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非遗类展览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以“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为例

2023-02-23 16:50丁默轩
商展经济 2023年23期
关键词:大思政吉林文化遗产

丁默轩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

关建词:大思政;非遗展览;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思政教育与非遗展览的互动关系

1.1 非遗展览的内容与类型

当前,展览所展示的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及范围逐渐广泛,可从不同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规模上的大中小,从地域上的地方到全国,以及展览的内容上进行分类的会议型、综合型,专业型等,再到以展览的手段与形式等方式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非遗类展览其主体内容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体支撑,非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的定义包括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所以非遗类展览包含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与类型的多样性,所展现的特点具有文化传承与保护作用,展现例如非遗中的非遗文化,表演艺术,传统技艺,同时为大众提供一个互动与参与的平台,进而起到文化教育与启发人们思考的功能,所以非遗类展览从类型上讲是观赏型与教育型相结合的展览,其需在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手段于空间内进行实物、图片、视频等可划分为综合性的展览,进而向民众展示出非遗项目中的内涵、技艺、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等内容。

1.2 思政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思政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被指代其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相关理论课程,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其特点在于对学生的思政课堂方面思政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知识,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涉及道德、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开展讨论、辩论、团队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等多元能力。并且其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精神为核心,重视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它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

思政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意上来说思政教育更加强调全社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熟知公民道德规范等,提升民众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激发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其特点在于它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也同样促进广大民众在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培养道德品格和行为规范。既包含理论性的学习,又注重实践性的体验和实践。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也通过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感受社会问题和挑战。

1.3 思政教育与非遗展览的相互促进关系

思政教育与非遗展览具有双向促进的互动关系,其具体表现为思政教育对非遗展览的指导与改变作用,通过从非遗中的文化内容入手,例如在吉林非遗节中所展示出的吉林省非遗项目老怀德满族剪纸,其剪纸造型粗狂,特色鲜明,其也更加注重在剪纸的创作中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展现其中敬畏自然、乡风朴实,以及关东人的勤劳和孝顺等品质,更加注重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在作品中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那么非遗类展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的方式其结合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可通过思政教育提供相关理论的知识和方法,引导非遗展览更加准确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培养大众具备健全道德品质与社会责任感。在展览的内容设计上,思政教育可以指导策划者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和素材,突出非遗的特点和精髓,以及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现代元素。同时,思政教育还能帮助策划者制定合理的展示形式和教育手段,使展览更具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力。进而对非遗类展览的改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遗类展览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一个具体的教育载体。在非遗技艺所形成的作品中的中透露的是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传统技艺等元素,这些元素都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将这些元素进行故事化阐述并进行展览,让观众亲身体验和感受,不仅可以增加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通过观察、参与和交流,引导大众去思考和探索其中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义。进而起到对思政教育的宣传与推广作用。

2 非遗展览的功能与价值

2.1 增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文化价值

非遗展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将非遗的传统技艺展现在大众面前,传承人可以通过非遗展览的机会将自身非遗项目进行展出,人们也在现场可以看到活态的非遗传承,这对于非遗文化起到了传承与保护作用,因为非遗在展出时可以反映出其内在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深深地刻画出一个社会群体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文化现象。而不单单只有展现其物化的作品,观众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为其与传承人可以进行面对面互动,相对于网络的隔空距离,线下相通的直观接触,可以在加深其印象的同时,进一步深入了解其细节化的表现,其作品的文化内涵等。例如在“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通过设置不同的展位展示本地区的非遗面塑、绳编、饮食文化等非遗元素,展现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等,让人们更加了解自身所处社会文化的根源和历史渊源,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心。通过不同非遗间,不同地区间的互动,汇聚在一场展览中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并且非遗节也将不同非遗进行与现在演艺方式的融合,推出相关观看环节。观众能在喜闻乐见中学习文化,传承文化。

2.2 带动产业升级与产品创收的经济价值

非遗类展览不单单有其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其在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经济价值,非遗类展览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当下越来越多的文化内容被融合进人们常见的生活用品,甚至被打造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收藏礼等,这些方式也在非遗类展览中有具体体现,例如,在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人们通过观看各种具有吉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食品技艺等,一方面是为观众带来其观赏上的体验,了解其文化内涵与特色,大众也在学习过程中购买各种非遗产品,为各位传承人带来实际的经济创收。从整体观察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对非遗展览与推广,也进一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增加旅游收入,推动为文旅发展奠定基础为地域经济增加新的增长点。如“第五届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其非遗类展示项目可以良好的树立其品牌形象为吉林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好的市场机会。同时对于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更是一张城市名片,展现城市的文化机理,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形象,进而打造出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和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3 提升民众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功能

非遗类展览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可以分为其对观众的文化认知的提升与对文化内容的传承,非遗类展览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和认识本土地域甚至其他各地的文化特点、习俗及传统艺术形式。例如“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通过观察展览中呈现的传统服饰、食物、等,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的背后含义和象征意义,这种文化有助于开阔大众视野,增加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并且其同样也是一种跨学科学习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因为非遗类展览涉及到很多方面,如历史、地理、人类学与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参观展览民众可以在特定场景中综合观看多种学科知识的积累,增强他们的跨学科知识素养。同时,对学生来说展览可以培养学生多元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非遗类展览通过展示不同的非遗的文化内涵,了解其敬畏自然,互助团结的民族精神,学生通过观看展品,听解说词可以学习其中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且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2.4 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功能

“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吉林省非遗的相关实物与非遗活动、物品提供一个展示的场域与交流的平台,展现多民族的不同特征,不仅可以人们了解传统习俗、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及不同文化间的非遗、习惯差异性,具体表现在语言,服饰等,看到非遗项目之间的独特之处,拓展自身视野。更重要的是与其他习俗的交流,观众置身于文化的面对面,并通过交谈,品尝,体验非遗活动,融入文化传承的载体中,提升非遗展览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功能。例如在“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场域下设置了很多互动的环节,人们不仅可以观看也可以参与其中,进一步加深对其他文化的理解,人们通过了解其他文化,消除了对陌生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和认同。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支持。通过非遗展览这样的交流平台,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可以相互了解和交流,传承人与传承人之间,非遗技艺与非遗技艺之间,都有着不同的相同与差异,了解其历史文化内涵后,进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消除文化间的隔阂。

3 “大思政”视域下非遗类展览的功能与价值实现的现实挑战

3.1 受众需求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在当下社会变革与新兴媒体不断涌现,z世代的受众需求更加多样化与富有变化性,同样,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非遗类展览也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通过从人的年龄上进行分层,在发挥非遗展览的教育功能和思政作用的时候可以看出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与上一代存在一定差异,年轻一代可能更倾向于现代化的展示方式和内容能更关注时尚元素、互动体验和科技创新。而老年人能接受传统艺术形式与可接受程度。相对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可以感受到非遗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那么在现代进程中如何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及时跟随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进而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受众群体之间的冲突与平衡挑战,因为一些人可能更加关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展览形式,而另一些人则更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何在满足商业和娱乐需求的同时,维护传统文化的尊严和价值,同样也是非遗类展览功能与价值实现面临的现实挑战。

3.2 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非遗类展览在其战略过程中需要多元的专业人才,例如在其搭建过程的会展人才,其活动策划的艺术管理人才,针对内容搭建的民族与非遗的文化艺术人才,那么为办好一场非遗类展览,需要参与展览过程中的人们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面对当前空缺现状,对非遗展览相关课程的设立和教学方法的探索相对不足,直观对应的是其部分地方高校的作用,其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可能跟多集中于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养,其传统的教育模式使人才不能与社会实际需要进行接轨,所以也应进一步强调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水平,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指导。此外,非遗类展览的开展还涉及到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和合作。然而,目前相关领域之间合作机制不够完善,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有限。需要进一步搭建校地、校校合作平台。

4 “大思政”视域下非遗类展览的功能与价值实现的路径

4.1 增强展览创新性与互动性,满足多样化的受众需求

在满足多样化的受众需求上,通过对于不同年龄段层面进行划分,通过引入新的艺术家、文化机构,在整个非遗类展览的展出过程中,在展览的策划阶段考虑到不同层面的现实需求,以明确目标性的新思维,以此保持展览的活力和创新性。在展览的实施阶段,通过借助新媒体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和互动性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的非遗技艺,例如在“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们可以紧密地与各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互动交流,学期其文化内容,也可通过新媒体增加虚拟场景搭建与还原,塑造非遗的原始环境,为观众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进而激发观众的探索与参与欲望。还要考虑老一辈人的文化情怀,平衡传统元素的使用与现代审美的需求,通过将非遗类展览,不同传统技艺、曲艺、非遗等非遗类别进行主题性的划分。以此设置专门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区域,展示传统的非遗活动,仪式与习俗,保留住传统文化的内容。此外通过细分区域和主题对时尚和创新感兴趣的人群,还可设置专门的文化创新与现代生活区域,展示文化创意产品和当代艺术作品。以此展览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进一步发挥非遗类展览的思政教育作用。

再进一步增加非遗展览的创新性与互动性上,需要考虑到传统非遗技艺和手工艺品等都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进行巧妙的改编和创新以此增加其互动性与创新性。例如,传统美术可与数字艺术相结合,曲艺可与电子音乐融合。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非遗展览可以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加观众的吸引力和接受度。此外增加展览的创新性上还可采取灵活的展览形式,例如,可以举办定期的主题展览和临时展览,根据当下热点和受众兴趣设置特定内容;可以组织巡回展览,将展览带到更多地区和社区,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和体验。进而增强展览的创新性和互动性。

4.2 健全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提升展览策划和运营能力

人才把握整个非遗类展览的方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优化非遗类展览可以优秀的改变非遗类展览在策划到展出等不同环节上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与管理,离不开的是高校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策展与运营能力方面,需从传统的课程设置上进行改变,提升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知识、能力等多个重要要素。高校与市场建立起对于人才培养与管理的产学研平台,或进行校地共建平台,将人才置身于传承文化,投身实践的场域之中,进而在了解非遗的传统技艺,了解非遗故事后再进行对整体展览主题的划分,具有目标性的进行展览的搭建与整体策划,例如在吉林满族农民丰收节,将九台满族秋祭习俗与丰收节相联系,学生们通过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了解其在秋祭过程中的整体仪式,进而可以通过增加展览陈设,优化场地空间,增色活动环节等。

在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上,深度融合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会展中,建立“灯光下、舞台上”的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模式,通过艺术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催化剂,为学生提供展览、演出、比赛、实训等平台,运用各种育人载体和传播媒介,在艺术化呈现中鲜活展示个人和故事,从而改变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并在这过程之中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机制,推动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第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政课在实践和方法维度素质的培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会贯通,进而从非遗类展览的创意阶段就确保在展览策划和运营中注重立德树人的价值观教育。

4.3 明确展览内容与教育目标,实现多元教育价值

在展览内容上,需考虑非遗展览具有不同的内容分类,如传统技艺,传统舞蹈,曲艺,非遗,游艺体育与杂技,所以在考虑展览内容实现其价值时,需要发挥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作用,人们在接触草编的过程中体会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聆听不同戏曲时增加对传统唱腔与戏曲故事的认知,将自己也置身于地域的文化环境与场景中,成为非遗的传承者,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进而进一步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其教育价值。在展览的策划上明确教育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教育指引。关注不同年龄段和学生群体的特点,确定展览内容、互动环节和参与方式。制定具体的教育活动方案,包括导览、解说、互动游戏、工作坊等,以增强人们在观看非遗类展览所应具有的学习体验和认知效果。在展览过程中可与学校、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将展览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与相关教育机构共同策划展览,开展主题讲座、工作坊和亲子活动等。例如,组织专门的导览和讲座,由专业人士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解说,深入讲解非遗历史、文化背景和意义。同时,开展互动游戏、手工艺工作坊等活动研学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和创造。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进而可以为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使展览成为美育教育中的有效辅助资源。在展览之后,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将展览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传播。建立在线教育内容和互动平台,为更多人提供线上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的机会。通过虚拟展览、视频解说、在线讲座等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和探索非遗中独特的文化魅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域下,非遗类展览的功能与价值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为例,不仅可以展示吉林地区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其所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非遗类展览可通过提供教育性的信息和互动体验,引导观众深入了解和参与到传承吉林非遗活动中,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尊重。非遗类展览也可以成为一个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非遗类展览将在“大思政”视域下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等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猜你喜欢
大思政吉林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吉林卷
吉林卷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