文:Who are you?I’m your cousin.
这句台词取自电影《北京好人》故事单元。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张北京的表舅来北京看病,冒用他的医保卡及没有成功的故事。上面两句台词即为张北京和他表舅初次见面的对话。在汉语中,“表舅”一词是指母亲的表兄弟,是属于长辈,类似于英语中的“uncle”。但是在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并没有选择“uncle”一词,而是选择“cousin”。这并不是译者的选择失误,而是在仔细研究了源语和译语的生态环境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出最适合的选择。因为在电影中可以看出来,表舅和张北京两人年龄非常接近,否则也不会在后面剧情中表舅冒用张北京的医保卡去医院看病的情节了。由于很多西方观众并不了解我国文化中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如果这里把“表舅”一词直接翻译为“uncle”,西方观众可能会困惑为什么两个人看起来一样年龄,一个人会是另外一个人的长辈呢?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翻译为“cousin”,则可以解释两人为何年龄相当,使后面的剧情显得更加合理。
例8:
原文:不值钱,不值钱。
译文:It’s the least I can do.
这句台词取自电影《北京好人》故事单元。在表舅要离开北京回老家的时候,张北京给表舅准备了一些礼物,表舅百般推辞,张北京连忙说“这东西不值钱”,以说服表舅收下礼物。这里说的“不值钱”,并不是说这个东西在价值上真的不值钱,只是在强调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你一定要收下。潜台词是说:其实我应该再多为你做些什么的,这些礼物只是聊表心意。在这句话的翻译中,译者并没有拘泥于字面形式翻译为“It’s worth nothing/It’s worthless/It’s extremely cheap”。这几个翻译,表面看上去忠实于原文意思,但是却会给国外观众带来极大的困惑:为什么这个东西不值钱没有价值,你还要送给别人呢?带着这种困惑,他们将很难理解电影这个情节的设定,电影的交际意图更加无从实现。
例9:
原文:咱村的蒲公英算是保住了。
译文:That’s good news for all the dandelions in the village.
这句台词取自电影《北京好人》故事单元。表舅冒用张北京的医保卡失败,打算放弃治疗,并说道:“我这个病蒲公英就可以治,回老家我拿蒲公英当饭吃,老家的蒲公英有的是。”后来在张北京的帮助下,表舅就医成功,张北京感慨地说出这句话。原句幽默风趣、喜感十足,非常符合电影的喜剧风格。因而,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句子的字面意思翻译为“The dandelions in our village have been saved.”译者采用了同样诙谐的语言,用“That’s good news for all the dandelions in the viuage.”说明表舅的病治好了,老家的蒲公英也不会被他吃掉,因而是被保住了,对蒲公英而言,这确实是个好消息。译者用轻松风趣的语言,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语的语体风格,实现了交际功能。
在上面的几个例子当中,译者充分把握了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在翻译过程中将原语隐含的意义准确地传递给了目的语观众,很好地实现了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实际上,两种语言的差异包罗万象,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多个方面。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原语在语言维度方面的转换,还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生态的差异,体会原语真正想要达到的交际意图,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优化选择和最佳转换。
电影作为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和我的家乡》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主旋律电影,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电影字幕的特殊性,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对原语和译语进行了优化选择和最佳转换,有效地传达了电影的各项信息,为该电影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