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超猛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麻醉科,泉州,362000)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骨质会不断流失,骨髓脆性会日渐增大,加之老年人的钙质吸收能力与活动功能下降,因此极易发生骨折[1]。目前,手术是临床治疗老年骨折的常用手段,而麻醉则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但有资料显示,约40%的老年骨折患者在麻醉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甚至会引发老年痴呆[2]。尤其在术后1~7 d内,受麻醉药物的影响,患者脑部血流量会明显减少,导致大脑代谢异常,中枢神经元受损,因此极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并且会降低患者睡眠质量[3]。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作为临床常用的2种麻醉方式,是否可减轻老年骨折患者认知损伤,减少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已成为临床麻醉领域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将老年骨折手术患者视为观察对象,重点探讨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及相关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麻醉科收治的老年骨折手术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25±5.47)岁。观察组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32±5.49)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骨折;2)年龄≥60岁;3)一般资料完整;4)自愿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3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与凝血功能障碍;2)精神障碍,对麻醉药物过敏。
1.4 治疗方法 1)全身麻醉:于上肢静脉注射麻药:依托咪酯0.2~0.3 mg/kg,盐酸芬太尼5.0 μg/kg,咪达锉伦0.05~0.1 mg/kg,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溴铵0.20 mg/kg,麻醉药物注射3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规范连接麻醉机和呼吸机,在后续手术中静脉泵注丙泊酚4.0~6.0 mg/kg、罗库溴胺0.15~0.20 mg/(kg·h)、盐酸芬太尼8~10 μg/kg,稳定维持麻醉深度至术毕。2)硬膜外麻醉:于1~2腰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妥善置管,将患者调整为平卧位,注射2.0%利多卡因3.0 mL,在无腰麻的情况下,应追加静脉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次,直至达到麻醉平面后,根据患者情况静脉滴注麻黄碱,合理调节患者的血压值。若患者表现出心率过低的情况,可静脉注射适量的阿托品。
1.5 观察指标 1)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5 min(T1)、麻醉后60 min(T2)、术毕(T3)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2)认知功能。于麻醉前、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参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总分30分,≤23分提示认知功能障碍,评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3)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患者麻醉前后的睡眠质量,此量表由7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0~3分,评分与睡眠质量成反比。4)安全性。根据患者麻醉过程中恶心呕吐、误吸、心动过慢发生情况,评价麻醉安全性。
2.1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T0时,2组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时,2组HR加快,MAP降低,观察组HR低于对照组,MA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在T3时,HR、MAP均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 术后6 h,2组MMSE评分下降,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2组MMSE评分升高,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2组MMSE评分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分)
2.3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麻醉后,2组PSQI各维度评分较麻醉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总发生率比较[例(%)]
在手术麻醉过程中,老年患者因自身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功能下降,不仅极易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情况,也会增加各种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甚至会导致呛咳、误吸、低血压、心动过慢等一系列不良麻醉事件的发生[4]。加之老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对麻醉药物的敏感度较高,在外界刺激下很难产生相应反应力,这就会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在麻醉后出现障碍,甚至会增加手术风险。与此同时,老年患者的机体循环系统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较大改变,且极易引起生理功能异常,诱发各种循环系统疾病,甚至会降低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导致患者在麻醉、手术及变化体位的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而引起各类意外事件[5]。为此,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对于降低老年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及预后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中,采用硬膜外麻醉的观察组,T1、T2时HR明显低于采用全身麻醉的对照组(P<0.05),MAP则显著较高(P<0.05),且2组HR、MAP在T3时均恢复正常。该结果表明,对老年骨折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有助于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这是因为硬膜外麻醉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可显著提高镇痛效果,避免患者术中出现激烈的应激反应,可有效降低机体组织与心肌耗氧量,优化麻醉效果,并且有助于麻醉医师灵活调整与控制麻醉剂量,避免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大幅度波动,可显著提高麻醉过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6]。同时,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后6 h、术后12 h 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2组MMSE评分基本可达到麻醉前水平。此结果证实,硬膜外麻醉可减轻老年骨折患者的认知损伤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与全身麻醉中使用的抗胆碱药物剂量过多有关,导致患者麻醉后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因此会对认知功能产生损伤[7]。而硬膜外麻醉中抗胆碱药物的使用剂量较少,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的损伤也相对较小。同时,由于硬膜外麻醉中使用的罗派卡因浓度相对较低,因此在对运动神经不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可起到良好的阻滞感觉神经传递作用,使老年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相分离,进而达到预期的镇静、镇痛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8]。此外,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更少,此结果提示,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优势突出,可能与麻醉医师在麻醉过程中可灵活控制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关。
综上所述,硬膜外麻醉可维持老年骨折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认知损伤,对患者麻醉后睡眠质量影响较小,且具备突出的安全性优势,建议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利益冲突声明:无。