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治疗仪在新生儿吞咽困难中的应用

2023-02-23 10:43温伊娜林碧娥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经口胃管脉冲

温伊娜,张 慧,林碧娥

(汕头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汕头515041)

新生儿需具备正常的吸吮、吞咽及呼吸协调功能后才能经口喂养[1]。若上述条件缺少,可导致新生儿出现无效吸吮、吞咽无力,从而引起呛奶、发绀、呼吸困难等喂养质量差的情况[2]。在肺功能尚不完善患儿中,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呼吸窘迫等疾病中,因呼吸肌协调功能差而引发的吞咽困难在新生儿中最常见[3]。患有吞咽困难的新生儿进食困难,易因饮水、饮奶增加吸入危险,引发坠积性肺炎、呛奶窒息、营养不良等[4]。基于此,应协助患有吞咽功能障碍新生儿早日恢复吞咽功能,实现经口喂养,以期降低由吞咽障碍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率。2019年8月1日~2021年8月1日,我们对42例吞咽困难的新生儿实施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旨在为患有吞咽困难的新生儿提供临床经验及护理指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NICU病房收治的82例吞咽困难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早产儿。胎龄28~36周;出生体重≤2500 g;进奶时间>30 min;需留置胃管,无法正常吸吮或吸吮较差;已撤去有创呼吸机;生命体征稳定。②足月儿。胎龄37~42周;排除外界因素出现呛奶或吐奶现象;吸吮无力,无法正常喂养;进奶时间>30min;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感染者;②先天性消化功能缺陷、先天性心脏病、先天遗传性疾病等者;③口面部严重畸形影响喂养者;④干预期间出现严重病情变化中断研究者。按照入院时间将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胎龄(33.16±2.10)周;出生体重(1445.56±374.10)g;Apgar评分(7.84±1.01)分。对照组27例、女13例,胎龄(33.48±1.87)周;出生体重(1468.11±401.20)g;Apgar评分(7.51±1.29)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根据每例新生儿具体病情采取保暖、供氧、抗感染等常规护理措施,对新生儿体重及喂养耐受程度及时调整喂奶量,每隔3 h喂养1次,8次/d。以上操作均由同一护理团队完成。经口喂养者直接由消毒奶瓶完成喂养,胃管留置者若有吸吮动作可尝试经口喂养,剩余奶液经鼻饲管注入完成喂养,无吸吮动作者直接经鼻饲管注入完成喂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评估,2次/d,于两餐中间进行,在训练过程中若出现心率下降、呼吸频率降低等情况,立即终止训练。具体内容包括:①口腔感觉刺激。a.针对咬合反射和牙关紧闭过分敏感的新生儿采取抑制性触摸,用拇指指腹对口周四周进行持续性按摩,通过6点位法(时钟12:00、2:00、4:00、6:00、8:00、10:00)拇指、示指轻捏新生儿口周皮肤进行旋转牵拉,每次3 min。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新生儿头部转开或心率加快等情况,立即终止训练。b.针对口周肌肉无过分敏感的新生儿采取诱发性触摸,在口周鼻下部位快速从上往下触摸,随即移至下巴从下往上触摸,脸颊部位从下往上,由外往内,用两指轻触。通过6点位法拇指、示指轻捏新生儿口周皮肤,同时向上、向外旋转牵拉,每次3 min。②非营养性吸吮:用两手拇指将上下唇以相反方向进行拉开放掉动作,用手指将下巴下压后放开,再将下巴从下往上抬,共5次。用手指在新生儿下巴从下往上压并旋转帮助舌头上移,沿喉咙抚摸诱发其吞咽工作,将新生儿头部固定,用棉签加压舌背部前1/3处,维持5 s,力度维持在新生儿可耐受程度,将棉签从舌背部滑行至舌根,诱发吞咽动作。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T/R波形治疗,在新生儿颈前喉头部隔衬垫连接阴极电极片,后颈部连接阳极电极片,确认无误后开启T/R波形治疗,治疗时间10~15 min,根据新生儿的吞咽感觉将治疗剂量调至可耐受的强度。②IG50波形治疗的操作步骤同上,治疗1次/d,每次10~20 min,选择T/R和IG50波形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并观察两组干预后流奶发生率、吞咽后口腔奶液残留量、喂奶时间及吸吮效率等喂奶质量指标,其中流奶为经口喂养时新生儿无吸吮能力,奶液流出;吞咽后口腔奶液残留量为新生儿吸吮奶液但无吞咽动作;吸吮效率为新生儿平均每分钟吸吮次数。②比较并观察两组经口喂养、胃管留置及住院时间。其中经口喂养为新生儿经口喂养期间无呛奶、流奶等异常现象;胃管留置时间为患儿置入胃管至胃管完全拔除时间。③记录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体重增长情况。④观察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肺部感染、喂奶时呛咳及呛奶窒息;喂奶时呛咳为喂养期间新生儿出现持续性呛咳,排除奶液流速过快;呛奶窒息为喂养期间新生儿皮肤发绀并出现呼吸暂停。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喂养质量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喂养质量比较

2.2 两组经口喂养、胃管留置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经口喂养、胃管留置及住院时间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体重增长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体重增长情况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患儿主要采取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后者为经长期非手术治疗后疗效不明显者[5]。对早期吞咽功能障碍患儿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要的治疗手段[6]。既往研究表明,吞咽功能训练通过训练新生儿的下颌活动度、舌头活动度及上下嘴唇活动的灵活度及力度,可达到改善吸吮能力、恢复吞咽功能的目的,帮助患儿早日实现营养性吸吮[7]。随着康复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低频脉冲电刺激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作用原理为通过电流物理、电频刺激患有吞咽困难的新生儿的中枢神经、肌肉,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8]。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流奶发生率、吞咽后口腔奶液残留量、喂奶时间及吸吮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提示吞咽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可提高新生儿吸吮效率,改善其吸吮能力,进而缩短喂奶时间,与蒋名丽等[9]研究类似。绝大多数足月新生儿的主要喂养方式是经口喂养,而早产儿不同于足月新生儿,往往需要管饲喂养,待其病情稳定后方可选择经口喂养。

刘华等[10]研究显示,吞咽功能联合呼吸干预能改善早产儿的吞咽功能,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同时改善其早期神经发育情况。郑玉蔼等[11]研究通过对喂养障碍早产儿行个体化吞咽治疗,得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环境下的个体化吞咽治疗,可提高早产儿喂奶量及体重,使其尽早全经口进食,显著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口喂养、胃管留置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体重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吞咽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可使吞咽障碍新生儿早日实现经口喂养,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同时提高体重增长水平。分析原因在于:吞咽训练主要对患儿进行口腔运动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口腔运动刺激可对口腔周围高密度感觉接收器产生良好的作用,中央模式对发生器产生良好的调控作用,有助于口周肌肉发育,改善吸吮功能,增加吸吮压力,提高口腔进食功能,使胃管留置时间缩短,加速患儿从管饲喂养过渡至经口喂养[12]。而低频脉冲电刺激可调节患儿肌肉兴奋性,实现神经、肌肉被动收缩,改善神经、肌肉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的生长。相比吞咽功能训练,低频脉冲电刺激对神经肌肉的作用深度更深,范围更广,能更好地刺激神经肌肉的生长,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巩固并增强治疗效果[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吞咽训练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提高吞咽障碍新生儿的喂养质量,使新生儿尽早经口喂养,有效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同时提高其体重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少,结果数据可能会有偏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未进行安全性评估,在日后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对结果进行完善证实。

猜你喜欢
经口胃管脉冲
脉冲离散Ginzburg-Landau方程组的统计解及其极限行为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上下解反向的脉冲微分包含解的存在性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应用探讨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